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对赌「课堂什么是票房对赌为什么高风险依旧有人趋之若鹜」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6更新:2023-02-23 00:17:42

➜什么是对赌?

对赌是指交易商将客户的指令全部都不实际执行,客户赚多少公司就亏多少,客户亏多少公司就赚多少。对赌协议是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协议时,双方对于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约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投资方可以行使一种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融资方则行使一种权利。所以,对赌协议实际上就是期货的一种形式。

➜什么是电影行业内的“对赌”?

票房对赌,是影视界在电影上映时采取的一种票房造假现象,在互相竞争票房的同时,双方只求保底发行。影视传媒行业渐趋流行的“保底发行”,导致影视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对赌,也催生出了票房造假现象。而票房造假的背后,多是为了用票房换股价。

2016年3月4日,《叶问3》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有关数据显示,《叶问3》上映首日票房高达1.55亿元,打破华语动作片首日票房记录。但在“创纪录”后不久,《叶问3》即曝出票房造假丑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调查结果显示,《叶问3》虚假排场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

票房造假已成为电影业的一大痼疾。2009年,《阿童木》首周票房实际录得1700万元,却被夸大成4000万元;2014年,《英雄之战》“自产自销”引发业内一片哗然;而2015年票房冠军《捉妖记》也因涉嫌“公益场放映”给票房纪录蒙上了“买票房”的阴影。

➜案例分析

“对赌”往往是资本市场的概念,在电影行业里,“对赌”有个行内称呼,叫“保底发行”。

所谓保底发行一般由发行方先对影片进行市场预估,与制作方约定一个电影票房的保底金额。在电影上映之后即使票房没有达到当初给定的保底数目,保底方也要按照约定给制作方约定好的保底金额;如果票房上映之后所得票房高于保底数额,那么保底方将与制作方共享票房收益,并获得高比例的分账。正在上映的《战狼2》和之前上映的《叶问3》、《美人鱼》、《我不是潘金莲》等片,都采用了这种发行模式。

拿星爷的《美人鱼》来说,影片制片方就是融资方,发行方就是投资方,也是电影票房的保底方,这两方在电影上映前签订一个对赌协议,先制定一个目标,假设《美人鱼》的内地最终票房低于18亿元,保底方也必须按18亿元跟制作方结算,但如果超过18亿元,保底方就会获得更具优势的分成收入。

近些年来,随着资本不断深入电影行业,电影背后的对赌协议愈演愈烈,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对赌真的好吗?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电影的对赌风险更是无法估算。如今电影的对赌协议是越来越激烈了,保底票房的风险与收益并存,保底发行既是对电影票房的一种保障与承诺,同时也是给保底方一个利益共享的机会,可以让保底方一举成名,但有时候保底发行也能让发行方血本而归。如今电影的疯狂保底行为已经进入一个无法前进的弯道,要想减少电影对赌协议存在的风险,保底方就要看好市场再下手,想在电影市场上长久发展就要控制好增长速度,规划发展方向,“逢片必保”的盲目保底方式具有不可行性。

所以,当热钱涌入影视圈,金融资本灼热的目光,既有可能解决了“到处找钱拉投资”的艺术家们的燃眉之急,也有可能绑架后者进入一场身不由己的金融赌局。

当然,作为服务实体的金融,影视业还没到谈“赌”色变的程度,向实体经济输血,而不是喂下糖衣炮弹,很多时候主动权在创作者自己手中。

是玩1.0时代的相互拉踩、只为自己上岸,最终导致“整个项目全垮了”的对赌游戏,还是2.0时代根据进度严密把握风控的相互制约方式,考验的依旧是众人在巨额回报预期前“捞一把走人”OR“细水长流”的敏感神经。

这样的挑战如果完全依靠个人判断,考虑到经验、知识局限,未免有些强人所难。所以,在对票房造假、金融庞氏骗局的严厉打击之外,监管部门更当进行包括问询、审核在内的严格监管,以免如今高堂满座的影视行业,在日后成为一幕转瞬即逝的海市蜃楼。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