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妆容太丑(《花木兰》妆容“雷人”?到底)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94更新:2023-02-10 13:38:23

《花木兰》妆容太丑,观众不能忍:中国文化不是这样

定于9月1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的《花木兰》曾让观众满心期待,但近期电影超前放映之后,豆瓣评分竟一度下滑至4.8分。

在豆瓣热门短评中,网友们的不满除了指向剧作和表演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指向了这部电影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误读,甚至“亵渎”。

9月7日,话题#花木兰妆容#登上微博热搜,再次将这个问题推向争议高地。

一方网友指出,电影中的服化道与某些场景人物设定恶意满满,没有还原中国文化,甚至丑化了真实情况,或出于西方人的自行想象,这是由于西方电影制作方对于东方文化并不了解,且充满了傲慢的歧视,故意创造异域奇观。

也有部分网友结合魏晋南北朝与唐朝时期的相关资料,提出较为折衷的看法:花木兰的妆容在历史中确有原型,并不是无中生有、刻意创造异域感,但影片中的妆容浮粉、粗糙、用色难看,显然没有用心,实为敷衍。

(网友讨论时所提及的古画中的唐代女子妆容)

(左图为《长安十二时辰》剧照,右图为《花木兰》剧照,许多网友将两部剧的妆容还原度与质量作比较,《花木兰》的确过于粗糙)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中的群众演员,妆容也一丝不苟,审美良好)

另一方网友则非常支持这部电影,在他们看来,这是迪士尼动画真人版,也是一部合家欢电影,所以使用鲜艳的色彩、夸张的装扮风格很正常,没有必要做成严肃的历史片,观众也无需上纲上线。况且,影片在国外获好评,网红博主纷纷仿妆,不正是很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吗?

《花木兰》所采用的这种对于中国文化的处理手法,到底是可以包容的娱乐化,还是难以接受的妖魔化?你赞同哪一方观点呢?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花木兰》妆容“雷人”?到底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木兰诗》中的这句,估计10个中国人里,有一半以上的人都能背出来。

但其实历史上关于花木兰这个人物是否真实存在是有争议的,包括花木兰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

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根据古今学者的推测,花木兰是北魏人( 412-502 ),时值北魏太武皇帝时期。

而这位太武帝可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和军事才干的帝王。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出生于408年。祖父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太武帝是北魏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拓跋焘军事能力优秀,十二岁就赶赴北疆抵御柔然,继位后,重用汉臣崔浩,继续使北魏走向强大,北魏的领土在太武帝时期也扩张到极盛。

从424年449年的25年间,拓跋焘13次率军进攻柔然,扩地千余里,终于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

花木兰从军就是讲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征讨柔然的故事,而花木兰也是北魏时期最为浓墨重彩的民族女英雄。

作为中国本土的英雄形象,电影《花木兰》的剧情在中国观众间耳熟能详,被迪士尼这样全球闻名遐迩的大公司排成电影,中国观众自然是最期待的。

迪士尼的真人公主电影已经拍了有好几部,每一部在全球都有大量的粉丝和不错的票房成绩。

《木兰诗》中有云:“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场景,让作品更加符合那个年代的文化,影视制作也只能根据现存的资料进行复盘。

花木兰额头上的黄色是花黄。花黄”指的就是额黄妆,“额黄”是一种古老的面部装饰,它是用黄色颜料染画在额头。

眉心则是花钿,相传在南北朝时,有一日寿阳公主卧在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她的额头上,额头就被染上了颜色,宫女们都觉得好看就开始争相效仿了起来。到了唐代,花钿更是盛行开来。

虽然这种额黄妆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在唐朝也是广为流传。

而电影中,郑佩佩饰演的“女德教师”的妆容,网友认为更是“惨不忍睹”。

其实中国古代女子的底妆主要有两种:铅粉和米粉,看起来颜色较白。所以卸妆才会有“洗净铅华”之说,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

在盛唐时期,其实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在现代,还可在受到中国唐代影响的日本艺妓妆容中看到。

北齐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局部,可见当时侍女妆容情况。

晓霞妆的惊艳度不仅在当时引起热仿,更是为后世唐朝斜红妆的盛行提供了一定的审美基础。

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胡、汉杂居,南北交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国家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促使中国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北魏时期,佛教得到空前发展,全国各地大兴寺院,大江南北广开石窟, 掀起了崇佛的热潮。敦煌千佛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都是这个时期建立的。

玄学佛家盛行的背景下,受佛教文化影响,女性以佛像妆容为美。一些女性就从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为黄色,将两腮打上红晕,这种妆容又称“佛妆。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花木兰》中的妆容网友不买账的原因,除了和现代人审美观念不同,毫无美感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真正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有丑化中国人的嫌疑。

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确实流行这样一种妆容,但真是如《花木兰》电影中的妆容一样,毫无美感可言吗?

这张图中的模特颜值并不是很惊艳,但却是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当年的妆容。

能看出来两位模特脸上的妆非常细致,看上去也很有美感,不像电影中的花木兰一样,看起来很滑稽,美丑高下立现,不怪网友不买账。

中国古代历代的妆容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深远的意义,看似诡异的妆容是建立在那个独有的时代审美背景下,开放包容,追求个性。

或许等到《花木兰》上映后,外国人依然不知道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朝,依然不知道土楼在哪儿,依然不知道南北朝是席地而坐,但我们中国人应该了解这背后是怎样的一段历史。

花木兰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永久留存,被人们所铭记,不仅仅是因为她在从军后以男儿的形象击退了入侵匈奴,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所展现出来的花木兰精神令人动容,值得人们学习。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下,木兰从军是一次有力的反抗,也是“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最好证明。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