黄伟忠(风度书房随想(三):南方的河)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45更新:2023-02-11 00:37:23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一批人事任免

文/羊城派记者 侯梦菲

9月25日下午,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在广州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会议经表决,任命黄伟忠为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免去黄伟忠的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职务,批准免去来向东的东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职务。

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其他人事任免事项。

来源 | 羊城派

风度书房随想(三):南方的河

文/周建平

(作者为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中国晚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学博士、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春节期间,在风度书房,一部非常熟悉的图书封面跳入眼帘,《1994:南方的河》!这不是我30年前写的书吗?这一发现令我激动不已,亲切而又惊喜!这是我1993年作为“战地记者”,随《南方的河》电视文献片摄制组,在全国各地采访当中写下的纪实作品。当年一边采访,一边发回稿件,南方日报编辑蓝洁明在报上开了专栏连载。广州日报以《八千里路云和月》两个整版推出。后来汇集成书《1994:南方的河》,于2008年6月第一次出版,时隔三个月后再版。

这部纪实,以1994年真实的社会生活为前景,以改革开放15年历程为叙述主线,以理性的思考与历史的映照为主旨,把广东15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投入珠江千百年历史之中,镶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天幕上,使之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述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对历史的反思充溢着激情与热望,以现场历史的方式见证难忘的1994年……

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重温这段特殊的经历,回味这段文字,思绪万千,感慨万分。

《1994 南方的河》2008年6月第一次印刷

《1994 南方的河》2008年9月第二次印刷

1994:南方的河哗啦啦

(一)

打开记忆的尘封,有时犹如秋叶般落如温暖的厚谷,有时犹如春天的惊雷轰响在地表深处。遥想1994年,那是洋溢着热气腾腾岁月,广东看外界,外界看广东,一时间,南阡北陌,关于广东的神秘复杂,斑驳陆离中的种种猜想与眺望,形成一种意蕴幽广的现实景观。

为什么聚焦1994?1994年有什么特殊的历史内涵?1994年广东发生了什么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件?产生过什么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1994年的珠江——这条南方的河,卷起过怎样影响中国历史的波涛和巨澜?

1994年,《春天的故事》唱响中华大地,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第16个年头,广东开始描绘“九五”规划的雄伟蓝图,进入蓄势腾飞的重要历史关头,正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

——1994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占全国比重,从1978年的全国第六位上升至第一位。广东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名列全国第一,标志着广东经济进入工业化发展新阶段。

——1994年,我国第一趟准高速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147公里全线开通,广深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广州地铁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广、梅、汕铁路开通。

——1994年,广东文化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话题。人民日报发表《岭南文化:另一种视角》。广东再次成为议论的焦点。广东在内地的影响削弱的“广州消失”论,“文化沙漠”、“广东文坛静悄悄”、“经济北伐”、“文化北伐”等各种议论,众说纷纭。

——1994年,广东电视剧《情满珠江》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达5亿人次,在全国产生的巨大影响。继电视剧《外来妹》之后再创央视收视新高。与此同时,广东已经完成另一部重头力作电视剧《和平年代》的文学本创作,《英雄无悔》进入剧本创作,这两部作品在94年、96年相继在全国打响。流行歌曲《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小芳》等传唱大江南北。一大批知名音乐人聚集广东,星光熠熠。音乐流行榜,流行音乐会盛况空前。《片片枫叶情》等歌曲同时在城乡卡拉OK中回荡……

——1994年,广东一批重要的文化设施悄然崛起,全国最大的广州购书中心落成,广东文学艺术中心大楼、广东美术馆、星海音乐厅、红线女粤剧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广州芭蕾舞团成立,深圳“世界之窗”文化旅游景区隆重开业……。

——1994年,一批“首届”大型文艺活动蓬勃开展。首届广东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开始实施,首届广东文学节、首届秦牧散文节,首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首届粤剧大赛等大型文艺活动陆续举办,珠江三角洲雨后春笋般涌出近万支群众合唱团,重点文艺项目《珠江大合唱》已经完成创作,《迎接新世纪音乐会》上演……

——1994年,广东文坛热闹非凡!开展前所未有的大总结、大讨论。“广东文艺改革回顾与前瞻座谈会”、“岭南文化与民族精神研讨会”、“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研讨会”,“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首次广州流行音乐研讨会”等一系列研讨会召开。延续前些年广东关于“文化圈”,“珠江大文化圈”,“岭南文化”,“新批评标准”,“文化坐标”的讨论,各大媒体纷纷展开讨论。与此同时,广东提出“文化北伐”、“经济文化时代”观点和理论,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

也许,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而言,这些还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但是从广东的文化建设而言,它却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枢纽,事实证明,这股汹涌激荡的文化建设浪潮,对后来广东文化的繁荣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广东时装、广州家电产品、广州发型、生猛海鲜、音像制品继续旋风般“北伐”,粤语班开到了北京和西安。有人断言,“风从南边刮起,成气候必在北方”。“八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看山东,二十一世纪看浦东。

(二)

为什么要写《1994:南方的河》这本书?我想,灵感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思考, 1994年,是邓小平同志南巡后广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一年,那是广东文化建设充满活力、热流涌动一年,那是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一段激荡人心的历程,那是一段个人与国家和民族奋发图强的历程。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总有其承前启后的“这一个”的特点。历史的长河,有浩瀚的豪迈、凝重的平缓,有汹涌澎湃的波澜壮阔, 有高歌猛进的奔涌洪峰,也有荡人心魄的瀑布飞流,还有九曲回肠和急流险滩……只要真正你深入的洞见和发现,每一段历史都会有其精彩与震撼的一面。

二是节点。我作为大学教师在1992年参加了一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在各地的所见所闻,令人惊喜和振奋,强烈感触到广东这块热土的巨变,希望的田野那清新的气息和勃勃生机。从学者到机关公务员这一角色的转换,从讲坛和书斋走向社会,得以用学者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兴趣和理性关注和思考广东;得以用区别于学院的方式在政策层面、学理层面、实践层面三个方面对社会发展进行调研和分析。

三是契机。最为重要的契机,就是在1994年,由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小丹指派,作为重点创作项目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南方的河》摄制组制片、协调,同时跟进采访,及时向南方日报发回最新采访消息与纪实性报道。参与该片拍摄制作的全过程,“纵横数万里,上下五千年”,大量的调查、采访、考察、座谈、研究,得以多方面考察广东,这是形成该书的关键。

1994年,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策划拍摄电视专题片《南方的河》,立足于大思路、大视野、大气魄、高境界。聚焦于文化,从文化软腹部切入,采取纪实性、思辩性、艺术性三位一体的创作构想。操作上,采取拉大背景,拓展视野,走出广州看广州的拍摄路径。纵横数万里,上下五千年,现实与历史相交织,纵横捭阖、深度推进,力图滚出一个亦主亦客、水乳交融的大制作来,以充分反映广州改革开放十五年来的历程与所取得的成就。

我有幸从大小讲堂参与到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项目,这对于澄清对广东各种议论,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的特定历史时期,广东先行一步的意义,对于深入了解岭南文化,南北文化的现状与交融碰撞等,从实地调查采访、比较研究、文化分析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和探索,对于人生体验和积累,无疑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

(三)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人生体验,这是一程意味深长的文化苦旅,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味的创造。

对笔者,它是一个刻骨铭心的聚焦点,记忆点,思考点。参与拍摄电视专题片《南方的河》,得以聚焦广东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性的主题,把握全方位审视岭南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契机;“八千里路云和月”的采访拍摄,得以亲眼目睹热流涌动、生机勃勃的中国社会现实和改革历史性宏伟画卷;大量的珍贵的采访、座谈、研讨和实地考察深化了对岭南文化奥秘的思考。

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阅读上千万字的典籍、有关文件、文史资料、有关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翻阅改革开放以来的文件,有关评论,研究成果,充分掌握资料,提炼观点思想与发掘主题;观摩数十部国内外专题片精品,拓宽视野,借鉴先进表现手段,拟订跳出广东看广东的拍摄方案;组织专家、学者、文化名流、“新客家”、“流浪一族”、“土著”等十多个关于广州话题的研讨会,多角度、多层面、大范围了解广州印象,从学理层面、政策层面、实践层面等全面总结、深度分析广东改革开放的历程。

八千里路云和月。从天山脚下到黄土高坡,从齐鲁大地到长城内外,从壶口梦寻到珠江漂流,再挥师浦东……历时8个多月的艰苦拍摄和制作。拍摄的素材带200多盒,3000张照片。采访各级官员、外国市长,北京、上海、西安、广州著名学者,各地、各行业、各阶层人士达200余人。

戈壁滩上的烈日。黄土高坡的大风。泰山顶上的云雾。珠江口上的台风和惊涛。上海外滩的七彩霓虹。溢光流彩的南方都市。青山白云下的静谧与空灵,古老的民谣应和着的现代步履……一幕幕动人的情景在脑海里闪现。

广州、广州、广州,说广州论广州的各种声音不断在耳边回响。

于光远、厉以宁、刘心武、余秋雨、顾晓鸣、陈忠实、沙叶新,严良堃、乔羽,刘斯奋、黄伟忠、谢望新、叶显恩,黎子流、贝兆汉、茹斯丽、成浩、陈小奇、刘洋、阿静……

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层面,不同心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却围绕着同一个广州的话题,北京上海人看广东,新疆、陕西、山东人看广东,新客家看广东,土著看广东,外国市长看广东。种种议论,构成审视广州的一个重要参照。

从寻找广州辐射的亢奋,到感觉“广州消失”的困惑,逐步再到认识广州的从容与豁达。广州的每一幢楼宇,每一条街巷,一草一木,都从原来的熟悉——陌生——再走向亲切的熟悉。

晨曦中,夜色里,阳光下,烟雨中,听到她那生命的呼吸,感到她那充满生机的搏动,领略到她那迷人的风韵和无穷的魅力。

(四)

1994年那些日子,我沉浸在一种强烈的灵感迸发与激情冲动之中,身怕漏失一丝一毫!

于是,抓住这个大好机遇,把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感记录下来。

于是,力图从文化的角度,透过所有的采访和体验,探寻广州辐射的感觉,国人和世界看广州的眼光,珠江独特的情韵。

凭什么,珠江在中国百余年的历史中,能够一再成为社会转型的先行之地,搅动起黄河、长江、乃至中国的大潮汐?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史册中,珠江,你到底是怎样一条江河?

就岭南文化而论,她的内在构成及特色,她与中原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地位,她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契合关系,她在各种文化观念冲撞中所展现的应对姿态等等,都在我的视野之中。

珠江,作为生动的象征物,广州,作为理性的阐述点,就这样走入我们的镜头,走进我的笔端:

走出五岳山脉,踏遍千山万壑,我们在探询,我们在思索。

北国的江河湖海在脚下流淌,一条南方之河在心中激荡,所有的艰辛,所有的困惑,所有的智慧,都在赤县神州的版图上,都在炎黄命运的转机中融汇与沟通。

于是,我们就不得不认真地端详这条古老而年轻的南方之河;

于是,我们就选择了一座珠江乳汁哺育的南方都市——广州;

于是,我们就真诚地与所有的中国人一起探究,关于这条南方之河的奥秘……

(五)

德国史学家泰奥﹒索梅尔说过,“一年是一个随意的时间段,历史的发展不是从每年的1月1日开始的,也不是在每年的12月31日结束的,历史发展有可能追溯到过去的根源,也有可能影响未来的结果”。

因此,我的叙述有时也会跨过一年的界限,为了叙述的圆满,有时会说到年前的事,有时会说到年后的事,甚至延伸说到1996年的事。

我没有期望想描绘一幅1994年的无可挑剔的图画,描绘一幅广阔的全景虽然是应该的,但是,条件所限,我只能把这段亲历的历史——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记录下来,以管窥豹。

当年本书的部分内容在南方日报“第三只眼睛看广州”专栏连续刊登了十多篇,在广州日报以“八千里路云和月——电视专题片《南方的河》拍摄纪实”为题发了两个整版。一些篇目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以及一些文学刊物发表后,随着工作的变化和热点话题的转移,书稿逐步淡忘,一放就是13年。期间,这段经历总象一个不安分的幽灵不时在我脑海里掀起涟漪,在夜深人静时、在梦里、在旅途中、在老朋友的聚会中、在偶然的信息中……不时会触动那根敏感的历史神经,有时竟然会让我心潮澎湃、彻夜难眠。

2008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回首往事,感慨万分!这次,思绪象缺堤的洪峰,一发不可收拾,终于促成我让这段见证和经历走进读者视野的愿望。就让它出来吧!让有兴趣的读者共同解读和回味那段特殊的历史,共同体味或分享当年那份青春激情和思想热流吧!

在当年,中国的每个角落,有关广东的话题,常常就是有关中国改革的话题。那么,在这那段改革开放风风雨雨的历程中,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社会变迁?也许,所有与共和国有着相同履历的人都会刻骨铭心。

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我们必须用新的姿态去迎接中华民族腾飞的明天。

1994年,是广东热流涌动的一年,是广东积聚腾飞的力量的一年,是勤奋的广东人夜以继日地拼搏进取、勤奋工作的一年,是英雄无悔的一年。

这段历程对于今天而言,也许——肯定——也是值得特别记忆、值得骄傲和敬佩的!

电视片 《南方的河》完成后,当年在中央一套节目播出了三次。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本文特选用当年新华社记者邵建武报道电视片 《南方的河》的题目,《南方的河哗啦啦》。有着当年的激情、力量和希望。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晚会现场(中央电视台演播厅)左起:周建平、张积慧、牛金瓶、唐跃生于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晚会现场

来源:广东省文化学会

发布:何媒矩阵

责编:何金德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