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演为何拍烂片至少有三个因素导致死亡「大导演为何拍烂片至少有三个因素导致」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97更新:2023-03-15 18:32:26

导演的名字有时是一部电影票房和口碑的保证。

只是,很多功成名就的大导演也常有栽跟头的时候。

甚至有一部分名导还失去了“节操”,不仅难出佳作,而且是烂片频出。他们似乎再也拍不出神作,从前的巅峰状态,犹如一座高山,随着年龄的增长,要爬不上去有如登天。

拍出《霸王别姬》后的陈凯歌,他沉迷史诗题材,却始终未能再出惊艳之作;

在国外屡屡获奖的张艺谋,21世纪的作品大多充满争议;

喜剧之王周星驰,进军内地市场后,作品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他们的才华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会退步的呢?

一、态度

曾经把中国国家足球队带进世界杯的教练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导演拍片的态度也往往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败。

有的只是帮别人“打工”的导演,他们只需要按剧本把画面拍出来就可以完事,演员表现好不好并不重要,只要成品能交差就行。

有追求的导演就不同了,片场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被严格把控,演员的表演也有苛刻的要求,譬如王家卫就曾让刘嘉玲拍了98条抽烟镜头,梁朝伟NG到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当演员。

有时甚至全剧组成员生活上都有着硬性规定,谢晋在拍《芙蓉镇》的时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禁酒,本来吃饭要喝酒的他自己率先以身作则。

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要求,导演往往立场坚硬。要是剧组同时有两个立场坚硬的人,吵架在所难免。

《红高粱》张艺谋和姜文两个人从头吵到尾,最后吵出一部柏林金熊奖作品;李力持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透露,他和周星驰合作也是经常吵架,《食神》、《喜剧之王》都是他们吵出来的经典之作,他们没有吵架的时候,拍出来的电影反而没有那么出彩。

一个人在入行前中期总是能对工作充满激情,只不过在达到一定的成就之后,对自己的要求难免会有所放松。

像陈凯歌、冯小刚这些一叫出名字,新电影就能有关注度的导演,他们拼搏多年,激情可能早被消磨了大半,对拍摄的要求不如从前,出来的作品自然不复当年。

二、创意枯竭

也有很多导演一直都保持着工作激情,周星驰就一直是个“片场暴君”,他的认真态度由始至终。但怎么他也不复当年了呢?

也许并不是他退步了,而是观众厌倦了。

人大都是喜新厌旧的,一样东西再怎么有趣,看多了,知道套路了,就没有惊喜了。

二三十年前周星驰的无厘头还是相对新鲜,观众看他的电影,能被很多出其不意,违反常理的笑点逗乐。

当这些笑点反复出现,时间一长,观众可能就会预料到剧情如何进展。这样的电影,精彩程度会极度衰减。

宣传《新喜剧之王》的时候,周星驰回答网友提问时就说,他也想要新的点子,大家有的话欢迎提出。

曾与周星驰合作的王晶其实也是如此。他是一个很会制造笑点的导演,可观众洞悉他的套路之后,他就成了烂片的代言人之一。

而当王晶拿出一部颠覆自己以往“无脑喜剧”的《追龙》之时,他的才华再一次得到了肯定。

一个人保持风格是很难的,这往往会被人质疑固步自封,江郎才尽。而要做出创意,又不能打破自己风格,这是更难的一件事。

观众对大导演们重复自己感到不满意,说明着观众的观影水平在日益提升。观众的要求变高,那就要求大导演们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了。

三、市场环境

再大牌的导演都需要向市场妥协,哪怕是库布里克、黑泽明这样的传奇导演都需要用票房来证明自己。

那更不用说现在还没有真正成为传奇的大导演们。但如果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票房惨败的情况,投资方就会对他们感到怀疑。

想要掌握更多资源的导演,那必须得尝试更多的商业片。要拍商业片,就难免要牺牲一定的艺术性,出神作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无论是北美还是中国,文艺片的生存环境都十分严峻。好莱坞有一个奥斯卡在,各大制片厂也才愿意花钱做文艺片。

内地的金马金像奖对电影人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不过电影公司并不怎么会因为专门要拿奖而亏本拍片。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大导演们很难能有彻底的自由创作空间,他们需要顾虑观众能不能看懂,这样一来,能让观众反复琢磨的作品就不那么多了。

态度不能始终保持热忱,创意总有一天会匮乏,市场环境更需要简单易懂的商业片,三大因素促使一众大导演距离神作越来越远。

这些因素都是人之常情,导演也是人,他们的状态下滑是难免的。同时这也是一种考验,如果能打破作为“人”的约束,那便距离伟大不远了。

所以影史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导演,他们不是“人”,而是“神”。

人们可以来走排放筏,可以筑起高山巨壁似的坝闸截堵它,可以把它化成水蒸气。——《芙蓉镇》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