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17年历史背景「历史背景」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1更新:2023-03-17 17:49:33

似乎很少有关于一战的电影,确实,如果是二战,苏联有惨烈的卫国战争,德国有人性与命令的反思,英国有不屈不挠的顽强,美国有杜立德的主旋律,犹太人有命运与复国的大背景,甚至日本有珍珠港的视死如归,法国也有沦陷后的地下抵抗运动。这些都可以在各个影师作品中找到模板。可是对照二战,一战有什么?一战是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荒唐的战争,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彼此的交战都是愚蠢而且毫无必要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关一战的电影作品少就不是那么难理解了。毕竟,一共死了1000多万人,却没打明白,没留下任何可歌可泣的东西,那届战争不行。。。

然而《1917》却是反其道行之,居然用一个“伪”一镜到底的方式,讲了一个《绝地求生》的故事。

电影开篇就给出了时间背景,是1917年4月6日,那是美国参加一战的日子。有一种说法是美国之所以要参战,是因为担心英国战败,导致向美国借的战争债券作废,为了让英国还钱,所以美国不得不参战。

1916年全年,德二军队和英法联军进行了“凡尔登战役”。德二的最初计划是穿过法国的凡尔登防线,攻入巴黎。但是,已经显出疲态的德军在凡尔登陷入了苦战,双方一共阵亡超过25万人,这场战争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

英法联军也被困在凡尔登,为了减轻压力,逼迫德军回撤,他们于该年后半年发动了“索姆河战役”,但同样陷入了胶着状态,双方投入超过150个师,伤亡多达130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德军的一名下士参加了索姆河战役,并在战斗中被毒气熏伤了眼睛,险些丧命。这个下士,就是后来成为德国统帅的希特勒。

右一为一战时的希特勒

两次战役,减缓了德国的攻势,而力主发动凡尔登战役的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下台,接任他的是于1933年任命上面提到的索姆河下士为德国总理的魏玛共和国第二任总统、德二总参谋长兴登堡。

我当年在德国的时候,住的地方的后面有一条马路叫Hindenburgstrasse,每次从那过总觉得这个名字很眼熟,仔细读了几遍之后发现原来就是兴登堡。于是开始思考,德三时期柏林著名的阿道夫·希特勒大街、赫尔曼·戈林大街在战后都被改名,但为什么兴登堡大街在德国则到处可见?后来渐渐明白,一战后德国其实是一个体面的投降,而二战后期德国国防军开始计划除掉希特勒也是希望能争取一个和一战类似的投降结果,比如720事件后施陶芬贝格上校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德国有救了。”

德国随处可见的兴登堡大街

第三帝国时期柏林的阿道夫·希特勒大街

第三帝国时期柏林的赫尔曼·戈林大街

继续回到一战的话题。1917年因为德国东线战场上的俄国爆发了布尔什维克革命,德国的压力减轻,而且皇帝威廉二世意识到德国无力再承担一次索姆河战役那样的巨大伤亡。兴登堡下令将西部战线进行战略收缩,将法国前线的部队后撤40公里,组织了更为坚固的兴登堡防线。这个撤退行动从1917年2月开始,到4月结束,被命名为阿尔贝里希行动,总共将10到14个师的兵力从索姆河战役之后在Arras和St. Quentin之间凸出的占领区撤离至兴登堡防线。

阿尔贝里希行动示意图,蓝色为原防线,红色为重新组织的兴登堡防线

撤退期间,德二采取了焦土政策,沿途所有的果树被砍倒,水井被污染,房屋被烧毁,用树木阻挡公路,炸毁铁路和桥梁。并将占领区的12万青壮平民运到其他地区,妇女和老幼留在原地。上面的情节在电影里有所体现。

Schofield和Blake奉命要去Ecoust森林后方的Croiselles,并在中途一个村庄遇到了史密斯上尉,他带领部队是从Bapaume穿过无人区过来的。Bapaume是在Croiselles南部。

上述地名的具体位置

所谓无人区,是一战时落后的战略思维和工业化战术之间的对立矛盾下的产物。一战之初,各参战国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普法战争的步兵与骑兵的配合作战上,而新式机枪的出现,让排成队列前进的步兵团变成了缓慢移动的靶子,这就造成了为什么凡尔登战役被称作绞肉机的原因。基于此,各国开始深挖战壕,在作战中迅速的完成了现代战争思维的进化,而战壕与战壕之间,因为直接暴露在对方的重机枪的射程范围之内,所以被称作“无人区”。

无人区在战时一直被毒气、地雷、尸体覆盖,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法国至今在凡尔登地区仍有120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因为土壤中含有泄露的毒气和未爆的炸弹。法国政府每年都能从这片地区清理出上百吨的炸弹,而毒气的完全消失,按照官方估计,需要300-700年。

法国当前还存在的无人区

结合上面的背景和地理信息,有关这部电影的地点背景如下图所示。红色为原前线,绿线部分为兴登堡防线。他们是沿着紫色虚线前进,而这也正好符合英国即将在此地发动阿拉斯战役的时间,该战役发动于1917年4月9日,就是电影所描述的时间点的三天以后。Schofield和Blake对话得知他参加了半年前的索姆河战役,也许与他在对面战壕交火的,就是即将被熏伤的希特勒。

电影中的行动路线

阿拉斯战役后,英法联军又于1917年7月31日发动了帕斯尚尔战役。

帕斯尚尔战役示意图

两场战役后,德军的防线退回到比利时边境,法国巴黎彻底摆脱了战争的威胁。而英国为了打赢这两场战役,从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调集军队。在影片中可以看到英军有印度锡克族的士兵。而在帕斯尚尔战役中,更有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的军队参加,当时加拿大共有人口800万,却抽调了62万人的军队远征欧洲。为了答谢加拿大的巨大牺牲,法国政府将帕斯尚尔附近维米岭的一块1平方公里的土地赠与加拿大,1922年两国完成交接,1926年加拿大独立后在此地建立白色石灰石双峰纪念碑。这片土地,至今仍计算在加拿大的国土面积之内,是加拿大在欧洲的一块飞地。

维米岭纪念碑

1940年法国投降后,维希法国成立,原法国北部地区变为德三占领区,也就是说,让人想不到的是,二战中德国实际上还侵占了加拿大的领土。

维希法国地图

希特勒在维米岭,德三军队入侵了加拿大的领土

最后,影片中的两个Blake兄弟情深,但他们在《权力的游戏》中却是两个对立家族的继承人,彼此巴不得对方死,一个是托曼·拜拉席恩,一个是“少狼主”罗柏·史塔克。

大Blake

小Blake

《权力的游戏》托曼和罗柏

本文系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盗贴必究

请关注@甲申十七年,一起聊聊历史背后的故事

电影1917年历史背景「历史背景」

电影1917故事原型 1917是真实故事吗讲的是哪次战役

  电影《1917》即将在国内上映。网传,这部作品改编自真实故事,两位男主角斯科菲尔德、布雷克有人物原型。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作为一部拍摄手法独特的战争片,《1917》有很多长镜头。斯科菲尔德横穿战场,向指挥官传递情报,使得宏胡剧情达到高潮。根据导演留下的线索,《1917》讲的是哪次战役,大家猜到没有?

  据悉,《1917》的导演叫萨姆·门德斯,他也是编剧之一,《1917》的剧本由萨姆·门德斯、克里斯蒂·威尔逊-凯恩斯共同创作。一条爆料指出,《1917》以阿拉斯地道战为背景,影片传达的牺牲精神是真实的。尽管当年萨姆·门德斯的祖父参加过那场战役,但是《1917》讲的不嫌信是萨姆·门德斯祖父的故事。

  拍摄期间,布雷克扮演者迪恩-查尔斯·查普曼研究角色,意外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1917》的故事发生在一战时期,有一本一战时期的士兵日记合集叫《西线日记》。准备阶段,迪恩-查尔斯·查普曼翻阅《西线日记》,以便更好地适应角色。没有想到,他在里面读到了曾祖父写的内容。据说,迪恩-查尔斯·查普曼的曾祖父是一名骑兵。一场战役中,他受了枪伤。

  简单介绍一下阿拉斯地道战,它发生在法国北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最大的地道战,作战双方为英法联军、德军。1917年4月蔽者拦9日清晨,英法联军突袭德军,打得德军措手不及,有的德国士兵来不及换掉睡衣就变成俘虏。最终,英法联军大获全胜,将战线向前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1917》改编自历史战役,很多台词都经得起推敲,但是影片的角色不一定有原型。

电影1917年历史背景「历史背景」

2020最值得上电影院看的电影《1917》,真的那么好看吗?

文 | 猫小姐


内地影院经过长达半年的休停期,终于,它重新与我们见面了。

翻看正在上映的电影片单,发现《1917》赫然在列。这部刚刚囊获奥斯卡三项奖项,以 “一镜到底” 的拍摄技术而闻名的好莱坞大片,几乎是这批上映影片中最让人期待,也是最值得在IMAX影厅上观看体验的电影。

李安这两年不断尝试新的电影技术,就是为了用高 科技 让观众在特定的影院里观看电影时能够有沉浸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1917》没有用3D,4K等技术,就能让观众直接享受到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整部电影用许多个长短不一的长镜咐燃头拼接成一个120分钟一气呵成的伪长镜头,外加上世界顶级大导演诺兰的御用剪辑师李·史密斯(Lee Smith)的剪刀手,将镜头剪接得肉眼看不出拼接的痕迹。

由于是一镜到底,观众会随着第一视角的镜头化身为在场的第三人,跟着主人公经历2个小时跌宕起伏的惊险经历,与电影角色同悲同喜。

关于这部电影的“一镜到底”不想赘述太多,外面已经有很多详尽的解说。今天我想从另一角度来解读这部备受争议的电影,虽然他在剧情方面受到部分网友的批评,但我仍觉得这是门德斯导演结合长镜头叙事拍出的最好电影。


不少人觉得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郑简早验特别好,这不仅是“一镜到底”的拍摄缘故,还有导演为电影画面所注入的美学文化。

故事背景发生在1917年4月比利时和法国交界的伊普尔地区,是一战战区。导演对战场做了搭建还原,蜿蜒的战壕,无人区的铁丝网,一个个沼泽泥泞的坑洞,从土里破出来的一只残肢,被老鼠啃咬残缺的尸首,伏倒在地的死马,以及萦绕在上面密麻可见的苍蝇,战争的满目苍夷随即一表无疑。


然而在还原的过程中,导演还是做了最大限度的画面美化。实际上在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中的真实战场要比电影里的凄惨太多了,各种血腥的断裂尸体堆积一起,发臭黏稠的坑洞随时都能吞噬掉一个活生生的人。


电影重建了一个战区现场,却故意处理掉血腥恶心的细节,让观众观看时不会产生不适。哪怕主角Schofield被铁丝网钩破的手,都没有给出正面伤口。

导演无疑是灯光爱好者,为了重构战争的悲惨又不失画面的好看,他大量运用了光影、色彩作辅助,最后呈现出一系列唯美又悲惨的画面。

例如Schofield和Blake接到上级命令,带着 “取消行动” 的信件跨越无人区时的灰蓝昏暗,天空灰蒙蒙一片。空旷苍夷的环境加上随处可见的尸体,一股压抑的紧张感扑面而来。


当他们来到樱花树边,天蓝地绿花奶白,外加不远处屹立着断顶残破不堪的房子,一头瘦小的牛还在吃草。岁月静好和生灵涂炭被揉进了同一个画面,给我们带来强烈的 情感 对比。


接着是飞机坠地后的熊熊烈火,天蓝的空气弥漫着灰白的烟火,原本静谧的环境随着Blake的离世变得落坏不堪。

然而整部电影最能体现导演艺术造诣的当属这一幕,Schofield来到被战争摧毁的伊尔普城。 整个城堡在夜幕降临时犹如地狱一般 ,断裂的墙壁,迷宫般的小径,燃烧的火焰,摇曳的影子,时亮时暗的光影,不知何时出现的德国士兵。


Schofield就像是随时会被死神召唤的外来者,大胆地闯入了死亡之地。 那些断壁残垣像是一座座长短不一的墓碑,而他在墓碑围城的困地里全力奔跑。绝望、害怕、死寂......所有悲怆的 情感 通过Schofield不停歇的奔跑传递出来。


那一刻已经分不清是现实还是荒诞的幻想世界。 Schofield像被神眷顾般的全面开挂,躲过了德兵的追捕,最后纵身一跃,跳进了瀑布里。


通过场景的神化构建,加上光影渲染,音乐烘托,导演在高难度的 写实拍摄下 最终实现了 如梦如幻的艺术效果 。

当然,这一切和导演萨姆·门德斯(喊雀Sam Mendes)的艺术审美分不开。


门德斯在江湖上早有 “天才导演” 的美誉,极具天赋的他凭借着初涉银幕的处女作《美国丽人》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那年年仅34岁。之后由他执导的《007:大破天幕杀机》更是被捧为“最佳007电影”。

而拍《1917》之前,他担任过戏剧导演,并且凭着戏剧《摆渡人》拿下托尼奖最佳导演奖。



众所周知,戏剧导演对艺术的要求要一名电影导演高许多,他不仅要兼顾整部话剧的视觉美感,还要调度演员的表演情绪,肢体语言。

这也就能解释他为什么能在一部讲战争的片子里展现那么多美丽的画面,而且细节处理得游刃有余,恰到好处。


以往的战争片往往会为了突然民族 情感 ,刻画出一个不怕死亡、勇敢冲锋陷阵的光辉士兵的形象。这些士兵不像是真实的人,更像是为了鼓励人民为国牺牲而创造出来的英雄领袖。

《1917》则不同,他用Schofield的视角展开来讲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士兵在一场战争中的真实感受,以此来表达电影的中心主旨—— 战争对全人类来说都是残忍且无意义的。 士兵们前仆后继地牺牲换来空洞的名号,可没有一个士兵是真正无惧牺牲的。


主人公Schofield选的是一个长相普通的英国演员来演,这样更符合剧本里的平凡人的设定。这个主角的反战情绪一直贯穿整部电影。他从一开始就不情愿接受这个“送信”的任务,长官吩咐命令时,他脸上明显的不愿,显然是对危险任务的极度害怕。

和Blake经历了差点被埋、死后重生之后,他不满的情绪达到顶点,抱怨Blake让他出来送死。


在德军的战壕里他看到贴在床头的一张全家福,是某个德国士兵的。原来那人也和他一样,来自某个地区的某个普通家庭,家里有着他的爱人、孩子。可是莫名其妙的,他们就来到了这个战场,相互不认识却要置对方于死地,甚至要为了上尉莫名其妙的要求就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们已不再变老》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多年后讲述起这场战役,他说: “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参加了这场战争。”

为什么?其实很多参加一战的士兵根本说不清,Schofield也说不清。像是当初被某种振奋的口号蛊惑,一时热血参了战,可真正到了战场才发现一切都是那么荒谬。


Schofield在上一场战役中立了功,所以获得了一个功勋章。他拿着这个章和别人换了一瓶酒,只因当时他太渴了。别人拼死换来的勋章,他却说:


在伊尔普城里,Schofield遇到了一个活着的普通法国女性,她的家园全被毁了,躲在黑暗的地牢里,和一个没有亲人的婴儿相依为命。这是整部影片最柔软的时刻,温柔的女性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站在昏黄的灯下宛若中世纪的画像。



她们代表着幸福的生活,Schofield转身离去, 亦代表着走进战争是从天堂走向地狱 。


在这场战役中,他经历得越多,看到得越多,就越为战争感到悲哀。这场战争不仅让两方的士兵相继牺牲,也让生活在战区地带的无辜法国百姓活在人间炼狱中。许多家庭流离失所,多少孩子失去家园。

即使后来,导演让他多少带着一点主角光环,在沿途的艰难险阻中不被打死,终于把停止进攻的信件安全传达到前线,救下1600名士兵的性命。可是Schofield的精神世界依旧没有变得更加高尚。相反,他更加笃定了战争的残酷,同时也为自己陷入这场时代的浩劫而感到悲凉。

故事结尾他悲伤地坐在树下,看着家人的照片,照片的背面写着 “Come back to us” 。


他还能回去吗?下一幕是生是死?谁也不知道。



然而,这部电影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一镜到底的摄影方式,镜头只能聚焦在主角身上,而 整部电影的配角完美沦为工具人 ,无法体现出他们的思维想法,从而无法对电影主题做升华补充。

导演请来了许多英国大牌演员来客串上尉,有卷福、斯特朗、费尔斯等等。可电影里他们只是闪现一下,十分政治正确地表达出了对下属的关怀,却没能表达出战争爆发的深层因素——士兵和军官的对立与矛盾。


而其中只有斯特朗饰演的Captain Smith中途提醒了Schofield一句,传达指令的时候一定要有其他人在场,因为 “有些人就想打仗” 。



本以为导演铺的这条线会在卷福饰演的Colonel MacKenzie那里爆发出来,最后突显一个军官的冷血好战,不惜用士兵的血肉身躯为自己升官加爵铺路,以此对军僚主义的专制暗黑加以批判。

可导演最后编排的是卷福一下就被Schofield说服了,以轻描淡写的一句 “让结束战争的唯一办法,是战斗到只剩最后一口气” 做结尾。虽是增添了卷福的人物弧光,却让整个结尾有种狗尾续貂的感觉,整部电影的故事立意一下变得单薄了。


当然,这样的剧情安排大概也是导演有意而为之。因为长镜头拍摄会导致无法另起镜头聚焦士兵背后的上尉们的行为及内心,所以无法全面展现这些重要军官在战争中起的作用,也就无法在电影里展现士兵和军官的内在敌对状态。

既然导演选择了这样难的拍摄手法和展现形式,势必要放弃掉一些东西。好在这部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异常的好,包括观影体验,沉浸式的感官,绝美的画面,这些都能抵消掉电影的那些不足。

总之,这依旧是2020年最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之一。

-END-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