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是谁(如何评价蒋方舟这个人?)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74更新:2023-02-12 08:32:13

“文艺青年”蒋方舟:曾年少成名被清华破格录取,毕业后重拾笑容

她的身上有众多标签,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文艺活动家、作家、天才少女……这里提到的每一个标签都值得人们去仰慕。

她是一个“怪人”,别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巴不得身上的正面标签越多越好,而她却不一样,即便是而立之年她仍是那样想:她希望自己能擦去一身标签,只保留下“作家”这一个标签。

出生在湖北,清华大学毕业,就任著名杂志主编。

蒋方舟1989年19月出生于湖北襄阳,是非常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就任某杂志副主编,这便是她前三十年走过的路,非常简单,非常清晰。但是将她的每一个历程“揉开”来看,相信你会深深的崇拜上这个姑娘。

从小钟爱文学作品,她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写作,出书,然后继续写作。蒋方舟出生在一户文学气息浓厚的家庭之中,她的母亲尚爱兰曾经也是一位作家,客厅里,厨房里,甚至洗手间都有一本一本的书籍。她的母亲从小便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延续自己的梦想,做一名作家。

一句玩笑话,让蒋方舟真的实现了。

蒋方舟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她的妈妈吓唬自己说,中国法律规定每一位中国小学生在毕业之前都要出版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否则的话将会被警察抓走。虽然只是一句玩笑,可这在蒋方舟心里却留下深深的印记,写作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美好吗?

1999年7月,九岁的蒋方舟果真应了妈妈说的玩笑话,她果真在小学时期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打开天窗》,这本书甚至还被评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且还改编成了漫画。

两年后,11岁的蒋方舟第二本书《正在发育》付梓,这本书的发表瞬间引起了相关领域的轰动,为此北京大学附近还专门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并将其发表在了《读书》杂志上。

因为优秀被清华录取,却因媒体关注而烦恼。

在高考中,为了挽留这样一位文学界的人才,清华大学还将蒋方舟特招进了校门。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极富有才华的少女也遇到了自己的烦心事。

随着蒋方舟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媒体找上门来想要采访,其中不仅有好的媒体,同时也有一些专门八卦擅长歪曲事实博取眼球的媒体,这一度让蒋方舟非常无奈。再加上因为名气越来越大,作为校园里的名人,昔日里的好伙伴也逐渐疏远了她,这导致蒋方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极度自闭,甚至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其实这种情况,很多刚刚出名的人可能都遇到过,就算不是明星,一个普通人出了名之后就会有很多媒体争相报道,让当事人没有一点生活的隐私。

几年后,蒋方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长篇散文《审判童年》。通过那篇文章人们开始逐渐了解到蒋方舟的内心,媒体也逐渐减少,不再为了一时的热点而干扰蒋方舟。

为了缓解当前的压抑情况,工作之后的她还特地到日本的一个小地方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现如今,蒋方舟逐渐从自闭中走了出来,她开始用笑脸拥抱整个世界,她开始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也愿意出现在镜头前面和大家见面。我想,无论什么时候开心才是这个世界回馈给你的最好的礼物。

如何评价蒋方舟这个人?

就是个人菜瘾大的文艺女青年,但谈不上什么汉奸卖国贼,也没有这个能力。

蒋方舟在清华新闻学院读本科的时候,我正在读研究生,对于她的事情也有一些听闻,但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个年纪的文艺女青年,又是降分录取,同学之间互相有些看法很正常。

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蒋方舟写了篇《写给清华百年华诞的一封信》: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喜欢拽着人聊政治。当然,大部分情况是我支离破碎地复述着我在网上看到、饭局上听到的只言片语,骇人听闻。我的同学们总是左顾右盼坐立难安,一副盼着人把他们解救走的样子,实在被逼急才敷衍笑道:“中国就是这样的。”我那时还觉得奇怪,二十出头正是对政治敏感的时期,即使是纯生理上也应有些喷张和兴奋,可他们是如此漠然或畏葸。那时,常常涌到我嘴边的话是:“你们到底在怕什么?”现在我发现,他们并不是漠然,我的同学们不是不关心,而是自动维护着政府——仿佛维护着自己将要继承的遗产。清华人是可爱的,愤青少,领导多,内心大概还是有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悲壮,表现出来却是高屋建瓴,虚头八脑的老干部摸样。

这篇文章怎么说呢,暂且不提政治立场,至少以我的经验来说,蒋方舟的描述是不太准确、不太全面的。

而且清华和清华学生固然有很多缺点,但蒋方舟在冷嘲热讽的时候,并没有想这是清华的问题、还是所有大学共有的问题,这个锅该让那些都还没走上社会的同学来背吗?

蒋方舟更没有想过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或者说她可能想过,但她也并没有办法。她只是输出了一波情绪,把清华和清华学生批判了一顿,为网络上的部分人提供了一个爽点。

这种手法和公知对中国的批评如出一辙。他们批判的问题可能确实真的存在,但这些问题往往是全世界共有而并非中国独有,但他们最后的结论不是“体制问题”就是“中国人不行”,同时他们也完全提不出解决的办法。

蒋方舟读大学的那几年(2010年左右),正好是公知最盛行的年代,蒋方舟又经常和这些跪久了站不起来的老公知混在一起,在一个人价值观成形的年纪身处这样一个环境,后来的道路可想而知。

所以她写出《东京一年》,日常各种双标,一点都不奇怪。(但是她也曾经手撕公知中的老色批章文,这个事情还是值得佩服的)

当公知其实也没什么,但问题是她连三流的公知都算不上。

前面看到一位蒋方舟的同班同学评价非常到位:

其实从这个阅读的偏好来看,她当时已经有一种明显的政治立场了。而且在当时北京那个文化圈子里,你很难不是这种立场。在全国文化的中心,一直有一群从来没从事过具体工作的作家、学者,他们又特别有自信去谈论很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多半有一个很强的规范性的理论,有一种独断论的自信。

蒋方舟就是一个“从来没从事过具体工作的作家”,却要去谈论很复杂的社会问题。

而相比于方方、阎连科、贺卫方、陈丹青这些老一辈公知,蒋方舟更是连最基本的人生阅历都没有。一个出身于和平年代、从小生活优越、道路一帆风顺的年轻女孩子,却要去谈论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这不是瞎扯淡吗?

蒋方舟在校的时候就已经是《新周刊》主笔 ,本科一毕业就当上了副主编,而她的同学这个时候大都还是苦逼的实习生。

但是很遗憾,以她如此高的起点、如此好的资源,这么多年却并没有拿出什么好作品。

所以我说,蒋方舟连三流公知都算不上。

不过话说回来,要说蒋方舟是汉奸卖国贼,那也算不上。

学术圈、文化圈里面,这种海外交流项目非常多,某个机构出钱(一般是基金会或者研究所之类的),请中国的某个学者、作家、艺术家去国外住一段时间,到处走走看看,在学校、图书馆、出版社、艺术馆搞几场访谈对话,是很正常的事情。相应的,中国有时候也会邀请老外来中国交流。

有些会要求提交个成果,比如写本书、写篇论文什么的,也有些没有什么要求,蒋方舟去日本可能就属于前者,最后写了本流水账、顺便吹几句日本就算是交差了,我也有几位老师和同学都参加过类似活动。

再说也就是去日本玩几个月,这点钱实在也没多少。

如果真的是被收买,要查你也太容易了。曾经有位老师受美国邀请去观摩总统大选,一路好吃好喝,那边希望他回国后吹点彩虹屁,结果他去白嫖了两个月,回来啥事没干,就是因为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后来外交部也给了官方说法:

中日互为重要的近邻,两国人员往来十分密切。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近半个世纪里,双方由政府支持推动的人员交流不胜枚举,为两国关系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双方今年还确立了“5年安排两国3万名青少年双向互访”的交流计划,两国政府支持的青少年学生双向研学旅行活动也在规划筹备之中,将在疫情结束后陆续付诸实施。我们希望通过中日间持续健康稳定的人员交流,实现增进理解,建立信任,深化友谊的目标。

所以没有必要把蒋方舟拔高到汉奸卖国贼的高度,她就是个自我感觉比较良好、被公知圈子影响比较深、恰好又有点名气的普通文艺女青年。

卖国?

哦呦,谢天谢地了。

没这个能力知道吗?

美国吹完吹日本,再吹印度,接下去没的吹了。

脸都不要了。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