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着的曾经「港片尘封的骄傲过往的辉煌」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35更新:2023-03-06 21:51:55

香港影片,无论作为艺术概念、商业概念,或是历史概念,都为华语影坛制造了太多值得回味和探讨的话题。从最初的粤语有声片、爱国战争片,到新派武侠片、粤语喜剧片,以及新浪潮影片、江湖英雄片、无厘头喜剧片,香港电影人的潜心耕耘令“东方之珠”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好莱坞的亚洲第一大电影生产和出口基地,赢得“东方好莱坞”的美誉,铸就了华语世界的电影梦工厂。跨越千禧年后,尽管受到电影市场全球化、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调整的冲击,港产影片暂时失去了往日辉煌,但难掩其半个世纪以来的坚实足迹。本文截取、回味香港电影发展史上的一系列片段,希望能在重温历史中获得一些有益于我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经验。

顺势而为,艰难起步

1913年中(港)美合拍影片《庄子试妻》,令港产电影初登历史舞台。直至30年代,在动荡中倔强生长的有声粤语电影才为香港电影业带来第一次繁荣。当时,由于国民党政府在大陆地区推行统一国语,地方语言电影显然站在了对立面。而“中央电影检查会”于1937年初的一纸文件,使得从当年7月起大陆的粤语片拍摄被全面禁止。此时,东南亚地区大量操着粤语的华人华侨为粤语影片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英国殖民政府又为香港提供了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港产影片大量问世。其中,第一部有声粤语电影《白金龙》、首部全粤语对白电影《傻仔洞房》等代表性作品乘势而上,培育了香港电影的一片沃土。

电影《傻仔洞房》剧照

紧扣时代,聚力前行

30年代末,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翻开了香港电影新的一页。原本的中国电影中心—上海沦陷后,大批电影公司和电影人被迫南下躲避战乱,资金和人才随之大量涌入,令香港电影业获得了意外的发展新动力。心系祖国的电影人,紧扣时代脉搏奋起抗争,通过镜头和银幕发出对战争的控诉,爱国战争题材影片应运而生。不但引起社会公众的极大共鸣,也为战争阴云笼罩下的电影业添加了宝贵的前进动力。同时,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电影界同仁的不懈努力,令产业得以持续发展,华语电影的中心开始南移。1935年关文清执导的《生命线》、1937年赵树燊的《肉搏》和1938年司徒慧敏的《血溅宝山城》等影片,都是这一时代的银幕佳作。

积蓄能量,稳中求变

解放战争结束后,资金和人才仍不断从大陆流入香港,摆脱了战争影响的香港电影业迎来了平稳发展机遇期。促成又一段繁荣期。一方面,大批当时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逃往香港,继承上海的艺术事业,使国语电影和国语流行曲在香港扎下根并进入社会主流文化。另一方面,香港本土、东南亚国家(尤其是大批中国侨民聚居的区域)以及西方的唐人街,对粤语电影地域和文化上的认同,为香港电影业发展提供了可观的市场。产业在粤语影片、国语影片的双线驱动下,加快了发展步伐,迅速积蓄能量。

在此后的二十年里,凭借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和产业人才的不断涌现,粤语影片、国语影片两个领域的香港电影人各显其能,从自己熟悉擅长的角度进行开拓和探索,旧中求新、稳中谋变,创造出新的影片类型,刺激和推动了港产电影市场。

粤语影片方面,公众喜闻乐见的粤剧被搬上银幕,仅以红极一时的粤剧二重唱任剑辉及白雪仙(简称“任白”)为主角的影片就出品了50余部,其中1959年出品的《紫钗记》成为该类影片的传世经典;而以受民间歌颂的传奇人物—黄飞鸿为原型的100余部《黄飞鸿》影片,和利用手工绘制特别效果的《六指琴魔》(1965)等低成本武侠电影,则使古装动作片深入人心。

国语影片方面,以邵氏兄弟和国际电影懋业两家公司领军的电影人同样开创了新的局面。黄梅调注入中式戏剧衍生出的邵氏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年),以《雪里红》 (1956年)、《不了情》 (1961年)为代表的浪漫音乐剧,以及颇具好莱坞情调的《曼波女郎》 (1957年) 、《野玫瑰之恋》 (1960年)等,大大丰富了音乐影片的题材;而以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 (1959年)为代表的史诗式古装片,为应对电视冲击而孕育出的新派武侠片,如徐增宏的《江湖奇侠》(1965年)、胡金铨的《大醉侠》 (1966年) 和《龙门客栈》(1967年)以及张彻的《金燕子》(1968年)等,则开创了港产影片新的制作类型。

电影《大醉侠》海报

与此同时,另一个产业事件无意中又为港产电影创造了新的机遇。1963年,香港当局为了便于开展电影的政治监察,颁布一条产业法令,要求所有电影必需配备英文字幕。这一法令,不但不但没有妨碍大多数电影配备中文字幕、令操其他方言的人更容易理解影片内容,英文字幕的加入却为港产影片日后进军西方电影市场提供了现实可能。

产业新生,再现飞跃

步入70年代初期,香港影坛的格局悄然发生了,国语电影及邵氏兄弟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形成了一股难以撼动的力量。同时,在粤语电视和国语电影两个强大对手的夹击下,粤语电影渐露颓势,到了1972年已经没有任何作品推出。粤语片消费群体的潜在市场,电影公司遗留的巨大片场和众多从业人员,这一切都期待着新变革的到来。70年代中期,电视的兴起为粤语影片带来新的创作灵感,反映摩登香港生活和普罗大众日常的影片,推动粤语片和香港影坛迈向更高层次,实现了产业的又一次飞跃。

唯一一套在70年代中期制作的粤语电影——综合系列喜剧《七十二家房客》,点燃了粤语片复兴的火把。当时的业界巨头邵氏兄弟,根据著名戏剧改编而成的《七十二家房客》,借助片商拥有的众多无线电视台人气艺员的表演,讲述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平民故事,道出了普罗大众的心声而深得观众喜爱,也自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此后,由无线电视艺人、著名的“许氏三兄弟”——导演、编剧兼演员许冠文、歌手兼演员许冠杰、演员许冠英联手奉献的粤语喜剧电影《鬼马双星》,真正将粤语电影带上了复兴之路。这部由许冠文完成电影剧本、与嘉禾合作制作的影片,获得了高达600万港元的演映收益,创下了当年的票房纪录。在该片的带动下,粤语喜剧影片蓬勃发展,粤语电影的产量也大幅提升,扭转了产业格局。受这股风潮的持续影响,国语影片苦苦支撑到1980年代初期,便很少能在银幕上现身了。

几乎是同一时间,香港嘉禾公司的另一举动也推动了粤语影片的再次崛起。1970年,嘉禾邀请李小龙出演功夫题材动作影片《唐山大兄》。该片不但以300万港币的票房成绩,创下香港开埠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也成就了华语影坛的一位国际巨星。凭借李小龙的精妙身手和银幕魅力,此后由其主演的4部动作电影大获成功,引起了世界影坛的注意。《猛龙过江》一片打破亚洲票房记录,李小龙在国际电影市场名声鹊起。曾有人评价道,李小龙功夫影片不仅在当时电视日渐流行时重新掀起一股电影潮,将观众拉回影院,而且让显露疲态的香港电影工业找回发展生机,也为嘉禾公司奠定了市场地位。

意义更为深远的是,李小龙赋予功夫片新的面貌与活力,而他轰动全球的截拳道成为中国功夫的一张世界名片,让世人对中国电影有了新的了解。在全球影坛的注目下,李小龙功夫影片得以带领香港电影业走出亚洲,其本人也成为华语世界进军好莱坞的第一人。由此,动作影片更加巩固了香港电影的主流地位,其产业及票房的吸引力为电影界积累了可观的资本、技术和观众群,更为香港电影业在十余年后走向全球、成为“东方好莱坞”打开了一扇大门。

黄金时代,称雄亚洲

香港的“亚洲四小龙”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电影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市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大大激发了人们精神消费的诉求,电影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产业前景一片大好;而社会资金投资意愿的提升,促使大量资本投身于红火的影视制作行业。同时,一批具备中英文化背景的本土导演、编剧、监制等专业人才不断加入影视制作队伍,有力提升了电影制作水准。此外,传习自西方的社会民主制度,为香港电影业提供了明显区别于台湾和大陆自上而下式政治化宣传的自由创作氛围,吸引着两岸三地大批电影工作者来到香港,活跃于台前幕后。这些催生出香港电影创作的“新浪潮”,为整个产业的全盛时代做足准备。

在多方发力的叠加作用下,香港电影迅猛发展,开创了明快直接的港产影片叙事风格,逐渐探索出符合香港地域特点的创作理念和经营理念。而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人文环境,使港产影片得以将不同的意识形态与当时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生活方式相结合,迸发出更多的创作灵感,大大丰富了影片的题材和类型。进入80年代,香港电影业无论是影片产量和票房,还是质量和艺术性均实现了惊人的发展,先进而庞大的电影工业逐渐形成。电影总产值一举超过亚洲电影强国—印度,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亚洲第一的电影生产和出口基地,由此得名“东方好莱坞”。随着港产影片影响力的倍增,全球观众第一次亲身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电影在港产影片的带领下,傲视东亚,走向世界,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到来了。

在这一时期,电影风格推陈出新,影片类型百花齐放,明星艺人不断涌现,影业大亨纷纷崛起,香港电影业写就盛世篇章。关锦鹏、王家卫、王晶、杜琪峰、徐克、尔冬陞、黄百鸣、吴宇森、陈可辛等人领军的“新浪潮”导演与传统电影制作力量联手,交叉运用新旧拍摄手法,大胆创作出体裁新颖的电影,拉响了黄金时代的汽笛;港式喜剧、警匪动作片、古装武侠片、英雄、风云片、鬼神恐怖片等电影类型深受欢迎,佳作接连问世,不胜枚举;来自两岸三地的演艺明星各具神采,塑造出众多的经典角色: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周星驰、张国荣、张学友、梁朝伟、洪金宝、刘德华、金城武、张曼玉、王祖贤、钟楚红、林青霞、梅艳芳、刘嘉玲、赵雅芝……颗颗繁星,照亮了华语影坛、世界影坛,也使香港娱乐界成为东方的造星工厂。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香港电影业赢得了社会各阶层观众的共鸣,人们得以在社会腾飞搅动的各种思潮中,感受影片带来的视听冲击和人生体验,凸显了港产影片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此时,香港电影业日渐成熟的商业运行模式,也助推了产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一系列电影制作、发行、营销的标准流程,如艺人的经理人制度、影片推广营销和票房管理等初现雏形。

电影市场体量的扩大和产业资源的整合,加速了影企的成长壮大。嘉禾、新艺城、德宝、寰亚等一批雄厚经济实力、生产力量强大、签约艺人众多的电影公司应运而生,为香港电影佳片辈出,延续十余年的辉煌提供了产业力量。

令中国电影业骄傲的是,当时港产影片在世界影坛的号召力足可比肩好莱坞大片。亚洲地区的影院和影带租赁市场中,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韩国等地,港产影片都占据市场主导,甚至比好莱坞影片更受欢迎。在影业发达、资本雄厚的日本市场,面对一贯喜爱好莱坞的当地影迷,李小龙和成龙依然能赢得广泛欢迎。而在西方唐人街,东方文化创造出的“异国情怀”同样吸引白皮肤、蓝眼睛的影迷。就连著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也在访谈中多次提到,他在当影带租赁店店员时,时常观看香港电影,自己作品里的不少灵感都来源于港产片。

结语

转眼已是百年,香港电影人秉持艺术初心,凭借敏锐的时代嗅觉和独有的香港精神,把握发展机遇,包容多样思潮,广纳四海贤才,求新求变,不断进取,成就了一番伟业。其中的沉浮与曲折,以及蕴育出的智慧与能量,值得我们去反思和借鉴。而新世纪以来的滑坡与当前的再次启程,也将给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中国电影业带来一些警示和启发。篇幅所限,本文无法展开,欢迎各位读者深入研究。

祝愿在CEPA协议和中国巨大电影市场的助力下,香港电影再造辉煌。

(图片和有关数据来源于网络,归权利人所有,禁止用于商业目的)

*参考资料

①360doc个人图书馆:光影岁月——香港电影百年发展史回顾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016/01/19204025_417308202.shtml

②百度文库:香港的电影发展史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epwjDFjBgpki3a7GZKvUoY2piI4ruwqRppxqU3CPRl2iI1DTGE8TFxymn1XC00t1FAV0njafrL8qcdlv0syxmIddV_x7Cj1D3DLQry8bXiS

③维基百科中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香港電影

④豆瓣:香港电影史

https://site.douban.com/178720/widget/notes/14529557/note/526106332/

⑤知乎:香港电影没落了吗?原因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95489

转载须知本文系华谊兄弟研究院出品。转载须在文首署名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公众号:HBresearch)。如有侵权,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采取相应行动的权利。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