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张艺谋「悬崖之上合格的谍战片不太合格的张艺谋作品」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369更新:2023-03-03 04:32:29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上映的电影比往年都要多。4月30日有3部电影上映,5月1日又有8部电影上映,无愧为“史上最挤”的五一档。在这其中,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是目前为止观众口碑最好的一部电影,截至5月2日22点,豆瓣评分达到7.7,70%以上的观众给出了四星以上的好评。上映44小时之后,票房也突破了2亿元。

《悬崖之上》豆瓣页面上的评分(截至5月2日22时)。

除了大腕云集之外,《悬崖之上》受到大量的关注也因为这是张艺谋的第一部谍战商业片。和《风声》《潜伏》等成名的华语谍战片相比,《悬崖之上》有什么特点?而和以往的张艺谋电影相比,《悬崖之上》又有哪些不同?在本文作者看来,抛却外在的聚光灯因素,《悬崖之上》是一部很不“张艺谋”的电影。

作者认为,除了少数的鸟瞰视角和雪色场景,你很难在其中发现“张艺谋”的影子。电影在叙事手法上采用了更多的主观镜头来推进故事,相比以往的张氏电影实现了大胆地突破。《悬崖之上》充斥着大量暴力场面和对情绪的直接描绘,没有给观众留下足够的空间来回味和反思。它无疑是一部合格的谍战片,但以张艺谋的作品光谱作为参照,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

***重要提示:下文可能涉及剧透***

撰文 | 魏子薇

血色与雪色,隐藏的作者性

如果屏蔽外部信息,在《悬崖之上》中,你很难辨识出属于“张艺谋”的痕迹。比起成为第五代电影大师作品光谱中的一部分,谍战片是这部电影更鲜明的标签——类型片的特征明显超越了作者性。

片中出现的所有元素,对于谍战片的爱好者来说都不会陌生:一串让人云里雾里的密码、酷烈的严刑拷打、智商超群又能打的地下党、刻骨铭心的国仇家恨、碟中谍中谍……甚至于民国时期的殖民建筑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装束。你可以轻易辨识出,这个在《风声》里见过,这个在《麻雀》里见过,这个在《潜伏》里见过,这个在《悬崖之上》的原作电视剧《悬崖》里见过……

《悬崖之上》电影剧照。

唯独不是在“张艺谋”的电影中见过。

提起张艺谋,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更宏大而阔远的表达。不只是叙事上的,也是景观上的。他的作品,向来被认作是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所说的国家寓言(national allegory)的贴切范本。即使不提《红高粱》里充满生殖力与民族性的高粱地,他进入新世纪以后遭受诟病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英雄》,对照的文本也来自于世界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黑泽明……

电影《红高粱》(1988)剧照。

相较而言,张艺谋的前作《一秒钟》就是极具作者性的作品。这指的不只是伤痕文学的母题,而在于其表现方式:故事不依赖于人物和剧情,更多的寄予了漫漫的黄沙——无言的它们,比台词说了更多的故事。或者不如说,在很多时代,不能说的本来就比能说的要多得多。而恰恰是这种无言,这种留白,这种游离于叙事之外的空隙,成就了张艺谋和他的影像。这也是最近《指环王》重映时,我产生的新感悟:细节越多、越接近于真实的故事,就越远离于史诗。

脱胎于成功的原著小说和电视剧,剧情扎实紧凑的《悬崖之上》有极少的留白。一场接一场的追逐、枪战、车祸、谋杀、正邪的反转和再反转。一些剧情更是通俗到让人几近麻木,比如张译突然在(最终让他丧命的)逃命路上,被安排遇见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

血色铺满了屏幕。一方面命如草芥,而另一方面,很多时候镜头展示的杀人又实在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比如片头在雪野里,张宪臣(张译 饰)杀死了沙溢饰演的小特务,直直插入眼眶的木杆,远景镜头里喷溅的血液。又比如在火车上,张宪臣和小兰(刘浩存 饰)联手勒死一个特务。狭小的空间里三个人的笨拙的缠斗,肢体力量的高度冲突(唯一出戏的地方在于突然特写的镜头里,小兰如特工附体,把围巾迅速缠绕了好几圈)。这些死亡的瞬间都在反复证明,这些人不是超能力者,而是时代中的普通人。普通人的死亡就和生存一样艰难。

满篇铺陈的血色之中,唯一隐隐展现出张氏美学特色的,是雪色。被设置在隆冬腊月的东北,《悬崖之上》有多长,茫茫的大雪就一刻不停地落了多久。雪色遮盖着人们的视线、阻挠着他们的行动,也隐藏着他们的行踪。这显然是一种有意为之的、戏剧化设定。被雪无差别覆盖的城市和凡人的生死,就像一个戏剧的舞台。无言的雪就像无言的黄沙、无言的高粱地一样,是超越凡人意志、甚至时代意志的,更阔远的寓言。

《悬崖之上》电影剧照。

在拍摄一场场街头巷尾的枪战戏的时候,张艺谋用了许多的鸟瞰镜头。俯视角的大景别里,人们互不相闻,陷在大雪中一脚深一脚浅地追逐与逃命。鸟瞰镜头往往对应着上帝视角,凝着悲悯的审视。好像也只有在这种瞬间,传言中“同时在做九个项目”的张艺谋,才有闲暇在影片中流露出一点个人的声色。

时代中看不清方向的人

和偶现的鸟瞰镜头相比,《悬崖之上》更经常使用的手法是延宕,延迟反馈角色行为的结果。比如张译走进列车上的卫生间,留下一行暗语。随后有特务插队进入洗手间。最后,秦海璐也进入了隔间,她的视线投射在墙上,但接下来是切镜——观众无法即刻得知她究竟看见了什么,是张译的暗语,还是已经被他人篡改的留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更基本的,是出现在被监视者和监视者所处的空间切换之中——至少两次。监视者靠近被监视者所处的房间,后者在热烈地交换革命情报。而当监视者猛地打开房门,被监视者已经恢复了若无其事的日常生活。

无论是延宕还是打时间差,这些技法在谍战/悬疑作品中非常常见,用以增加观众的代入感和悬念感。观众和角色一样,往往并不拥有对这个世界更多的认知。这里可以说个恼人的小插曲:看电影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女士始终非常热切地和男友保持交谈,要在每一个角色出场的时候急切地问一句:“这是好人?坏人?”烦人归烦人,或许恰好可以证明,观众也不能拥有上帝视角,提前知晓正邪和生死。

《悬崖之上》电影剧照。

也许也是这个原因,比起鸟瞰镜头,张艺谋用了更多的主观镜头。比如当王郁(秦海璐 饰)和楚良(朱亚文 饰)最终各开着一辆车,和特务一起喋血街头的时候,主观镜头展示了他们的车窗被纷茫大雪覆盖,看不清前路,亦辨不清敌友。

其实在这部卡司闪耀的影片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反而是个小角色,伪满洲国官员金志德(余皑磊 饰)。周乙(于和伟 饰)是个潜伏在伪满洲国内部的地下党,和等级更低的官员金志德一起盯梢地下党的联络点——一家影院(之所以选在影院,包括后来编入一段卓别林,大概也是张艺谋一点迷影情节作祟)。周乙假借盯梢之名去影院门口做了暗号,被金发现了,却反将一军,误导对方自己的行为只是在做戏,目的是教育金要在工作中注意细节。

《悬崖之上》电影海报。

在这段戏中,周乙说了绝大多数的话,金志德则说得很少,全程只搭了两句话,像是被说蒙了,也像是在反复品酌甄别对方的意图。周乙教育到最后,官僚气息颇重地说:“你知道这些年自己为什么升不上去了吧?”金志德盯着对方,脸上略有尴尬却一声不吭。直到周乙说“今天咖啡你结账”,才很快堆起笑容,接了一句“好嘞”。他那种被耍得团团转的困窘特别真实,就像是在那个时代中看不清方向、转不动脑筋的每一个人。

烧脑和奇观的背后,缺失的“一秒钟”

对于所有和国族记忆、战争和苦难相关的影视作品,有一个问题总很难忽视:“奥斯维辛之后如何写诗?”这个问题出自阿多诺,指的是在一种令人震惊的、可怖的浩劫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去记取它,如何去反映它,而不使之成为一种可供消费的奇观。这也同样是曾经观看《乔乔的异想世界》和《波斯语课》的时候,反复让我不安的原因:

一种偏向娱乐化和趣味性的对于灾难的展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吗?经由改编的、精彩而戏剧化的情节,会在什么样的时刻,可能篡夺了灾难亲历者的原声?

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2019)剧照。

在片尾直接打出“致敬在那场革命中牺牲的人们”这种字幕的《悬崖之上》,显然希望通过虚构的艺术化叙事,让观众对于这段凝结着血和泪的历史产生感怀和体悟。但本片也存在着如上文描述的那种令人困惑的时刻。除了紧张的碟中谍剧情外,它对于杀戮的展示几近不加节制。更重要的是,对这种暴力,它很少加以反思。当张宪臣坐进审讯室、被七十二种刑法折磨得不成人形时,很难不让人想到这是一种需要被拷问观看道德的暴力奇观。而最后,当金志德成为了替罪羊,坐上了张宪臣也坐过的审讯椅、也被糊上一层重叠的血液和伤痕时,影院中响起的幸灾乐祸的笑声同样让人不安,即使被暴力处置的金志德毫无疑问属于“恶”的一方。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法国新浪潮的先驱就曾因大屠杀主题的电影,讨论过镜头和伦理的关系。吕克·穆莱说:“追踪镜头(tracking shots)是一种道德问题。”同样的还有戈达尔的宣言:“横移镜头(travelling shots)是一种道德问题。”他们认为,这些镜头消弭了观众和主体,也就是大屠杀遇难者之间本应存在的距离,因此既失去了对主体的尊重,也失去了观众对于历史事件形成自我感知的自由。

题材性和情节性都很鲜明的《悬崖之上》,缺少更加隐忍的痛苦,而那本来是更应该引发观众的痛楚、反思与回味的。比起引发思考,影片提供的是一场充斥着暴力和情绪的烧脑奇观。被血、肉、极致的爱和痛填满,影片中所有的表达都特别满和特别多,不留空间地直接指导着观众的体验。

《悬崖之上》电影剧照。

印象比较深的一场戏,还是得知张宪臣死后,王郁独自在厕所里哭泣。那是一种强烈被压制着的痛苦,因为如果稍微失声,就会让外面的监视者听见。于是她打开了水龙头,紧紧地捂住了自己的嘴,但还是有断断续续的呜咽声走漏。这无疑是极富感染力的、切肤之痛的一幕。秦海璐优秀的表演和特写的镜头,放大了这种想哭而不能哭的矛盾,这种不由自主的情不自禁。

然而,难以否认的是,这还是一种怼上观众眼睛的直接煽情。就像是影片最后,周乙和小兰站在雪野里进行的目标明确的篇末点题:“你知道乌特拉行动是什么吗?”“乌特拉是俄语中黎明的意思。”

我很难不想到《潜伏》,这部我认为迄今也无法被超越的最佳谍战题材作品。

《潜伏》的大结局发生在离别的机场。解放前夕,国民党撤离,站长也要带上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余则成(孙红雷 饰)。在机场,余则成与他以为早已遇害的翠萍(姚晨 饰)相遇。两人相见却不能暴露身份、透露相识,只能瞪大了眼睛遥遥相望。在翠萍离开之前,余则成突然跑到车前,像母鸡一样转起了圈儿——他要提醒对方,家里的鸡窝下塞了几根金条。这滑稽的暗示,她凭借默契读懂了,也笑了。之后,两人此生不复相见。

《潜伏》里扮演翠萍的姚晨。

这么一个催人肺腑的结局,整场戏却是一场长达6分钟的默剧。没有台词,没有哭喊,甚至没有一滴泪。姚晨多年以后回忆《潜伏》时说:

“观众知道他们不可能再相见了,但翠萍是不知道的。她还满心希望说:哟,老余你还活着呢,你看我也活着呢,一会儿咱们家里见,她是欢欣雀跃的。她很激动,但是她忍住了,其实对观众的刺激是更大的。很多人觉得,演一个角色出不来了,我后来才知道这个说法有多坑爹。演员如果你对你的角色没有一个客观距离的时候,你离它太近,过于主观化的时候,你很容易演错的。……演员是剧情的提前预知者,我们的表演恰恰是不能剧透的。”

这才成之为有尊重、有分寸的,克制但动人的表演和叙事。没有被点破的悲剧,在观众的脑海中上演。角色没有流下的泪,被后知后觉的观众哭干了。

于是我才意识到,《一秒钟》有多可贵,或者说,张艺谋拍《一秒钟》的时候有多走心。比起《悬崖之上》,《一秒钟》体现出了更多的克制。同样由张译和刘浩存出演的《一秒钟》,也有一个团圆的结局:数年之后,张九声(张译 饰)被平反,回来遇见了已经出落成大姑娘的刘闺女(刘浩存 饰)。但当刘闺女兴高采烈地拿出那个她替张九声珍藏多年的盒子的时候,才发现这只是一场信息差导致的买椟还珠:张九声真正想要保留的,那记录了他女儿仅存形象的两帧胶片,已经永恒地失落在无尽的黄沙之中了。

《一秒钟》电影剧照。

这永远无法被补偿的遗憾,所带来的绵延的痛楚,在《悬崖之上》中戛然而止。我们在这里见到了太多的奇情故事,却唯独缺失了那最平淡却最刻骨的“一秒钟”。但少了那“一秒钟”,故事,就仅仅只是走出了电影院就可以被完全忘掉的,别人的故事。

作者 | 魏子薇;

编辑 | 李永博;王青

校对 | 王心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