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代表作,杨德昌最后怎么样了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08更新:2023-03-17 14:45:20

杨德昌,一个用平静的视角看待社会变迁、人情人性的大师。

他的电影总能触碰到每个人生阶段最敏感的话题,并让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海滩的一天》是婚姻的取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少年的迷茫,《麻将》是年轻的自主,《一一》是一生的再现。

《青梅竹马》是为什么白月光到最后大都成了蚊子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属于他的白月光,只是都很难等到天长地久。

所谓的爱情都会在故事里被慢慢陈旧,直至遗忘,因为青梅竹马不是万灵丹。

在《青梅竹马》中,阿隆和阿贞互为对方的朱砂痣,他们的开始很美好。

那时的他们只操心两件事,学业和彼此,在没有其他烦恼的情况下,他们有很多共同话题,都视另一人为终生选择。

可是,人总要长大,总会远离对方一段时间接触到不同的圈子。

这时差异便会慢慢出现,三观也会渐渐不合,对彼此的了解也会模糊,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阿隆是个热心肠,不善言语表达自己感情的要强、含蓄之人。

他乐意帮助受苦的好友,也愿意替阿贞的父亲还债,对这些付出,阿隆并不会过多考虑,只是看到了就伸出援手。

阿贞从小缺爱,受尽冷落,长大后不会应付度日,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她的占有欲很强,并渴望安稳富足的生活,绝不想重蹈母亲的覆辙,嫁给一个一事无成又不懂爱的父亲式的丈夫。

两个人互相不知道对方想要的。

阿贞不明白阿隆为什么总要帮一些不值得同情的人,阿隆不理解阿贞的朋友圈为什么老是有一些不三不四的人。

圈层不同让他们无所适从,思想不一令他们不知所措。

阿隆融不进阿贞的圈子,阿贞不想去换位思考,两个人互不让步,曾经再美的烟火也会熄灭为尘埃,风一吹就散了。

不同的成长环境,长大后不同的际遇,都让无烦恼时期的两小无猜不复存在,青梅成熟后采摘者不止一人,竹马过时后担不起成人的世界。

有了花花世界灯红酒绿的诱惑,有了人间炼狱水深火热的苦难,有了大千世界万般精彩的繁华。

人是会变的,熬不过现实的考验,回忆再美好又有什么用,到最后以前所有的确定都会变成大概。

海誓山盟填不饱饥肠辘辘,天造地设敌不过猜疑妒忌,山不向你来,你不走向山,彼此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生活、阶级、思维,哪怕任意一环有了差距,看对方也不再是完美无瑕,而是讨厌,不耐烦,这种潜意识的偏差逐渐变成下意识的行为后,白月光也就成了蚊子血。

《恐怖分子》是生活,为什么不能拥有退一步的积极?

婚姻有三道防线,结婚证、利益捆绑、小孩,李立中的婚姻看似幸福,实则全面失守。

他娶了在别人眼中不可能嫁给他的文艺女孩,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未来应该会像歌里写的那样,和她一起到老,坐着摇椅慢慢摇。

可是,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猜来猜去还是搞不明白。

尤其是文艺女孩的心思,普通青年又怎么能猜得透,文艺女孩想要的浪漫,普通青年又怎么会懂。

她们追求将生活过成诗,总是忽略转身就会撞到的现实,以及平淡日子里一定会有的刺。

而李立中作为普通人,他能看到这些不堪,对生活没那么多理想主义,这些恰恰是文艺女孩所不能接受的。

她与李立中的结合也许只是一时激情的冲动,也许只是情伤后的不安寂寞,所以他们的结婚证并不能保证婚姻,李立中的第一道防线名存实亡。

李立中以为只要支持文艺女孩的梦想,给她空间好好地写小说,就是对她最大的爱。

但是文艺女孩既要李立中专一又要甜蜜的爱情,所以陌生女子的一通电话便让她心里别扭。

她开始质疑李立中的真情实感,与他渐行渐远,忘记自己出轨的事实,将婚姻的罪责全部抛给李立中,自己摘得一干二净。

李立中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的不好,事业蒸蒸日上,文艺女孩小说获奖,他们的生活应该会回到原来的轨道吧。

然而文艺女孩的想法不可能用常人的观念去理解。

李立中的一厢情愿换来的是文艺女孩的一句“你怎么不懂?我不跟你回去。”

李立中确实不懂,他以为解释了自己没有婚外情就可以挽回文艺女孩,其实文艺女孩早就不爱没有波澜的生活了。

文艺女孩想要的精神上的交流,李立中没有,因为他不怎么看小说;文艺女孩想要的理想家庭的样子,李立中没给到,因为他们没有小孩。

这一点的失衡,让李立中的第三道防线土崩瓦解,连挽救的余地都没有。

可是,李立中并没有彻底绝望,女人走了就走了,又不会跑,男人最重要的是事业,有了事业才是最好的生活。

只是到最后,李立中连事业都丢了,落了个人财两空的结局,第二道防线也没有守住,他的强颜欢笑掩盖不住内心的绝望。

在电影结尾,杨德昌给李立中安排了两种选择。

一种是拿枪报复,制裁让他婚姻破裂的陌生女孩,杀掉诓他的主任,打死与他老婆有私情的老朋友,让文艺女孩永远生活在阴影中。

另一种是举枪自尽,结束自己平庸的一生,再也不面对没有希望的生活,再也不幻想假装爱自己的戏码。

可现实却只有一种选择,报复的爽文情节是杨德昌留给观众的兴奋剂,电影真实的自尽结局才是李立中最终的归宿。

他是普通人,当一切苦难来临后,他的方法是逃避所有,而不是面对生活或重新来过。

这种选择不该被谴责,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勇敢,有的大多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式的无法克服心魔的软弱,但这种软弱往往是一种被歧视的心态。

我们的传统观念总是认为往前走才是积极生活。

可退一步又何尝不是一种积极,人非圣贤,为什么不能逃避现实?

杨德昌的这个发问发人深省,正视退一步的积极,可能就是海阔天空的新开始,即使这种开始是死亡,但这也是一种解脱,逃避不可耻,可耻的是歧视逃避。

《独立时代》是为什么我们越活越不懂真情?越长大越没有朋友?

我们都看过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我们记住了许多鸡汤,还是搞不懂人情世故。

活在世俗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慢慢变得疏远,看似酒桌上谈笑风生,称兄道弟,其实现实中点头之交,身无长处。

小时候会将自己的真心话讲给好朋友听。

不指望他感同身受,只希望他能一直听着,可长大后,敞开心扉留给了陌生人或社交网络,再也遇不到一个真心朋友。

因为你的心里话,也许会成为第二天酒桌上的谈资或笑料,可你又不能撕破脸皮,否则就是你玩不起,长大后的世界就是这样,没有对错。

与朋友的交往渐渐接近虚情假意。

说每一句话,办每一件事,靠近每一个人,都会考虑日后会不会用的上他,长大后的社会就是这样,没有真情实意,只看利弊。

特立独行被人情世故抹杀,三两知己被趋炎附势拉远,你以为凭你们的交情可以讲点感情,但最后还是一笔买卖。

以前我们是朋友,无话不谈,现在我们有阶级,门不当户不对。

以前我们想的少,不看背景,只谈感情,现在我们想的多,只看背景,狗屁感情。

人都是庸俗的,每个人都想独立,都想赚大钱、有人爱,左右逢源、称心如意,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拥有属于自己的乌托邦,那个被称作天堂的独立时代。

可每个人都在寻找的路上什么也得不到。

有钱人想要感情却被有心人利用,穷人想要力争上游拼命耍手段巴结有钱人,却被有钱人一脚踢开,因为他们不是傻子。

人人都在时代里妄想创造独立,但他们都需要一个依赖的人。

这个人也许有钱、有情、有才,但当我们一旦需要这个人出现的时候,我们便会离独立时代越来越远。

杨德昌将片名取为《独立时代》是一种反讽。

嘲笑那些既要这又要那的虚伪之人,每天带着面具生活,自己活得很累,回到家又把坏脾气带给最亲近之人,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长此以往,生活不幸福,事业不顺利,而这种恶果都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他人。

因为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连圣人都放不下七情六欲,摆不平人情世故,又何况我们区区凡人。

天下哪有那么多两全其美。

有的只是熙熙攘攘为利往来,却臆想真诚交友,孔孟之道。

有的只是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却以为前路有知己,天下皆识君。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金银、情欲忘不了。

人设立的再好,也成不了君子,见每个人都挤出酒窝,也成不了人见人爱。

因为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因为无事不登三宝殿,谁又能放得下功名、金银和情欲,所以不会有独立时代。

这就是杨德昌。

也许有人会觉得他的电影过于说教,也许有人会认为他的电影过于啰嗦。

但这些喜欢和不喜欢都不妨碍杨德昌看透人性与社会,并可以触动到你的内心,并让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

杨德昌代表作,杨德昌最后怎么样了

如何评价杨德昌导演

关于杨德昌这个人,其实没有接触过可能没有办法去给他做什么评价,所以推荐一套纪录片袭晌《十年再见杨德昌》,今年桃园电影节做的策划,由吴乙峰导演(《我们这样拍电影》)采访杨导生前的合作者,包括小野、余为彦、柯一正、杜笃之、张震、陈湘琪等,一共15位。最先看的魏德圣那一段。他讲自己到杨德昌公司做助理,给杨导开车,做案头工作,参与剧本,再从助理导演做到副导演。

在纪录片中,你可以了解到在认识杨德昌的人当中,是怎么评价他的拍枣锋,陆陆续续把这套总长6个多小时的纪录片看完了。除了缅怀追忆的主题外,受访者都会提到杨德昌的脾气问题,如何难搞,如何爱骂人,如何不通人情、小孩子气、不给面子并且绝不妥协。人人都有一段想跟他同归于尽的血泪史,汇总到一起,简直成了“杨德昌吐槽大会”

在认识杨德昌的人当中,可能大家都觉得他的脾气很大,可能没有那么好相处,有人也说和杨德昌最好的距离,就是当他的观众,他把自己最人性、最诚恳、最宽容的部分都放在了电影里。杨德昌肯定是华语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创作者,留下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这样伟大的作品,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和很多伟大的电影人一样,杨德昌也有性格上的“天才阴暗面”,至少是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地方。

不可否认的是,岩高他带给我们的作品是深入人心的。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的。

杨德昌代表作,杨德昌最后怎么样了

杨德昌的人物评价

杨德昌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师,这早已被公认。他是世界级的人物,他的艺术成就让所有人都骄傲(焦雄屏评)。2007年杨德昌的去棚贺厅世仿佛又似一记警钟,敲在所有还关心台湾电影的人心上。
杨德昌擅长将西方电影理论与中国传统电影美学相结合,他的作品注重人性层面的理性剖析,富有思辨色彩又不失哲理的锋芒,题材偏重于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家庭生活的描述。拍余叙事采用散点结构与开放式结尾,突破东方人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审美心理,却又不追求新潮电影式的技巧奇特,展现纪实、隽永、朴素的艺术风格。
他的电影永远富有话题性与争议性,具有华语电影少见的锋利和尖锐。而力作《牯岭街链隐少年杀人事件》更是华语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史诗作品。那是华语电影的一次不小的革命,他不仅以写实的风格赐予了电影以批判的力量,更以其深邃的人性力量,打动了世人。“牯岭街”故事蔓延到了内地,一样在青少年阶层中产生不消的影响。至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仍旧被作为影迷追溯的议题,是华语电影一个时代的特别佐证,甚至被认为是“照亮我们黑暗青春的永不熄灭的明灯”(陆川评)。
他曾是揭开台湾台湾新浪潮序幕的旗手,以影像的力量捕捉“时代”与“人和城市”在精神内核上相互碰撞而迷失的气息;他是一个高明的“画家”,用实质化的手法去摹绘隐藏在面具与隔膜下的灵魂的焦虑与纠葛;他被誉为东方的安东尼奥尼和特吕弗,意识流和现实主义的解构手法娴熟,冷酷、精准,不露声色,批判的声音却充满悲悯,透露出浓厚的人文情怀。他站在角落,充一个冷眼的观察者,人性的冲突,颠破,疼痛,在他的镜头里缓缓流淌,连一条街,一个城,都具有意外的生命。(腾讯娱乐评)
他是杨德昌,一位已然逝去,却从不曾远行的电影大师。
杨德昌,是一个真正的文人。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