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为什么不是60后70后的刚需演员「电影为什么不是60后70后的刚需」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06更新:2023-03-03 22:43:51

我家有两个重度影迷,一个是爸爸,一个是我。我对电影的热爱显然是爸爸一手培养的。他曾经在我如火如荼的中考复习时,带我去影院看了《泰坦尼克号》,又在骄阳似火的高考复习时不顾我的眼馋,和妈妈去看了《骇客帝国》。爸爸今年六十多岁了,仍然喜爱电影,但去影院的次数明显少了。最近一次和爸爸讨论电影,是两年多前《芳华》上映的时候。《芳华》很动人,不论是否经历过那个火热的年代,影片都能打动你。这种感动就好比一把软刷子,浸了七零年代特有的胶片光晕,刷在我父辈每个人的心尖儿上。这样的电影还有翻拍版的《追捕》《智取威虎山》,近来的《夺冠》《我和我的祖国》……都是能引起60后、70后一代人共鸣的好电影。可是这样的电影太少了。在电影院里,二十几岁年轻人是票房主力军,也是电影市场极力争取的那一批人。那么,60后70后对电影的消费真的越来越少了吗?

60后70后是怎样的人?

60后逐渐步入老年,消费观念相对传统、保守;传统媒体触达的优势突出,但互联网也在全方位“渗透”中。面对80后,尤其是90后带来的生活观念的冲击,他们会反思,并勇于尝试,不愿被社会淘汰,因而他们并不同于以往人们刻板印象中的“老年人”。

70后改革开放后,多成为新兴行业的创建者与规则的制定者,因而是经济与观念上先富起来的人。身处互联网飞速发展时,传统媒体使用习惯早已形成,因而价值观不会受到较大冲击。事业上已经站稳脚跟,生活重心转移到家庭,台前的拼搏期已过去,但却难以忽视他们在台后的影响。

谁最有钱,最舍得花钱?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老年人的消费潜力却日益增长。60后、70后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无疑是整个社会中最强的。中国新的退休人员将比之前的任何一个群体都更有钱。

淘宝网上搜索数字单反相机最多的人,在50-59岁之间。根据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这些人的平均住房抵押贷款相当于家庭收入的11.6倍。而对40多岁的人而言,这一比率仅为5.9倍,他们的房贷压力较小。随着目前40-50岁的人逐渐开始达到退休年龄,他们将成为旅行机构、养老院和网络购物领域新的增长点。

以2019年“春节游消费”为样本,根据携程发布的《2019年春节旅游账单》显示,虽然60后和70后游客在春节消费中占比不高,但却是最舍得花钱的人群,在跟团游和自由行中,60后70后游客春节人均花费均超过了4000元。

也许你认为爸妈这一代玩不转手机APP,其实不然,作为最爱在家做饭的60后70后,如今在外卖大潮中异军突起。2020年3月美团外卖发布的《餐饮外卖复工消费报告》显示,60后、70后分别以36.7%、31.5%的占比成为外卖新客增长的主力。

最舍得花钱,却不愿买一张电影票?

在电影消费中,60后70后的支出如何呢?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响,电影业遭受重创,所以我们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据国家电影局公布,2019年全国电影总票房642.66亿元,同比增长5.4%。占比在50%以上的观影群体,是20岁到29岁之间的年轻人。

微博和微信已经成为今天消费者走进电影院的重要信息来源。《2019微博电影白皮书》显示微博电影兴趣用户规模增幅近50%,观影频次远超市场平均观影水平,其中00后成为传播新力量。而此项数据中60后70后的观众占比仅为7%。

既然有钱可以消费,也有空闲时间消费,有心玩转手机紧跟时代,那为什么60后70后不愿走进影院呢?西影集团董事长赵文涛在《无边界商学院》节目中提到:现在市场上流行一个“21原则”,就是电影题材更倾向于吸引21岁左右的人群。但其实,中老年人也有很丰富的文化需求,只是互联网时代,给予60后70后的发声机会太少了。

上海外国语大学刘国华教授也表示,现在这种情况恰恰是西影集团的机会,抓住这些被人忽视的60后70后中老年市场,生产一些能引起他们情感和共鸣的作品,这部分潜藏的市场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如何满足60后70后的电影消费需求?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迁,观众对电影本身的心理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观众所期待的已不仅仅是电影本体与美学的需要,还有诸多以电影为圆心的发散性元素。为此,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60后70后,其文化需求也应被电影创作者所关照。

目前,国产电影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大发展阶段,虽受疫情影响但行业存量仍然巨大,中国电影银幕数量稳居世界第一,国产电影年度产量趋近千部。而国产电影虽在创作数量上达到了累积,但在艺术质量上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局限性。虽有个别国产电影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认同感越来越弱,满意度越来越低。因此,我们急切呼唤电影创作者以受众的需求为基点,尝试以新的维度开拓国产电影的新格局。

无论技术如何变化,商业如何发展,文化内容传递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追求的作用不会改变。好的电影一定是能引起大众共鸣与情感共振的作品。随着娱乐用户需求泛化,内容消费也在走向分众化。电影题材只有实现破圈层辐射,才能尽可能触达到每一个人。

当今中国电影创作者或许更应当思考:我们站在什么样的高度,选择什么样的视角,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尽可能地挖掘更多泛娱乐人群和有增长潜力的人群,从而实现高票房转化,而并非仅局限于主力电影爱好者群体。

闪电新闻记者 陈官凯 报道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