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电影导演「三打白骨精如何将西游记成功影视化」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977更新:2023-03-05 04:24:37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形式之一——古代章回体白话小说。《西游记》的影视改编,有很多版本,一般来讲分为原著向、戏说向和儿童剧向。儿童剧向的改编普遍都比较低龄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86版经典《西游记》。戏说向的特点则是利用西游记的外壳,表达另外的主题与情感,典型代表作有《大话西游》、《大圣归来》。而原著向的改编,则更偏向于原著中儿童难以理解的成人化部分,近年来代表作品有“张纪中版《西游记》”。

《西游记》改编的难点在哪里?

新改编的这部《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也属于原著向,然而电影毕竟不能像电视剧一样,全部展开。《西游记》这部长篇小说改编有三大难点:

第一,章回体小说,单元剧形式。《西游记》的原著原著一共100回外加一个附录,每一回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独立的起承转合,这样若干个故事构成了《西游记》完整的100回内容。作为电视剧,这样的形式可以多集的形式去表现,而电影则不可以。一部电影要在两三个小时之内展现几十个独立的小故事,那是不可能做到的。这是《西游记》改编的第一个难点。

第二,《西游记》分为若干个小故事,而这部书把全书想要的表达的内容分散在这么多若干小故事里。比如:大闹天宫和真假孙悟空两段章节着重表现的是《西游记》中代表人物的反抗性;而在五庄观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对各派势力权衡政治的描写;在比丘国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众统治者吸食人血的丑恶嘴脸;在“四圣试禅心”和灭法国、女儿国的段落中,我们看到了佛教对于色相、权势、财富的解读......这些对人间百态的演绎,共同组成了《西游记》这部书宏大的主题。作为这样的著作,单单只拿出一个故事来改编,绝不能说是对原著的忠实再现。

第三,《西游记》这部书对各种打斗场面的描述充满了想象力,并且通通运用韵文的方式来描述。韵文的描述文字非常优美,但是韵文描述的是“感觉”,画面感较差,如果要进行视觉化,那必须的通过美工“脑补”出足够多的空间来满足视觉效果需求。《指环王》之所以能够成功,艾伦李的插画功不可没,因为整部电影的想象就是构建在艾伦李的原画作品之上的。而中国比较有名的几版《西游记》绘本对于原作的描绘方式,同样有着留白太多的特点,不适用于作为电影原画展现。

这是《西游记》改编的三大难点,那么电影改编就必须“先破后立”。

《三打白骨精》如何抓住原著的重点难点?

这一次的《三打白骨精》是一次对原著的重组式改编。在《三打白骨精》中,处处可以看到原著各个章节的影子。费翔饰演的云海西国国王,脱胎于原著中的“比丘国”;长老点化国王的情节,来自于原著中的“灭法国”;巩俐饰演的白骨精,综合了原著中的“尸魔”与“奎木狼”,而白骨精的身世则是对唐王游地狱的情节中所见所闻的提炼。这就使得这部电影做到了处处有原著,时时有精神。

《西游记》有三大主题:

第一,佛性。

佛性是《西游记》原著中表达的最重要的主题,主要体现在“四圣试禅心”“灭法国”“给孤园问古谈因”等情节中。本片很聪明的将灭法国一节中长老开悟的单元故事腾挪到云海西国国王身上,很巧妙地保留了原著中唯一一处向异教徒说法的情节,又添加了度化白骨精的情节。在猪八戒这个人物的改编上,又保留了“试禅心”一回所表达的“贪嗔痴念”,足见编剧对于《西游记》的佛教因缘有着比较系统地理解,所以将原著中较有代表性的段落挑选出来。

第二,反抗性。

反抗性是《西游记》当时之所以成为禁书的最大原因,原著中孙悟空上打天兵天将,下杀阴曹地府,他不只反抗统治阶级,还对世间所有的不公正发起挑战。而在电影中,将其中一部分反抗性腾挪到白骨精身上,变成了白骨精反抗世间的不公正,深化了这种不公正背后的矛盾对立关系。

第三,讽刺性。

讽刺性是西游记之所以是禁书的又一大原因。原著中,吴承恩刻画了很多统治者的形象,如原著中的“车迟国”“比丘国”等回中,统治者吸人骨血的丑恶嘴脸一览无余。电影中,很聪明的保留了比丘国国王吃小儿心脏的段落,并将这一故事情节腾挪到云海西国国王身上,很好的保留了原著中的讽刺性。

《三打白骨精》在围绕着三点对《西游记》原著进行取精之后,又根据原著中的几大矛盾对立点对矛盾进行了重新梳理组合。原著中有三大矛盾点:第一,人和妖之间的矛盾,第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第三,人和神之间的矛盾。人妖矛盾,主要就是表现为取经人和妖之间的矛盾,电影中,人与妖的矛盾通过三次恶斗展现出来。巩俐饰演的白骨精气场强大,十足妖皇气势,又设计了计谋离间师徒的桥段,反派角色智商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提升到了与正面角色平衡的地位上,白骨精这个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戏剧矛盾被编剧很好地激发出来,使得人妖矛盾花样翻新,得到深化。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则表现为取经人和凡人之间和凡人内部的矛盾。原著中,取经人路过多处国家与国王有过交集,这些统治者有些品德败坏,有些昏庸无道。电影中,将这些统治者的嘴脸和所作所为进行了重新组合,组成了一个新的人物——云海西国国王。这个人物,集合了原著中表现的统治者所有的特质,品德败坏、昏庸无道、道貌岸然伪君子等等。这样一来,虽然是新添的人物,但是我们却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原著中的讽刺性所在。而就电影艺术特征来讲,电影将所有的矛盾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丰富了人物本身的内涵和戏剧矛盾,使得云海西国国王变成了一个立得住的人物,同时也起到了深化剧本矛盾的作用。

《三打白骨精》依托于编剧对原著深刻的理解,对原著进行了解剖重组,找到了原著中的戏剧矛盾所在,并对每一组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发掘,每个情节都做到了事出有因,使得整部电影的剧情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从剧本水平上看相较于前作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且由于电影较为完整的继承了原著中的精髓所在,所以也能够从国产同类魔幻片中脱颖而出。

“人神妖”共处的世界观

魔幻片中的魔幻场面要得到很好的视觉化,完整世界观的构建是必要的工作。相较于前作《大闹天宫》,本片的世界观上扩大到了整个西游世界。原著中,吴承恩通过一路西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人神妖共处的世界。电影中,白骨精的出场脱胎于原著中的陀罗庄蛇妖半夜采阳补阳的情节,这样的情节加入,增加了人妖之间的互动。美术设计方面,在白骨精的动作场面中有较大的突破,保留了插画中手持双剑的形象,另加入了飘逸的形象设计,使得形象上更接近于鬼魅。白骨精与国王和普通人的两组矛盾设定,亦是增加了人妖相互转化的关系,使得这个人神共处的世界观有了更深的可挖掘的内涵,于是这个世界观终于在影片中被稳定的搭建起来。

《西游记》的改编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而影片采用“腾挪法”去粗取精,有选择的进行改编,最终《三打白骨精》就成为了所有影视版本中,气质上和原著最为贴近的版本。同时也凭着编剧对原著矛盾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成功了将《西游记》进行了影视化改编,使得影片在传承原著精髓同时也成为了一部好看的魔幻大片。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