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上映4天总票房已经突破13亿,无疑是今年国庆档的最大的赢家。之所以能有如此好的票房,除了宣传得好,影片质量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整部影片分为7个单元,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间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那么这些故事都表达了些什么呢?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一一解读一番。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前一个夜晚,负责电动升旗工作的林治远始终没办法确保“万无一失”,由于广场戒严,他只能利用模拟试验来判断广场电动升旗的结果。为了确保模拟试验的准确性,先是向街坊们征红绸子,后来发现问题,又向大家征集稀有金属做国旗阻断装置。为的就是“万无一失”这四个字。
虽然仅仅就只是四个字,却透着满满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林治远的功劳大家有目共睹,但也请大家不要忘记在实验里帮助过林治远的那些人,除了军人,更多的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为开国大典的顺利举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寓意人民团结!
这个故事时间节点是在1964年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前夕。由于工作的极度保密,科研人员高远不告而别三年,断了联系。后来因为排除试验险情,高远受到了严重的辐射,他不得不退出实验住院治疗。身体有所恢复的高远决定到外面去走走看看,结果在他过去常坐的那辆公交上与他的女友相遇了。起初他死活不肯定承认,一直说她认错人了,直到后来“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号外传来,隔着冲散他们的人群,女友指着号外遥问他,他才点头像女友示意。
这个故事名为“相遇”实则是错过。受到核辐射的高远必然命不久矣,尽管有一个这么好的姑娘苦等他,但他却什么也给不了她。他将自己幸福与生命都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
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史里,你可能知道钱学森、可能知道邓稼先,但还有许许多多不知道姓名的科研人员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高远或许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但他却代表了这一群默默无闻为祖国奉献的无名英雄。与他的相遇是苦涩的,与他的相遇也是幸运的。
这个故事是电影里唯一承接了前面故事的作品。故事开头高远的女友在厨房里切菜,电视里播放着新闻,窗外是为中国女排加油的游行队伍。一来是给《相遇》收尾,两人最后没有在一起,但女友依然为高远感到自豪。二来就是引出《夺冠》的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的元素很多,中国女排三连冠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虽然女排三连冠是个壮举,但我们的乒乓球才是真正的王者,所以故事主角冬冬才会以打乒乓球的形式登场。
由于80年代网络不发达,电视机也没有普及,所以弄堂里的街坊们才会让家里有电视的冬冬把电视机搬出来让大家聚到一起看球。喜剧色彩就不多说了,一目了然。但弄堂里邻里之间的和睦,还有冬冬的奉献精神就不得不点赞了。
两小无猜的冬冬和小美也是故事里的一大亮点,如今的经济发达了,科技也发达了,但人与人之间却竖起了越来越多无形的墙,再想感受一下那种热热闹闹的邻里场面,或许只能在影视作品里了吧。
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一个值得被铭记的时刻。为了确定这一时间,中英双方代表进行了长达16轮的拉锯式谈判。整个故事显得很庄严,中方代表安文彬先生有一句话让人印象特别深,“0分0秒升起中国国旗,这是我们的底线”。
很多人不明白故事里安插一个民间修表师用意在哪里,其实也不难理解。故事里钟表师的妻子平时带的都是电子表,就是为了防止时间有误差,但回归当天她却带了钟表师调好的机械表。同样是需要“万无一失”,钟表师做到了,这也是他这个普通人为回归贡献的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08年是不太平的一年。上半年的5.12大地震让整个中国都笼上了一层阴云,但下半年的北京奥运会却让全世界人看到了中国的活力。故事恰到好处地将这两个元素糅合在了一起。
一张门票引发的一连串故事,让人笑中有泪,泪中有笑。葛大爷不愧是“大爷”,他独到的喜剧风格硬生生地把一段原本沉闷又憋屈的故事演成了一部喜剧。这就是“小人物”的大能量!
很多人认为这是整部电影里最好的一个故事,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最接地气,最亲民。
整部影片里争议最多的一个故事。不管别人怎么认为,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觉得白昼流星差。简介里说《白昼流星》讲的是“天”“地”“人”,但我看完之后的理解是“中国航天”、“扶贫攻坚”、“希望”。
“神十一”的壮举,自然不用多说。盛世之下,百姓安居乐业,但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瘠之地。故事里的两个少年既没有文化,也没有人生方向,如同行尸走肉般地活着,唯一让他们相信的就是寓言里的“白昼流星”。当他们看到“神十一”的返回舱降落,宇航员从返回舱中出来时,内心完全被震撼了,这是属于他们的“白昼流星”,是燃起他们希望的白昼流星,其实每个人心里也都会有一颗属于他自己的白昼流星。
故事很有内涵,故事的取景也很唯美,虽然有些细节存在争议,但其实并不影响故事所要表达的东西。
这是时间线离现在最近的一个故事,2015年9月3日大阅兵。王牌女飞行员吕潇然被安排成替补,原本心里是极度的不平衡,但到了真正到了有机会替补故障飞机参与阅兵的时候,吕潇然却选择了帮助故障飞机排除故障。
所谓“护航”,重点就在这个“护”上,在真正有困难的时候,备飞的重要性完全凸显出来,不是你不够好,是因为你太优秀。
《护航》的英文翻译是“One for all”,其实这也是一种“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整个故事还行,就是有一点小毛病,时间线过去与现在穿插得有点频繁且突然,如果不细看会让人有点懵。
整部电影7个故事,7个时间节点,如果要选一个最好的我认为是《北京你好》,因为它最接地气,但如果要选一个最差的我认为没有,每个故事都有它的意义与内涵,都充满了正能量,每个故事都值得被称颂。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是什么内容
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内容是:《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
《前夜》单元由管虎执导,黄渤主演,主要讲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故事,为保障开国大典国旗顺利升起,林治远(黄渤饰)争分夺秒排除万难,用一个惊心动魄的未眠之夜确保立国大事“万无一失”,重现了新中国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前的准备工作。
《相遇》单元由张一白执导,张译、任素汐、张嘉译、周冬雨、彭昱畅等人主演,主要讲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故事。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高远(张译饰)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致敬国防科研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夺冠》单元由徐峥执导,吴京、马伊琍等人主演,主要讲述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并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的故事。《夺冠》以体育健儿为主角,回顾夺冠时刻,重燃女排精神。
《回归》单元由薛晓路执导,杜江、朱一龙、惠英红、高亚麟、王洛勇、任达华等人主演,主要讲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故事。为确保五星红旗分秒不差飘扬在香港上空,升旗手朱涛(杜江饰)刻苦训练不懈怠、女港警莲姐(惠英红饰)兢兢业业守平安、外交官安文彬(王洛勇饰)与英国人谈判16轮分秒不让。《回归》是展示了香港回归时刻。
《北京你好》单元由宁浩执导,葛优、龚蓓苾、王东等人主演,主要讲述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故事。喜迎奥运之际,出租车司机(葛优饰)将自己视若珍宝的开幕式门票送给了远赴京城的汶川地震孤儿。《再现了2018年那场“开在家门口的”奥运会。
《白昼流星》单元由陈凯歌执导,刘昊然、陈飞宇、江珊、田壮壮等人主演,主要讲述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故事。《白昼流星》陈述了我国在航空事业上的重大突破和历史。
《护航》单元由文牧野执导,宋佳、佟丽娅、张子枫、雷佳音、韩东君等人主演,主要讲述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故事。《护航》选择以女飞行员视角回溯两次盛大阅兵式,展示巾帼不让须眉。
《我和我的祖国》:7个导演七个故事,你看懂了吗?
既然为祖国献礼,这礼不能薄,一定得厚!所以这部电影注定是特别的。
它的内容是特别的,70周年,7个导演,7个故事,加上一首前奏响起就会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热泪盈眶的歌。
它的形式是特别的,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不同,“短片集”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选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7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它的视角是特别的,历史总是残酷的,不会着墨于小人物,但小人物往往是最能共情的,而这部电影“以小人物见证大历史”的立意一直贯穿全片。
它的观众是特别的,从花甲之年的老人到七八岁的孩童,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有。某种程度上,似乎已经超越了一部电影的范畴,更像是一场集体怀旧与铭记。
管虎《前夜》——开国大典
这个故事没有展现太多大场面,但由于背景是开国大典,依旧拍得工整大气,每一位演员每一句话每一个镜头,活灵活现。黄渤神还原理工科“秀才”的耿直,爬上旗杆那一段,将内敛又有张力的情绪表现得恰到好处。
镜头略过典礼的彩灯云锦,投放在前一晚最后准备的紧迫上,问题频出,无法实地排演的不便、固定装置临时崩坏、爬旗杆高空焊接……导演成功营造出慌张感,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到紧张揪心。
开国大典的紧急筹备与一个工程师的工作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表现了小人物在开国这个大时代下的不安与激动,质感与氛围的营造,有历史的厚重也有个体的情怀。
当北京的老百姓得知需要稀有金属时,纷纷把家底儿都翻出来往筹办处送,那一句“这是我家孩子的长命锁”,真是让人泪目。饱经战乱的中国人愿望很朴实,就是希望这个国家能好起来,不再受列强欺辱。
猎猎翻卷的不仅是五星红旗,更是走出沉痛岁月的扬眉吐气,那是建国第一面红旗升起的意义。
张一白《相遇》——原子弹第一爆
《相遇》切入点非常小,但胜在立意,以情动人,讲述了一个绝美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让观众看到大事件背后无数为之奉献的普通人,令人唏嘘动容。
一段失落的爱情,一对因奉献而错过的苦侣,它的剧情如此平淡,却是最为深情细腻。
公车上基本是一镜到底,很考验功力,长镜头下,任素汐全台词回溯往事的情绪递进一气呵成,大口罩下的张译用眼神演绎出无名英雄身上交织着的使命感和个人情感。一场相遇戏用6分钟长镜头完成,任素汐和张译一动一静的搭配相得益彰,两位演员的演绎丝丝入扣,感人至深。
当年多少科研人员隐姓埋名,历尽风沙忍辱负重,才有了新疆罗布泊那横空出世的一爆。国防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们,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柱石。
徐峥《夺冠》——女排夺冠
《夺冠》尽显上海市井气,气氛轻松鬼马,故事诙谐有趣,徐峥的喜剧天赋可见一斑。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队对阵美国队。上海弄堂邻里间的一场群情鼎沸,黑白电视,屋顶天线,珠串的门帘……
一场赛事直播观看,只为女排成功夺冠。通过一条弄堂看电视的戏剧化场景,导演巧妙地通过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来侧写人民对国家队的支持和对祖国的热爱。
徐峥的聪明,在于处理重大历史时刻的举重若轻,一路包袱抖下来,吴京也成了最大的一个包袱。聪明地选了一个孩子的视角,感受显得更为真实,煽情处也不会显得虚假。
1984年的女排三连冠激励了一代人,打开国门后觉得事事不如人,事事不称意,女排的胜利让全国人民士气为之一振。
在中国,体育不是一个游戏,而是一种力量,一种嵌在骨子里的为国争光的信念。电影点映的时候,前方收到一条快讯,“中国女排在里约热内卢夺得了金牌!”夺冠真的是了不起的光辉耀眼的时刻。
薛晓路《回归》——香港回归
薛晓路执导的《回归》,由于拍摄的是香港回归。
在这个相对挑战性最大的题材上,导演的处理方式颇有巧思。以手表这一物件进入历史时刻,普通人与重大时刻之间,因为一块表被连接在一起。一秒都不会差,胜在精确,修表的设定串起沧海变幻和小我命运,这一秒,于英国是结束,于中国是开始。
“154年了,我们不能再多等一秒”。安文彬看着国旗升起时泪花噎在眼眶里的一幕太催泪了。
海风吹了五千年……香港终于重回祖国怀抱。每次看到香港回归的画面,都让人想起那个老人,差几个月,邓公就能到香港的土地上走一走了,那是自己的领地啊!
宁浩《北京你好》——北京奥运会
故事设定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围绕一张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展开,视角落在出租车司机张北京身上。
张北京一出场,就把老北京的市井气给活灵活现地带了出来,带着一点贫和痞,肚子里都是一副热心肠。那股吹牛皮的得意劲儿,不禁让观众会心一笑,也传神地表达了当时人民对北京奥运会的热情、期待和自豪。
这个故事其实很常见,是最具世俗感的一段,但仅是通过几处细节上的处理就显出不凡,调动着每个观众的情绪。汶川地震与北京奥运居然通过一位北京出租车司机的视角进行串连,“疯狂的门票”和奥运之喜、汶川之伤巧妙结合,导演把那一年的荣耀和伤痛放在一起,最终又落向温馨的小团圆。
宁浩用他一贯的黑色幽默把集大悲大喜于一年的08年表现得极好,他讲了一个带泪的笑话。
2008年年初发生雪灾,接着是全球性经济危机蔓延,虽然奥运顺利举行,但汶川地震成了无数人心中的痛。
陈凯歌《白昼流星》——神舟飞天
《白昼流星》有陈凯歌一贯的浪漫,一贯的文学性。它的浪漫依托于宏大的宇宙,文学性是少年的希望,最现实主义又最浪漫魔幻。少年强则国强,导演将“世界是你们的”“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写意地拍了出来。
田壮壮一出现就定在了那里,信任、宽恕、引导,以正向的爱的教育,浇灌幼苗,长成栋梁。陈凯歌放眼的是未来和希冀,“马上少年逐红日,天外流星落故土”,第五代导演的浪漫暴露无遗。
《白昼流星》并未紧扣航天题材本身,而是另辟蹊径,扶贫与神州飞船,先进力量与落后一方,不是二元对立。故事中航天员落地,两个孩子闯进去抬他们的牵强性已无关重要,也许那只是两个孩子的想象,但他们已经见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颗星星。
主题深度上高出一等,拍得很有力量。那大概是是文人的理想主义,也是朴素的人文关怀。
文牧野《护航》——空军阅兵
《护航》胜在简练,三五个片段,把一个女飞行员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做为压轴出场,展露出导演在类型叙事上的强大功力,文牧野作为年轻导演,拍的故事是最有年轻感的,女性飞行员故事,拍的干脆利落有趣。
在阅兵题材之外表现了女性主题,巾帼不让须眉,瞰九天以卫疆土。姑娘们绝不是“半边天”,她们是了不起的一片天,她们一样有可敬的理想和逐梦的艰辛。
作为全片的最后一部,从镜头到音乐到故事,拍得自信又飞扬,阅兵题材又与70周年大阅兵无缝连接。
当年周总理在开国大典上说,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七十年弹指一挥间,此时此刻,我们足以告慰先烈,这盛世,如您所愿。
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对应开国大典、原子弹第一爆、女排夺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神舟飞天、空军阅兵,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耳熟能详。
7个故事宛若一道彩虹,五彩缤纷地绽放在国庆献礼的大荧幕上。记忆从影像中扑面而来,历史不会忘记任何一个在时间长河里面闪过光的为中国的崛起付出过努力的人,我们都在经历这一古老国度最伟大也是最绚烂的一次崛起。
主创阵容:从导演、演员的角度谈谈这部电影
7个历史瞬间融合成一个国家70年记忆的大主题,从中也能窥见导演面对题材时每个人不同的创作思维、审美和执行力,虽然整部片子是158分钟的长篇,但是分段下来,考验的是每个导演的功力,20分钟的时间怎么讲这个故事才好看?尤其这个故事是我们早已熟知的历史事件。
国内知名的7位导演每人导一段,这些导演们正好横跨老、中、青三代。每位导演都发挥了个人所长,审美、执行力有所不同,但都保留了个人鲜明特征,以各自的风格讲述不同画风的故事。
管虎擅长还原时代特色和风土人情;薛晓路构思巧妙,会切细节;文牧野会刻画人物,张一白细究的不能言说的爱情,徐峥描绘的小人物英雄主义,宁浩刻画的生活碾压之下的温情,陈凯歌铺展的少年心性。
本来以为明星太多的电影,观影不容易入戏。每张明星的脸都是视线焦点,信息量过大,要把明星的名字替换成演员的名字,更考验演戏功底。
20分钟的时间里,演员可发挥、可释放的,比导演更少,但哪怕是一分钟的戏份,也肩负千金之责。所幸演员的表演点燃了观众的情绪,把握了导演表达和观众理解之间的平衡,让一切刚刚好。
电影是导演的自我表达,一次看7位顶级导演的作品,放眼于整个中国电影史上,都是不多见的。7位导演虽然风格各异,但每一个故事都有时代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动人时刻。群星云集的情况下,每一个参演演员都有不错的表现。众多演员戏份或多或少,都将角色刻画得很生动。
总的来说,《我和我的祖国》是一次命题作文,出题者是今天翘首以盼的中国观众。从今天的答卷来看,无论是故事编排还是选导选角,都是非常用心的,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也非常令人满意。
当七个故事完结,电影院灯光亮起,响起《我和我的祖国》,那一刻,才真正明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长在骨子里的。
它实在是一部太好哭的电影,这泪水源于对祖国的热爱,源于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那一幕幕闪回的画面,又燃又热血沸腾,每一个故事都能带入你我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那7个历史瞬间像是被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的七个历史切片,故事背后的历史深厚久远,那些故事顺着历史的大江大河奔流至此。融入了电影的镜头里。
影片藏着无数个小细节,而那些小细节的背后是你我作为小人物的光辉,“我”虽渺小,却赤诚单纯地热爱我的祖国,愿意为它奉献自己。
至此,这部电影对得起“我”;回归纯粹感性的观影感受,《我和我的祖国》真正动人的,还是祖国本身。
影片带领我们见证了祖国发展70年来的7个重要的历史瞬间,回溯了我们国家在军事、体育、领土完整、武装力量等不同领域的发展历程,展现了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的光辉历程,重温那些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高光时刻。
但同时,这部电影的惊喜在于不是想象中那种宏观的歌功颂德,而是从小人物的视角出发回顾一个个重大历史时刻,其中甚至不乏喜剧元素,既不会让人觉得空洞或者教条,也不会失了它该有的严肃。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部“很接地气”的献礼大片。能有这样的献礼作品,他们很好,无愧于《我和我的祖国》这个名字。
据说这部电影点映时,一票难求,放映厅连犄角旮旯的位置都是满座。可见,有多少人在期待这部影片。满座的背后,不禁疑问,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国?
外国人可能不了解我们的爱国情怀,只有我们知道这个古老的国家经历了多少。从被欧美列强予取予求,肆意割裂。到如今,飘扬的国旗是每个人在外坚实的守护,让你在他乡安然生活,保你危险之中平安归来。
70年风风雨雨,祖国这一路走来的苦辣辛酸,都铭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70年,中国经历了太多。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一定是中国红。曾经,世界小瞧中国,如今,无人敢小瞧中国。你能看到这个国家日渐强盛,一次又一次在国际亮剑、发声。
我与我的祖国同甘共苦共患难,每一个历史瞬间,都在回忆我们自己。
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面前,一个人真的是渺小,一秒钟真的是短暂。但正是这么多渺小的个体,创造了辉煌磅礴的历史。正是新中国的每一秒,成就了今日的大中国。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国?不就在电影里了么,任凭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有一点始终不变,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电影落幕了,故事结束了,中国仍在前进,中国人仍在拼搏。那些高光时刻,那些英雄式的小人物,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追寻中国梦。献给我的祖国,此致,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