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春演的电视剧(陈小春版《鹿鼎记》:一场失色)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900更新:2023-02-09 16:05:04

陈小春演过这十部电视剧,看过一半以上绝对是真爱

陈小春1967年出生,演戏很棒唱歌也很棒的男演员,歌手。现在已经和应采儿结婚并有一个可爱的儿子。这么一个人生赢家的人 ,你又知道多少了!

第一部、在《反黑》中饰演:饰 陈凤翔 / 凤凰。

第二部、在《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中饰演:小陈。

第三部、在《碧波仙子》中饰演: 李安。

第四部、在《非凡英雄》中饰演:赵大。

第五部、在《精武成真》中饰演:饰 程知恩/陈真。

第六部、在《宜昌保卫战》中饰演:朱若愚。

第七部、在《南北大状》中饰演宋世杰。

第八部、在《龙本多情》中饰演:复仇。

第九部、在《狭路兄弟》中饰演:李凤山。

第十部、在《猜心妙手》中饰演太子。

这些句都是陈小春用心去饰演出来的,有的虽然是很早之前的,但现在提起来却也还是值得去看的,这些剧你又看过多少了?

陈小春版《鹿鼎记》:一场失色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有戏】栏目

九十年代,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各地方电视台相继上星,彼时内地电视剧逐步发轫壮大,僧多粥少,于是贴着精英文化标签的港剧,成为电视台争相引入的主导资源。

这个时候,《明报》易主,查良镛先生却未消失在满城风雨之中,给予数代人精神养分的皇皇巨作,在新时期的大众传媒里卷土重来,94年至97年间,逐年一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来势汹汹,每次都能摘取香港年度收视榜单的前十荣耀,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标识:李添胜

众所周知,《鹿鼎记》有许多老生常谈的标签——“封笔”、“堂吉诃德”、“阿Q”等等。

它创作于1969年10月24日至1972年9月23日间,是金庸最后一部作品,篇幅最长,出场人物最多,其思想深度及艺术价值,被倪匡等诸多名家公推为“金庸第一书”,在许多读者心中,与《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难分轩轾,有趣的是,写作这三部书时值内地浩劫,小说也都有意无意出现“朝阳神教”(日月神教前身)、“星宿派”、“神龙教”这些设定辛辣的教派,“苏荃”更与“蓝苹”二字类似,常常为好事之徒如窥至宝、津津乐道。

“鹿鼎记”三字有多重含义,小说全书围绕收集《四十二章经》内的藏宝羊皮展开各方矛盾冲突,最终知悉八旗重宝和清廷龙脉在“鹿鼎山”中,这是第一层。本书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鼎镬我为麋鹿”开篇,以鹿指百姓,鼎喻指政权,揭开了政权更替、遗民血泪的序幕,这是第二层。而第三层,从“逐鹿”、“问鼎”的典故显而易见,康熙继位时,天下未定,逐鹿中原仍是小说主线之一,擅握权柄的鳌拜、前明公主、沐王府、天地会、台湾郑家、三藩、神龙教、西藏桑结喇嘛、蒙古王子葛尔丹、罗刹国,各方势力驳杂、次第登场,揭开机心暗藏、群雄逐鹿的序幕,与其说是“武侠小说”,毋宁说是一部夹带私货的“历史戏说”。

与张纪中内地版不同,面对如此宏大的地理格局,李添胜也再次故技重施,尽量利用好最精简的资源,置景简陋又何妨?还原不出原汁原味的北京胡同又怎样?摄影多中景、近景,少些场景镜头的雕画,而集中在人物表演身上。甚至在罗刹国苏菲亚公主的选角上,也直接用了中国人,令人啼笑皆非,这就奠定了本剧的一个基调:它是舞台式的、不正经的轻喜剧。

人们总说《鹿鼎记》是武侠届的《堂吉诃德》,代表着彻头彻尾的“反侠反英雄”及自我颠覆解构。同时,如同作者本人言道,对这部作品,对韦小宝这个人物,他时常联想到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某种层面上,体现了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底色及特定国民性。

这种底色是阴冷灰暗的,这种国民性是荒诞不经的。

在这场讽喻盛宴里,金庸将韦小宝与陈近南、康熙分别对照。先说说韦小宝这人,众所周知:出身市井,贪赌好色,坑蒙拐骗、毒舌腹诽、左右逢源、溜须拍马,无所不精,但一路却能顺风顺水,官运亨通、逢凶化吉,其机警狡猾固然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还是他接近皇权中心、深谙权力场游戏规则之故。书中第三回写韦小宝初到皇宫,偷吃点心,竟这么想道:

“这千层糕做得真好,我瞧这儿多半是北京城里的第一大妓院。”

小说就此以小宝稚嫩的视角,去窥探紫禁城,匪夷所思地将“妓院”与“皇城”对照了起来。归根到底,妓院也好,皇宫也好,都是男权俯瞰的高压地带,都是藏污纳垢之所。里头的人为了生存利益,可以媚上欺下、恬不知耻、毫无原则,比如桂公公是皇上红人,无数高官甚至卑躬屈膝阿谀结交,哪怕他一开始并没什么衔职地位。

在张纪中的《鹿鼎记》版本里,则很好还原了原著的风味,借助于置景优势,它呈现出了真正的深宫銮殿、高墙萧索,空旷、阴寒,整个色调也是偏冷系的。它跟原著一样,用孩童的视角,去逐步勾勒出帝国权力机器的神秘轮廓,这点李添胜版的确颇有不如。

李添胜的选角功力向来独到,他大胆启用新人,张智霖的郭靖、古天乐的杨过、陈浩民的段誉均大获成功,对于一些有积淀有“年龄感”的角色,如黄日华的萧峰、吕颂贤的令狐冲,也是气质对位、大受好评。

陈小春的韦小宝或许仍是当下最佳。陈小春出身公共屋邨,常年在底层打滚,在扮演这个角色以前,他已经凭借《古惑仔》系列中贫嘴好色的“山鸡”声名鹊起,以《晚九朝五》里的“阿宝”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于表演“混混”、“痞子”顺手拈来,较之周星驰、张卫健的塑造毫不逊色。

对剧中“韦小宝”的人物刻画,主创们也做了微调及别有用心的设计,原著中韦小宝十分聒噪,而且动辄腹诽,阴损恶毒,他骂起人来——

“你敢打我妈!你这死乌龟,烂王八。你出门便给天打雷劈,你手背上掌上马上便生烂疔疮,烂穿你手,烂穿舌头,脓血吞下肚去,烂断你肚肠。”“贼王八,你奶奶的雄,我操你十八代祖宗的臭盐皮……你私盐贩子家里盐多,奶奶,老娘,老婆死了,都用盐腌了起来,拿到街上当母猪肉卖,一文钱三斤,可没人卖这臭咸肉……”

陈小春的“韦小宝”,则尽可能“正面化”、“可爱化”,尽可能提炼其优点,所有污言秽语,基本弱化为“你爷爷的”,许多内心活动腹诽,也以“小剧场”的舞台形式呈现,增强喜剧效果。

而且正如前述所言,他固然仗义,却是要“见机行事”、看人下菜,茅十八质疑他是否会为了一千两银子出卖自己,书里这么写道:

“就算有一万两,十万两银子的赏金,老子也决不会去通风报信。”心中却想:“倘若真有一万两,十万两银子的赏格,出卖朋友的事要不要做?”颇有点打不定主意。

剧中则特意补充了一句:

其他地方,像与胡逸之结拜时内心的“讨价还价”,也是能删则删。

原著里韦小宝受贿成性,哪怕是贪官还是良民,都来者不拒,剧里则尽可能只体现“黑吃黑”的一面,诸如原著台湾一行搜刮了百姓百万银两的剧情则隐去不提,大结局的时候甚至不惜散尽家财,欺骗天地会兄弟伪装成大清的宝藏。而各种逢场作戏、溜须拍马,也都以插科打诨式的表演方式(如重复台词),各种官场现形的阴暗,都以喜剧桥段消解。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一个“和谐过”的韦小宝。

再说说陈近南。陈近南常被说是旧时代侠客的挽歌,与金庸处女作中同样反清复明的“陈家洛”照应,他被尊为“台湾诸葛亮”,有“托孤”的使命,宁人负我勿我负人,立场坚定,侠肝义胆,最终下场却远远不如殉国和拯救苍生的郭靖萧峰来得悲壮,而丧命于其效忠的郑克塽之手、死得轻于鸿毛,相比于左右摇摆却平步青云的徒弟韦小宝,其结局真是莫大讽刺。他是一个去童话化的“英雄”,固守江湖道义与儒家规则,只能在皇权专制的对抗中一败涂地。

金庸就这么“放弃”了传统侠客陈近南,他似乎把一部分政治理想寄托在了小说里的康熙身上。康熙虽然是许多汉人痛恨的“鞑子”皇帝,却励精图治,相比于民不聊生的前朝,在他的勤政下国泰民安,他推崇《明夷待访录》(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质疑着“反清复明”、“汉本位”的合理性,如同部分港民对“英人治港”的困惑,代表金庸一以贯之、引以为豪的民族观。

康熙与小宝是竹马之交,打架相识时隐瞒了身份,从此对于身不由己的君王而言,韦小宝成为了他能够“抽离”尊卑、坦然自由面对的知己。而随着年岁渐长,站在权力巅峰的康熙愈加威严,与“小玄子”渐行渐远,他与小宝名为君臣、偶为兄弟、实为主仆,对韦小宝看得通透,其功绩造化几乎在他操盘掌握之中。尽管难念旧情,难免居高临下,韦爵爷固然擅长欺上瞒下,却基本逃不出皇上的五指山。两人情感复杂,书中第四十七回里提道:

他(康熙)小时学了武功,无法施展,只有与韦小宝扭打为乐,其后不断派遣韦小宝出外办事,在内心深处,都是以他为自己替身之意。韦小宝年纪比自己小,武功智谋,学问见识,无一及得上自己,他能办得成功,自己自然更是游刃有余。

韦小宝对皇帝也不是一味忠相,为灾民捐献银子会后悔,嘴上称臣,心里称妹夫。此外,事实上韦小宝之所以能诸事顺遂,并不仅仅赖于“武功智谋、学问见识”,还有厚颜无耻、见风使舵的本事。这对组合就如同乾隆与和珅,乾隆何尝不知和珅德性?但是和珅作为乾隆“卑鄙”的代言人,助其敛财,能为其所不能,也照出了皇帝心理的另一面。同样的,韦小宝也是康熙“不择手段”的替身。书中顾炎武几位大儒甚至劝小宝自立为帝,只因他们看得透彻,所谓雄才圣君,当然也不乏流氓秉性,这就深刻撕开了光鲜历史中虚伪的暗角。而传统知识分子的怯懦、投机与迂腐,更是在这一刻展露无疑。

电视剧里的康熙由新人马浚伟扮演,他相貌周正斯文,有朝气活力,钟汉良(张纪中版)得康熙之威严厚黑,马浚伟得其阳光一面,这也是一个被“和谐”的康熙。电视剧主打温情牌,致力于凸显康熙及韦小宝之间的兄弟情谊。

迥然于小说韦小宝的单一视角,一开场,便以双线并进,康熙提前出场,编剧原创出鳌拜杀御马、大兴明史文字狱、杀御前侍卫、救汤若望等冲突桥段,同时自然引出“假太后”、罗刹国,营造出康熙空有满腔报复,却腹背受敌、孤立无援的寂寞场景,如此与小桂子的相识,才显得那么“雪中送炭”、难能可贵。

直到结局,还增加了韦小宝舍身脱宝甲给康熙穿的桥段,将原著台词里“咱君臣有恩有义,有始有终”,改成了“有情有义”,甚至还以一场不分君臣主仆的打架收尾照应,真称得上“有始有终”了。

从整部剧的把握来看,张纪中版无疑最尊重原著,几个单元下来,韦小宝入宫当假太监、鳌拜事件、天地会沐王府、假太后事件、保护顺治、九难及杀龟大会、云南历险、罗刹国扬威(被删)、衣锦还乡、隐居通吃岛、老底被揭、攻打雅克萨、法场救人及归隐,他基本遵循文本,甚至连台词都照搬复刻,奈何失之于黄晓明的油腻表演及后期瑕疵,风评并不好。

黄晓明版韦小宝

在香港快速紧绷的生活节奏及生存压力下,电视是大众赖以消遣的主要媒介,主打商业娱乐,叙事能力以高效为主,传达的也多为正面、温情的价值观,它放弃了艰涩的隐喻及复杂的说教。而李添胜的《鹿鼎记》,就是香港TVB剧成熟期类型化、批量化的产物,它身上带有的快餐商品的属性,使之成为——可以说是最“好看”的电视剧。

原著信笔由缰,没有像杨龙离合、乔峰冤案那么突出的主线,几个单元彼此独立,人物繁杂且许多仓促过场(如李西华、胡逸之等),照搬下来容易显得松散拖沓。

TVB编导功力圆熟,叙述直截了当,节奏明快,不像内地许多武侠剧那么死板疲缓。陈小春版的编剧在尊重原著框架的前提下,增加了许多原创桥段,增强关键人物之间的联系,如双儿提前出场增进男女主人公感情羁绊,茅十八约会对象改成吴六奇,韦小宝茅十八路上偶遇的沐王府人士改为沐剑屏、方怡等人并增加了互动。

一些小说的纰漏——比如为何其他太监认不出韦小宝假扮的小桂子,年纪尚幼的小宝为何千里迢迢上京,刘一舟为何不向吴三桂出卖韦小宝天地会的身份,也都一一作了修整,几个老婆与韦小宝之间的情感基础,也尽可能去完善,如三十四集增加曾柔救韦小宝的戏份。

全剧保留原著荒诞嬉闹的意味,弱化阴暗的色彩,沿袭了TVB剧一贯的暖色调,韦小宝的贪官朋友们也都义字当头,比如最后一集索额图甚至提出要以苦肉计替韦小宝解围……

编剧原创了刘一舟叛节泄密、韦小宝机智应变的情节

这是编剧功力所在,也是全剧相较原作失色的所在,它是一部好看的喜剧,是一部温情的闹剧,我们可以老套地夸奖它:角色鲜明生动、情节跌宕起伏。但《鹿鼎记》里,还隐藏了大众无度狂欢里崩坍、溃烂的精神一隅,张纪中曾说要拍成“中国往事”(可惜也没成功)——的确,这部作品如同莱昂内导演《美国往事》中那个肮脏的、灰色的美国梦,往事如烟,却无处祭奠。陈小春版的《鹿鼎记》的确是一个善意的存在,然而我们笑过后,还是要冷静下来,追溯字里行间里我们某些卑劣的投影。


更多影视评论、武侠掌故,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言少的江湖”或yanshaojianghu,谢谢关注~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