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电影为什么拍的那么真「邵氏电影当年为什么那么厉害只因下面四位大师级导演」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96更新:2023-03-18 12:41:39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对于港片影迷来说,曾经的邵氏电影经典跌出。邵氏电影能够在上世纪50到70年代占据重要地位,还要依靠旗下的四大导演,他们才是邵氏电影的中流砥柱。

1、李翰祥

李翰祥是几位导演中最早加盟邵氏的,1956年加盟邵氏的时候,邵逸夫还不是当家掌门人,李翰祥当时力主拍摄古装彩色黄梅调歌唱片《貂蝉》,算是开创了黄梅调电影,并且获得了好的口碑和票房。后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山美人》等片都是获奖无数。

李翰祥除了开创黄梅调电影之外,最擅长的就是宫闱片、历史片,代表作品是《倾国倾城》系列。

相信大家都看过张国荣和王祖贤的《倩女幽魂》,不过徐克和程小东翻拍的是李翰祥导演1960年的作品《倩女幽魂》。

中间有一段时间,李翰祥曾经出走邵氏,自组公司,成立国联电影公司,只可惜因为各种因素没有继续支撑下去,最终又于1972年重回邵氏,拍摄《大军阀》捧红了冷面笑匠许冠文。

八九十年代李翰祥和内地合作紧密,凭借《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让梁家辉成为香港金像奖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李翰祥被学者称作港台影坛风云第一人,他的电影在美学上面造诣非常高,而且也都取得了高票房,遗憾的是,这位大师与1996年辞世。

2、胡金铨

香港电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新式武侠片就是胡金铨大师执导的《大醉侠》,开创了新式武侠时代。胡金铨于1958年加盟邵氏电影公司,刚开始从演员、编剧和助理导演做起,做过李翰祥的副导演,协助完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玉堂春》的拍摄。

1965年独立执导拍摄《大醉侠》后,离开了邵氏,远赴台湾省,加盟联邦影业公司。当年胡金铨和张彻并称武侠片的绝代双骄,假设他一直背靠邵氏这颗大树的话,势必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优秀作品。

1967年胡金铨拍摄了《龙门客栈》,无论是服装、场景、动作都非常考究,是一部难得的佳片。徐克翻拍的《新龙门客栈》就有许多胡大师的影子在里面。

1970年又拍摄了《侠女》,并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高技术奖,第一次使得中国武侠片扬名海外,后来的李安也不过如此吧!胡金铨拍摄影片就两个字认真,许多金主和电影公司不能忍受他延期,不能忍受他消耗资金大。连张彻曾经都说:胡金铨如果晚生几十年,可以在大陆拍片,又或者有外国的资金支持,其成就应不止此。

后来又拍摄了《灵山剑影》《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空山灵雨》《山中传奇》《天下第一》等片,最后一部影片是《画皮之阴阳法王》,由王祖贤、郑少秋主演。值得一提的是,徐克执导的《笑傲江湖》原本胡金铨也有份参与的,无奈后来两人意见不合,最终没有完成就退出了,不过我们看到片子对于服饰的考究以及站位布景,就可以看出出自胡金铨。

1997年的胡金铨因病去世,去世前准备数年的《华工血泪史》也没有拍摄,不得不说成为了一大遗憾。

3、张彻

张彻出生一个军阀家庭,和蒋经国关系也比较好,曾经军阶达到上校,中国台湾省第一部国语片《阿里山风云》就是他执导的。张彻于1957年到香港,刚开始只是写写影评,编导一些影片,直到1962年才正式加盟邵氏。

真正使他扬名的还是1967年的《独臂刀》,这是首部过百万票房电影,遂江湖人称张百万。真正算起来的话,张彻才是暴力美学的始祖,后来的集大成者吴宇森就是学艺于他。张彻电影最注重男性阳刚之气,壮男裸胸露肉,动作硬桥硬马,这也成为了他的一大招牌。

张彻手底下弟子众多,前有王羽、罗烈,中有狄龙、姜大卫、陈观泰、傅声、李修贤,后又郭追、罗莽等人。再加上刘家良和唐佳两大武术指导,犹如如虎添翼,将暴力美学推向巅峰。

张彻被称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创造过太多经典,前有《独臂刀》系列,后有《刺马》《十三太保》《报仇》《马永贞》《五虎将》等片,那个年代张彻的张家班就是一个活招牌,就是票房的保障。后来众位弟子为了纪念他从艺40周年,组织拍摄了《义胆群英》。星爷也得以参与,并且在恩师李修贤的引荐下得以和张彻见面。

2002年的时候,张彻因病去世,膝下无子,众弟子帮忙操办葬礼,以姜大卫和李修贤最为孝顺,最后由王羽、吴宇森、楚原、许冠文、马逢图、石琪、黄霑、蔡澜为其扶灵,送他最后一程。

4、楚原

张彻号称张百万,楚原则号称楚千万。楚原出身电影世家,于1971年加盟邵氏,执导的《爱奴》是开启了奇情武侠片,1973年执导的《七十二家房客》成为票房冠军,打败了当时风头正盛的李小龙。没有两把刷子是不可能的。

不过楚原最为人称道的是古龙武侠片,当时圈内还广为流传一句话:没演过楚原武侠电影的,不算电影演员。狄龙、尔冬升都是他电影中的常客,通常楚原执导的影片布景极其讲究,经常是金碧辉煌,力求打造一个如诗如画的艺术世界。

80年代后期邵氏电影江湖日下,重心转移到电视上面,楚原则急流勇退,由大导演成为一名配角演员,如此心胸有几人能够做到呢?在片场的生活,他只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演好自己的戏份,后来更是加盟TVB,出演了许多剧集,诸如《西游记》的如来佛祖、《寻秦记》第一集中古天乐的上司王sir、《陀枪师姐》中程峰的父亲等等。

楚原虽然不再执导,他却用另一种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热爱。你可以说他是江郎才尽,你也可以说他是喜欢演戏,不管怎么说,他都值得我们尊敬!

当年邵氏四大导演,如今只剩下楚原一人,目前老爷子身体也大不如从前,记忆力也不断退化,祝愿他永远身体健康,同时也祝愿另外三位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邵氏电影为什么拍的那么真「邵氏电影当年为什么那么厉害只因下面四位大师级导演」

邵氏四大导演之一:李翰祥,他擅长的不仅是风月片(上)

道长原计划写完邵氏艳星后写个美国凶案系列,让大家转换一下口味,不过郑浩,刘涛,一罐啤酒,夏天的风等朋友都留言说想看李翰祥和张彻这些邵氏导演的故事,那我们还是先开个邵氏四大导演系列吧!
李翰祥、张彻、胡金铨、楚原作为邵氏名气最大的四位导演,他们的人生可能一本书都写不完,要想写进一二篇文章里更是困难,我们不如从李翰祥开始,说一说他们在影坛的一些趣事,也许会更有意思。

说起李翰祥,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风月片大师,其实,李翰祥一生拍片无数,历史、戏曲、奇情、风月、歌唱、恐怖等什么类型都有,风格多变,有着“片厂变色龙”之称,不指丛世过,他最为出色的是黄梅调,清宫戏,风月片三种,各有各的妙处。

李翰祥生于1926年,辽宁锦州人,曾在北京学习西洋画。于1948年赴港从事有关电影工作。他从演员开始,担任过各种职务,如美工、编剧、副导演等。 1954年升任导演,首部独立执导作品为1956年拍摄的《雪里红》。

《雪里红》受到邵氏赏识,经尔光促成,李翰祥离开了永华公司,加入了邵氏,进入邵氏的他力主拍摄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主演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不但荣获了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随后还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

《貂蝉》票房的成功令老板邵逸夫对李翰祥极有信心,随后便支持李翰祥拍了《江山美人》,该片1959年公映,得到空前的卖座纪录,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影片中的一大支。

1963年,李翰祥大胆地起用当时籍籍无名的凌波反串男主角,导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影片公映后轰动了整个东南亚,首次接触黄梅调的台湾观众更是如痴如醉,据说有人看过一百三十几遍,凌波也凭着此片红了几十年。

但拍完《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李翰祥却对邵氏起了叛心。他想离开邵氏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待遇不满,在李翰祥的访谈录里,他是这么说的:邵逸夫去把岳枫、陶秦都重金挖角过来。岳枫拍《红娃传》预算16万,他导演费就三万二万的,我才八千港币一个月呢!他们拍一部等于我拍三部。可是《江山美人》在吉隆坡又得了最佳影片在内的12面金锣。算算,我替邵氏大概赚了3600万元,等于我替它擦亮了招牌。

那个时候邵氏公司的招牌真的很亮,我可以说是为邵氏打亮了招牌,也擦亮了招牌。但是在那个时候,我还是第三流的导演。我受委屈到什么唯肢程度呢?那时邵氏公司在清水湾片厂盖了四个棚,我没在棚里拍戏,没我的份,因为他们一个人占两个棚拍戏。

老实讲没有赚了钱不顾伙计的,我现在说的都是很坦白的,那个时候我一直要拍《红楼梦》,那时我可能有点功高震主,连邹文怀的话也不听,邵逸夫也都听我的。哪晓得,我到日本出外景时,他们就找了邱什么我也不记得名字,拍了《红楼梦》,找袁秋枫,找乐蒂、任洁合作。这件事我很不满,这就是我离开邵氏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是我到日本拍《梁祝》特技场面的不愉快事件。邹文怀领导我们去的,他和乐蒂、凌波住在一个五星级大酒店,把我跟助导金铨和任洁、李昆住在一个三级酒店,这也是我离开邵氏原因之一。但主要还是他们找别人拍《红楼梦》,这简直就是给我颜郑羡色看—不是你一个人会拍黄梅调,别人也会拍。

还有一个原因,我在拍《梁祝》的时候没说完,邹文怀带着日本制片赚了很多钱,现在我知道了,他带着别人,然后打报告说李翰祥做化蝶,飞天场面时增加预算,这不对、那不对的。特技结果后来都拍得不好。邵逸夫看了很不满意,不满意他也不好讲。我提议结尾重新拍,拍完了再配音,有天邵逸夫脸色铁青,他喊「翰祥,这是钱哪!」他意思是,你花了那么多钱,超出那么多预算,当时我眼泪在眼眶转:我给你邵氏公司赚了那么多钱,打响了那么大招牌,江山是我打下来的,你跟我说这种话,那时我心里很不平衡。“

可以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功成名就后的李翰祥对邵氏颇多怨言,但邵氏是老板制而不是股份制公司,对员工实行的是工酬制度,虽然邵逸夫很想挽留李翰祥,但却采取强硬的用合同威胁的方法。

“我想离开邵氏,邵逸夫并不是不知道,我跟他说我要离开了,邵逸夫说有合同啊,你一走我就告你,完全用这种方法对付我“,李翰祥说,”我就是吃软不吃硬,你就是打官司,我也死也不干。“

邵逸夫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出于恼怒,想当初是邵氏给你机会,让你出人投地,捧红了你,如今你一羽翼丰满,就想着远走高飞,要是人人都这样,那还得了?但面对邵逸夫的威胁,李翰祥却下定决心,就算合同没到期,就算毁约,就算打官司,我也要走。

邵逸夫看到来硬的不行,便让邹文怀去劝说李翰祥,他让邹文怀告诉李翰祥,不但会增加他的片酬,还会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但他没想到邹文怀虽然希望公司发展强大,但内心却隐隐希望李翰祥离开,所以他去劝说李翰祥并不带多少诚意。

既然没有诚意,李翰祥自然是铁定要走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一定要走,就随他去吧!“邵逸夫私下里对邹文怀说,他虽然拿合同来要挟李翰祥,但江没真正打算过和李翰祥打官司,两败俱伤的事情他是不屑去做的,但是,听说李翰祥要带凌波走,邵逸夫是真着急了,他对邹文怀下令,无论如何要留住凌波。

没遇到李翰祥之前,凌波只是一个拍福建语电影的无名演员,是李翰祥一手捧红了她, 对李翰祥,凌波是心存感激的,所以李翰祥一开口,凌波就答应跟他走。

邹文怀对正当红的凌波和对李翰祥不同,他真心不希望凌波离开,他很有办法,没有劝凌波留下,反而很贴心的对凌波说:“你年轻,那里有前途就去那里干,李导是个有本事的人,跟着他错不了,我不留你。不过,你跟他要十万块钱,他给你,就签合同,不给,就不签,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对一家公司实力的考验。你想,一家公司连十万块都拿不出,你在这家公司还有什么前途,况且你现在已经是大明星了,身价远远不止这个数。”

凌波听了邹文怀的话,真的跑去找李翰祥要十万块钱,李翰祥事后回忆说,凌波这事最好玩了,邵逸夫这人厉害,他要凌波跟我要求:“我要十万现款,有就跟你们签合同。“邵逸夫明知我拿不出钱。凌波不能来,我也骑虎难下,不能不出来,所以就组织了国联。

1963年,李翰祥在另一个电影大亨:电懋老板陆运涛的支持下,脱离邵氏自组国联电影公司。

今天先说到,明天再继续说说李翰祥离开邵氏又返回邵氏的故事,还有他如何调教演员演技的趣事。

邵氏电影为什么拍的那么真「邵氏电影当年为什么那么厉害只因下面四位大师级导演」

邵氏电影为什么这么好

在邵氏字典中“赚钱”永远是第一位的。于是如何赚钱就看邵逸夫的几个高招,首先是清水湾开山陪岁填土,大兴土木建造“邵氏影城”,有大型隔音摄影棚、置景场、办公大楼及彩色冲印厂,员工宿舍及各种技术室,是远东最大片厂。邵逸夫还打造了一套管治制度,保障片厂可流水作业。从1959年建厂到1979年的20年间是邵氏称霸天下的时代,尤其是前10年,也是邵氏王国的黄金时代,阵容强大,出片水准高,当时实施的计划就是———投大资、拍大片、赚大钱。而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大导演逐渐组建自己的制作队伍,演变出不同的派系阵营。邵逸夫自18岁开始就直接面对观众,哪些影片一定卖钱、哪些影片可能冷门,都很清楚,可以说他是在观众群中成长的,所以贯穿始终的就是“观众至上”的传统
作为一位资本家除了善于经商的精明头脑外,克勤、克俭表率作用也是关键所在。邵逸夫的勤奋和毅力非一般人能比,如张彻所说“每天工作16小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9时上班,上班前练两个小时气功,从不间断。上班时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写好纸条,每人一张,到厂后第一件工作先看导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着看,一边看一边做甩手运动。每个月开拍影片剧本、故事,他要亲自审阅,自己不看剧本时,由导演或看剧本人向他报告,由他最后裁决。”邵逸夫曾说,他没有娱乐,看电影是他的工租乱祥作也是他的娱乐,他自称自己是全世界看电影最多的人,80岁以前,每年看六七百部片。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是令员工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9点一定到片厂,工作人员迟到可以容忍,开会、试片等,他一定先弊搏到,其他人员迟到也不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金牌导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70年代允诺他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
邵氏的历史,其实是脉络清晰的: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创业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黄梅派影片成为邵氏的主打类型;60年代中期往后,在张彻的极力倡导下,邵氏把武侠片带入了辉煌期,其中,又分成两个支派,一个是张彻力主的新武侠电影;另一个则是楚原,他擅长和古龙合作拍摄那些超现实主义的武侠作品。可惜的是,李翰祥、张彻已经分别于1996年和2002年离我们而去了。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