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传奇之雾夜泪痕(有没有演技在线,剧情合乎逻辑)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9更新:2023-02-11 00:39:21

为什么刘伯温,机关算尽,两子惨死,也没能保住他的命?

一、天下风云出我辈

刘伯温的出生比较平凡和平静,没有电闪雷鸣,没有奇云异相,他只是安静地生于浙江青田县南乡村。一个有山,有河还有田的江南之地。

如果说刘伯温开始显露他的不寻常则是在少年求学之时,大家都知道孔子编写的《春秋》国史晦涩难懂,初学者往往要多读多诵,还要有高师指点才能领悟些许文意。但这个对刘伯温来讲就是例外,他可以一目七行,且文中讲义他浏览一遍就能使其其义自见。见微知著,可谓奇哉!故而他的老师建议他父亲为他另寻高师。

于是刘伯温又跟着郑复初学习了一年程朱理学。相传施耐庵和罗贯中都是郑复初的弟子,这次同样,不平凡的人到哪里都能显现出不一样,一年后,郑复初自问该教授的都已传授于刘伯温,剩下的全靠自己领悟了,就这样,刘伯温的求学之路告一段落。

传说他在一个石洞之中偶得《六甲天书》,是张良辅佐完刘邦后流传下来,专授有缘人,而被刘伯温发现后,如同饿得太久的人见到粮食后不自主的吞咽一样,刘伯温如饥似渴的读起来。一晃几年过去,他在父亲的提醒下想起来还要考科举,于是他辞别父母赶到了元大都进京科举考试。


二、一入江湖岁月催

元朝的科举不同于其他朝代,倒不是说他科目不同,而是将人分成四等人,且蒙古,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自不必说,色目人指的是其他民族如金,辽,大理等人,汉人并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汉人,而是除长江以南的宋朝正常百姓汉人,南人则是南宋灭亡后据不投降的南方遗民。而蒙古和色目录取名额远多于汉人,并且优先选拨他们。就在这种不平等的情况下依然没能阻止刘伯温的前进之路,于23岁那年高中进士。

成绩下来的那一刻刘伯温是欢喜的,这代表着能力的一种肯定,多年苦读总算有个结果,似乎就可以大展拳脚为人民服务了,他被授予高安县丞,等待几许后,调令下来让他赶赴任上,到了高安后,他勤于职守,正直贤良,白天早起到衙内埋头案牍之中,晚上巡街看有无欺压良民的,这样勤勉的他很快就做出了政绩,受到了人民的称誉。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记得谁曾说过:‘为官者想要往高处走,只需巴结上级即可,百姓是否拥护,于仕途并无多大益处’虽然我不想承认这话是正确的,但很多时候事实的确如此,在那个腐败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常态的社会,你想保持一股清流简直难于上青天。

不出意外刘伯温被排挤,诬陷,幸而上级信任他,免于祸害,辞职罢官后他回到了青田。赋闲在家的他心还是系在国家的,他并未消沉仍旧看书了解时事,而机会又一次到来,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他仍旧决心好好干,干实事,高安的凉水没能浇灭他心头的热火。可现实却又给了他当头一棒,因为他被辞退了,被辞的原因很可笑,他认为江浙行省的纪律监察部门官员(监察御史)大为失职。其后他被贬,要不是他提醒政府,恐怕那些官员想不到自己还是有官职在身,大家一致认为刘伯温破坏了这和谐的气氛,于是连起来让他走人了。

被再次赶走的刘伯温待在人间天堂-杭州定居,可是他没有心情欣赏天堂的美景,他的一颗心全扑在官场上面,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刘伯温对仕途注定是一场单恋。那他这次气馁了吗?!还是没有,他平淡的外表下隐藏着炙热的激情,他很快就被任命为浙东战区司令参谋(浙东元帅府都事),到台州、温州一带防御第三次革命的方国珍。方国珍其人奸诈如狐,对元王朝三叛三降,他的金银财宝打动不了刘伯温,便走上层路线,诬陷刘伯温,就这样元朝最高当局否定了刘伯温对方国珍的围剿行为!

伤心欲绝的刘伯温收拾了收拾行囊回到了青田老家,过了一段闲云野鹤,优哉游哉的自在日子。如果让刘伯温回忆他最快乐的时光是什么时候,我想大概就是这个阶段了,没有为功名所扰的困惑,没有为政治昏暗所痛心的焦灼心情,没有为元政府腐败不明的忧心如焚,有的只是和家人温情相伴的宁静娴和。如果就这样下去,守着一分丰厚的田产,伴有贤妻良子,抬头眺望远处的青山,这样采菊东篱,悠然现南山。多好!

可这不是刘伯温想要的,他是一个有野心或者说政治抱负的人,他和大多数文人一样,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的抱负是在做一个“帝师”上,能辅佐一个明主治国平天下,能在史书上留下属于他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够了。


三、黄图霸业谈笑中

而机会很快就来了,赋闲在家的刘伯温收到了一封书信,信由他的好友孙炎所写,邀请他参加朱元璋的兵团共图大业。刘伯温没有立马回复,他在思考,其时元末各队人马混战不止,北有韩宋王朝刘福通的斩首行动与元朝纠缠不休,南有方国珍,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等人割据一方,连年混战,谁也没有能力一统。而刘伯温该何去何从?

没有太多时间让他选择,朱元璋派出的亲友团不断劝说,都是刘伯温昔日的好友。

话说刘伯温初初与朱元璋的第一次会晤,老朱并未看出他有多大能耐,只淡然的问他:是进士出身?能否即兴写诗否?

朱元璋冷笑道:“秀才气味。”

前两句是说朱元璋用的筷子,那筷子是湘妃竹制成,湘妃竹的典故是这样的:圣人舜娶了两个老婆娥皇、女英,三人恩爱无比,后来舜去世,两人赶往舜去世的所在,一路哭泣,把眼泪洒在了路边的竹子上,形成了斑纹。所以,有斑纹的竹子就叫湘妃竹。后二句也用了个典故: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处于胶着时,刘邦手下有个儒生给他出主意,说封那些正在作壁上观的六国的后代为诸侯,他们得了这样的好处,肯定会帮您对付项羽。刘邦举棋不定,趁和谋士张良吃饭时把这事说了出来,张良马上反对,从刘邦的餐桌上抓过一把筷子说:“请让我以这把筷子来为大王筹划。”然后就一、二、三、四地分析这样做的坏处,每说一条,就放一根筷子在桌上。这就是“借箸代筹”成语的由来。刘邦听从了张良的意见,才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的出现,让两汉活了四百年。

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这首即兴诗,大吃一惊,扔了筷子,弹起来握住刘伯温的手,说:“咱们真是相见恨晚啊!”

就这样公元1360-1367年8年的时间里,在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争中有他布局帷幄,胸有千壑的执笔。平张士诚江山中有他挥洒智慧之汗,燃烧脑力之光的事迹。留下了千古有名的《时务十八策》详细的介绍了朱元璋想要成就霸业的具体实施。刘伯温用他那颗无比智慧的头脑为朱元璋谋划全局,于纷纭战火中纵横捭阖,指点江山,皇图霸业谈笑间皆都纷至杳来!


四、不胜人间一场醉

就这样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在朱元璋上台后被封诚意伯,如果你了解明初公侯伯的分封就知道这样的分封对不起刘伯温的付出,如果倒着数的话,他是第一名,我们无从得知为何朱元璋这样安排,鄙人浅见,恐怕朱元璋大概不愿承认刘伯温在他大业中的突出贡献,或者说他认为自己是智力超群的,在面对刘伯温时,可能他自己都意识不到有些潜意识的自卑之感,所以他不愿面对那曾低下高傲的头颅向刘伯温讨教成就大业时的姿态。

刘伯温很聪明,他或许能洞察到朱元璋的阴暗面,然而他天性中的那股孤高之气又岂是能轻易掩饰的所以无论再怎么明哲保身,一次次婉拒朱的赏赐,仍然没有打消朱元璋的顾虑之心。他知道刘伯温和李善长不和,就授意李善长扳倒刘伯温,并在刘病重的时候也不让他休息。最后刘伯温吃了由他授意胡惟庸送来的毒药后,毒发身亡!他的两子刘景和刘琮在后来的朋党内讧中,被杀而死!

于我们而言,不比太过感伤刘伯温的身世,而只需记住他那璀璨的智慧在元末明初迸发出亮眼的光芒后就可以了。

有没有演技在线,剧情合乎逻辑

一把青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