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配乐发展历程「电影配乐经历了何种发展电影少了配乐变成什么」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27更新:2023-03-04 21:02:13

即使过了几十年,人们依稀记得大白鲨带来的恐惧

巧妙的是,大白鲨的凯旋之战,没有尖牙利齿,只有越走越紧凑的乐符,就在此刻,观众还有剧中人物形成意识之外的连接,共享了恐惧的滋味,而这之所以可能,全有赖于电影作曲家约翰威廉斯的一双巧手。

你是否想过,电影少了音乐会变成什么?比如《金刚》攻顶帝国大厦时,没有气势磅礡的管弦乐?又或是《洛基3》少了热血激昂的〈Eye of The Tiger〉,你的心还会跟着剧情而跃动,甚至开始摇摆身体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算理智上明白,剧情的发展与走向,但少了音乐这个催化剂,我们的感性无法被点发,电影之于人的共鸣与共振,就像盐酥鸡少了九层塔,总是有一点不来劲!

在《电影配乐传奇》中,作曲家将音乐比喻成情绪乳液,意即润湿观众的情绪感官,提升剧情的吸收力,并且运用鲜明的乐符、节奏与旋律,将感知到的情绪印入心底,促使相关感动被稳固保存,以利后续推展、延伸与变化。

由此可知,电影配乐,不是因为要避免沉默、尴尬,才被拿来填充空白,更有它的艺术性与用意。所以,电影配乐不会反客为主,将电影当成推销歌曲的MV,乐曲意境还要能衬映电影的诗意,以构筑出立体的观影。

因此,如同主演《超人》的克里斯多福所表明的:「少了强而有力的配乐,超人可飞不起来!」,但电影配乐到底如何出现,并且成为第八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呢?

按照《电影配乐传奇》的说法,一八九五年电影诞生之时,配乐就同步诞生了,如同双生子一般。

换言之,默片时代的电影,就已经有配乐,而默片也从来不是无声的,但在一开始,电影配乐,确实是因为要掩盖放映机的吵杂声响,一种因应限制、缺陷而来的应变手段。

默片时代的戏院通常会聘请乐手驻点,再按情节,应用钢琴或剧院管风琴即兴演出。

至此,默片电影,不是在拍摄完底片就完成,而是要到播放时,叠加现场的演出才算真正完工;本因技术限制而产生的应对措施,行之有年,变成风靡世界的艺术亮点,即便是最小的戏院,都有合作的乐手,高档戏院还以现场管乐团做为行销卖点。

有趣的是,即兴演出的方法,使得每一次的电影播放,都有不同的感官体会。

然而,即兴演出的美好,对应着风险,意即乐手的能力,将会大幅影响电影配乐的呈现,若其创意有限,可能导致不同的电影,听起来都是同样的乐曲在轮流更换。

再者,相较于乡村,都市更容易招募到优秀的乐手,创意灵活多变,乐曲的知识也相比丰厚,并且有技术去实践,例如弹奏肖邦的〈Nocturne Op.9 No.2〉来为电影带出层层堆叠的忧郁、黯淡与宁静。

最终,乡村跟都市的资源差异,促使电影欣赏于艺术层次上,具有明显的落差。

所以,为了确保电影质量均衡,不少戏院会采用固定化的乐谱来演出,好比综艺节目常有的【罐头音效】,结尾、开心、难过、刺激或是滑稽都有专属的旋律。

想当然,若资本俱全,当时的电影公司,同样愿意为电影打造专属的配乐,再由现场的乐团或乐手来按谱演出,进而在高贵的大戏院,提供高贵的观影旅途。

其中,电影《吉斯公爵谋杀案》就与知名作曲家圣桑合作,联手打造出史无前例的电影原创乐曲,依乐评人李永忻的说法,这实属「历史第一曲」丈量电影剧情而成的音乐作品。

回首来看,这个历史第一,或多或少具有商业考察,但也确实打开电影配乐的大门,让音乐的主体性被凸显,不再只是电影制作上的次等公民。

以此来说,回温卓别林系列,特别留意音乐的话,就会发现整部作品非常热闹,丰富的肢体语言搭配多层次的配乐,情绪与故事交织交缠,捕捉住观众的眼珠与耳朵,也紧捉住口袋中白花花的钞票。

由此可知,电影配乐的出现,其属无心插柳,但也让电影制作看见音乐与图像的加乘效果,为此,影与音不只一拍即合,还总是如胶似漆,后期像是黑胶、留声机,同样都可以从电影工程中看见其身影。

随后,因应科技的进步,一九二零年代,有声电影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直到一九三零年代,俨然成为全球风潮,这让电影配乐的制作,又朝着更加精致的路径来前进,并且不再受限于场地限制。

综前所述,关于电影配乐的起源已有足够的发展,让我们迈入下一个阶段,继续拨开电影配乐的神秘面纱,包含米老鼠之于电影配乐的影响,以及乐音的高低走势,怎么影响人的脉搏起伏。

电影配乐的应用—跟着米老鼠一起跳舞

时间快进到一九三零前后,如前所述,有声电影慢慢成熟,但要如何操作,从业人员彼此还没有共识,直到迪斯尼经典动画【威利汽船】,才有了具体的参考标竿。

作为有声动画的开拓者,迪斯尼将画面与音乐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配乐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画面的意涵、表达与轮廓。

从此之后,匹配画面来表现的配乐技法,就被称为「Micky Mousing」,如此方便、具体、易懂且还能带来增强效果的技法,一瞬间蔚为风潮,一九三零至四零年代,就是米老鼠技法的全盛时期,并且以《金刚》最为突出且经典,其配乐几乎全程都匹配着画面在走。

通常来说,米老鼠技法带有卡通、滑稽感,让它不只适用于动画或游戏,还时常搭配喜剧电影来呈现,但也因此,米老鼠技法不完全适用于每部电影,好比说悬疑电影,过度填充配乐的话,反而会有反效果,干扰观众的投入与情感酝酿。

来到一九五零年代,米老鼠技法的使用大幅锐减,一是因为技法实在太过单纯,难以突破原有的框架,假若画面本就一团糟,配乐不仅无法加分,还会放大作品的劣势。

再来,受限于匹配这个目的,作曲家的创意被圈地,创作的空间被限缩,丢失了灵魂的乐符,自然无法动人心弦。

最终,压倒米老鼠技法的稻草,还有观众,多数人都对单调的配乐感到厌腻,谈情说爱就放浪漫的音乐,失落难过就播悲伤的歌曲,让图像作品失去了活力,还让观众没了兴趣。

即使米老鼠技法不再像以往一样流行,这不代表它消失了,而是转型成更为细致的存在,现今仍然可以从不同的作品中发现它,《天外奇迹》的开场就以艾莉的主题曲来贯穿,综合旋律、节奏与音色的变化,引领观众缓缓走过卡尔的一生与跌宕。

除了米老鼠技法之外,电影配乐当然还有各种门派与招数,就算不像米老鼠一样稳坐时代龙头,不代表其艺术表现有半分缩水,甚至不断推陈出新、更胜以往,百花齐放之下,一九三零至六零年代的好莱坞,又被后世称为电影配乐的黄金时期。

后续的五、六零年代,电影配乐承袭了古典浪漫,还因应潮流走向,摆入摇滚乐与爵士乐;七、八零年代,则顺应流行乐坛,引入迪士尼与电子音乐,众多知名配乐作品,像是约翰威廉斯的《星际大战》、《大白鲨》、《法柜奇兵》或是《E.T.外星人》,皆于当时诞生。

直到现在,世界上也都还耳熟能详这些经典旋律;九零年代之后,电影制作人员意识到流行音乐的局限性,于是又重回古典音乐的怀抱,再加上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编组百人的交响乐团来录制配乐,根本家常便饭,诸如《神鬼战士》、《魔戒》或是《英雄本色》都有磅礡的音乐表现。

千禧年开始,地球村的概念渐渐浮现,有赖于网络与科技的进步,除了古典乐与流行音乐,各个民族、文化或区域的特色音乐,都有机会在电影中展露头角。

举例来说,由小劳勃道尼主演的《福尔摩斯:诡影游戏》,配乐操刀手汉斯季默就放入了吉普赛音乐,进而在聪明、优雅或机敏的框架上,也为电影注入奔放与欢闹的调性。

至此,透过这趟简单的时光旅行,笼罩电影配乐的迷雾,因应历史轮廓的清晰,有所退去,但这无法解释,为何作曲家能有魔力,动动手指,在乐谱上勾画几个小黑点,就能拉扯、搅拌人的情绪。

在摄影技术发明前,音乐就已驻扎在人的心底,音乐的影响力不证自明,甚至能跨越种族的藩篱,化身成世界共通的语言。

随着乐符的一进一出,人的情绪潮起潮落,这些被科学家称为空气振动的现象,就是如此神奇,能够帮助人甩开语言的禁锢,深潜至情感的殿堂。

也因此,要让人对于大白鲨感到恐惧,不用血盆大口,只要两个紧凑的乐符,就足已绷紧人的头皮。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