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定邦(怎么看待《刀客家族的女人》中)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91更新:2023-02-11 10:52:20

帝国的遮羞布:清缅战争

前言

公元1792年,82岁的乾隆皇帝为贺廓尔喀部的投诚,亲自撰写了《御前十全记》,记录下自己执政五十七年来的十次重要军事行动。在书中,他夸耀自己的十全武功:“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1这也是乾隆被人成为“十全老人”的来源。然而在这十全武功之中,“降缅甸”这一伟绩一向为后来者诟病。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清缅战争以双方的议和而结束,所谓的“降缅甸”一说,无非是勉强保住了颜面的遮羞布罢了。本文将从缅甸与中国的交流谈起,通过论述清缅战争的全过程,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一、从和平到战争——古代中缅交流

缅甸作为南亚地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东汉年间就与中国官方进行了朝贡贸易活动,汉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永昌郡“檄外敦忍乙王莫延慕义,遣使译献犀牛、大象”;后又“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2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新旧唐书专门为缅甸古国“骠国”单列传记记载其政治经济历史和与唐王朝的往来。宋仁宗庆历四年,缅甸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曾两次遣使来华进行朝贡并求取佛牙3。

早期的中缅关系较为稳定,自蒙古入主中原后,两国关系发生变化。元以来的中原王朝为了建立起稳定的朝贡体系,频繁向缅甸施加压力使它遵守朝贡规范,进而认同中原王朝的权威性。而缅甸方面则往往出于礼节冒犯或国内政治力量斗争的原因予以拒绝,从而招致中原王朝的征讨。元朝初期,缅王因礼节问题处斩使者,导致元朝在1277年至1301年期间三征缅甸,缅甸蒲甘王朝自此分裂。明朝中前期,中缅关系密切,郑和下西洋期间曾多次进驻缅甸港口。但随着公元1441年明英宗在征讨云南思任发叛乱时与缅王发生争执4,双方关系趋于恶化。嘉靖十年后,随着缅甸东吁王朝的兴起,双方军事冲突不断,官方的使者往来基本中断。

清朝入主中原之时,缅甸正值东吁王朝(1531-1752年)时期。清朝初年,清缅政治关系曾因为清军深入追缴南明永历朝庭一事暂时中断。直到雍正年间,清缅双方才因缅属清迈土司归附问题恢复官方交流。由于清代在西南边疆地区贯彻“安边守疆,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加之缅甸国内局势动荡,乾隆帝认为对于缅甸“边夷固当将就了事,以夷治夷,但不可令其骚扰内地可也。”6惯常的改土归流等稳定边疆的措施也一再推迟。基本上,直到缅甸雍籍牙王朝成立,清朝始终采取严守边界,防止缅人入境的策略,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图示为清代1820年云南地图6

1752年,缅甸雍籍牙王朝(又称贡榜王朝)建立之后,实行军事扩张战略,先后占领阿瓦、沙廉、白古等地,基本完成缅甸统一。1755年以后,缅甸派遣军队进攻曼尼坡和暹罗等地。1764年,继任缅王的孟驳再次发动征暹战争,并于1767年4月攻破暹罗都城阿育陀耶城,暹罗国灭。在缅甸的积极扩张政策下,中缅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自乾隆三十年(1765)十一月清军调集部队,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清缅双方在老官屯签订停战协议为止,清缅双方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战役,清政府在付出重大代价后勉强保住了“天朝上国”的颜面,可谓是无奈下的惨胜。接下来,笔者将从清缅战争爆发的原因出发,对战争的经过和影响进行具体论述。

贡榜王朝标志

二、战争背景——边境摩擦下的必然

在背景的介绍中,我们已经明确,清政府对缅甸一直奉行安边守疆的保守战略,避免干涉缅甸内政。由此可见,清廷并不愿对一个边境国家主动发动战争,缅甸雍籍牙王朝的对外扩张是中缅战争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战争的爆发早有预兆,根据缅甸史料《贡榜王朝史》记载,中缅冲突源于清朝商人向政府的控诉:

1765年,一位中国人商人老李带了三四百头牛,驮着货物来到老官屯一带,他向缅甸官员申请建设渡桥以便交通。由于这名商人态度高傲,语气强硬,缅方误认为他是中方官员,将之扣留盘问。在消除误解后,老李发现携带货物少了许多,向清云贵总督提出申诉。在此之后,又有华商携带千余马匹和货物来到景栋地区的集市交易,但由于缅甸人的赊账行为而发生冲突,一名华商被打死。而缅甸政府拒绝将凶手交出。在商人群体和缅甸地方土司的怂恿之下,清云贵总督于1765年率领大军进攻缅甸。7

尽管故事编的有模有样,但中国政府显然不可能因为几位商人的请求而发兵攻打邻国,在清政府眼中,真正的威胁在于雍籍牙王朝频繁袭扰云南边境的行为。

乾隆二十八年,缅人向车里宣慰司索取贡品,派兵袭扰猛笼,杀死土司,普洱镇总兵紧急驰援,缅兵始退。乾隆二十九年九月,缅人再次派兵侵犯南掌地区,抢夺银两和粮食。乾隆三十年四月,缅军入侵车里土司地区,索要银钱后退去。8

如上述材料所述,自乾隆二十七年后,雍籍牙王朝军队频繁侵扰边境,进而与中国军队爆发小规模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云南地方政府强调“持重不生边衅”,“仅批拨兵防御,不令与贼对垒”。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云贵总督刘藻奏请皇帝加强滚弄江防御,以防缅甸军队进入内地袭扰。乾隆皇帝准奏。随即,清军于各隘建造炮台及哨楼卡房,每月轮换士兵巡防边界。尽管清廷采取积极的防守政策,避免直接作战,但随着缅兵大规模入侵边境,战争已然不可避免。

乾隆十三年十一月,缅甸土司猛孟容堂侄召散与其发生矛盾,联合缅兵追杀其子至清朝境内的猛捧,并占据九龙江一带的城池。这股大规模的缅兵入侵成为了压倒清缅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初十日,云贵总兵刘藻接报:“莽匪率众数千窜入猛捧,焚掠猛腊,且分路而进,势甚猖獗。”9刘藻命令大理顺宁营兵七千前往剿灭贼寇,清缅战争正式爆发。

鼎盛时期的缅甸贡榜王朝

三、强大的对手——缅甸军队分析

图示为缅甸1824年地图10

在叙述战争经过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缅甸此时的军队情况。缅甸雍籍牙王朝前期,缅王雍籍牙统一缅甸,在国内政局稳定,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缅军实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缅甸军事实力的增长滋长了缅王向周边扩张的野心。缅军军事实力的强大,主要源于其特殊的军事组织形式、激励制度和先进武器。

雍籍牙王朝前期,缅甸实行严格的兵农合一制度,男子从15岁到60岁都具有服役的义务。根据兵力来源的不同,缅军可以分为“胜兵”和“门户兵”,即世袭的职业军队和需要时由所属土司临时募集的军队。据《缅甸琐记》:

“缅兵共万余,每名给银四十两购买充当。平时每月每名给谷两箩,每箩三斗,无饷银。分中左右三营,左漆左腹,右漆右腹,中则全漆。遇有作战任务,向所属土司按门户派民为兵。”11

事实上,即使是胜兵这样的职业军人,也会在平时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相关活动。在缅军队伍中,象兵、炮兵、盾牌兵等特殊兵种一般由世袭军人担任,其指挥官也由国王专门委任,而其他高级军官则一般由王室成员和国王信任的朝臣挂职,缅王自然成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总体而言,这种兵农合一的组织形式,为缅甸提供了充足而稳定的兵源,也保证了特殊兵种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缅甸军队

此外,缅甸军队保持了较为原始的激励制度,即除战象、武器等军事物资必须上缴外,士兵们俘获的如牲畜、金银、食物甚至人口都可以占为己有,就连公开的买卖也被允许。这种制度直接导致缅军的进攻凶狠而顽强,并带有非常显著的掳掠性质。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与普遍印象不同,缅甸军队的武器极为先进。他们拥有大量英军制造的火枪和火炮,通过与法国的交易,缅军装备了火力、射速和适应度远超清军火绳枪的燧发枪。据乾隆三十三年耿马土司记载:

“(缅甸军队)枪炮闻系西洋人所造,其枪皆自来火,炮子有重至五六十两者,铅弹率五六钱以上。”

这里所谓的自来火,即当时较为先进的燧发枪,比较而言,清军普遍装备的火器是火绳枪。在清缅战争中,缅军火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压制清朝的边境常备军,这也成为了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总结而言,缅甸军队的形式、制度和武器皆在一定程度上强于清朝中期走下坡路的绿营兵模式,缅军无疑是一位强大的对手。

缅甸军队

四、战争开幕——乾隆下旨与刘藻统兵

总体而言,历时四年的清缅战争可根据清军统领的不同分为四个阶段,即刘藻、杨应琚、明瑞、傅恒四人统兵时期。清朝由一开始的自卫反击战变为乾隆意愿下的侵略战争,在三易将领的背景下,是清军的一再失败。

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初十日(1765年12月21日),面对大股缅军的入侵,清云贵总督刘藻12调集各路绿营、土练13等士兵前往剿灭入侵的缅甸军队,但缅军及时撤退,清军收获甚微。十二月十九日,乾隆帝收到刘藻奏报,下谕称:

“谕军机大臣等。据刘藻等奏,莽匪窜入猛捧等土司地方,肆行焚掠,现在饬派营协各员,调兵进缴,并亲往督办一折。此等丑类,野性难驯,敢于扰害边境,非大加惩创,无以警凶顽而申国法。刘藻等既经调兵进剿,必当穷力追擒,捣其巢穴,务使根株尽绝,边檄肃清。”14

图示为乾隆朝中缅之战形势图15

这封语气强硬的上谕可视作清朝正式对缅作战的旨意。乾隆帝难以忍受“莽匪”对于边界的骚扰,命令刘藻不再进行消极的防御,而是主动进攻,捣其巢穴。需要注意的是,乾隆帝认定的“莽匪”,一般指东吁王朝的残兵。但实际上入侵清境的,却是缅甸雍籍牙王朝的正规军队。这一认知上的差异,导致清军从上至下对敌人缺乏应有的重视,为后续的惨败埋下伏笔。

在清普洱镇总兵刘德成的率领下,清军在未遭遇太大抵抗的情况下轻松夺回九龙江和橄榄坝的城池,但在渡江过程中遭遇缅兵大股部队,溃败而归。刘藻身为文官出身,对于军事缺乏基本了解,本就无力统筹各路军队,兼之在奏报中屡屡失误,受到了乾隆帝的三次下旨叱责。16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初三,刘藻在恐惧中选择了自刎。至此,清缅之战的第一阶段结束,清军投入绿营兵7000人,土练1000余人,在未与缅军正面交锋的情况下收回云南大部。

五、混战与隐瞒——杨应琚统兵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接替刘藻担任云贵总督的杨应琚17抵达云南普洱。在他的指挥下,清军进攻整欠、孟艮两地。由于缅军慑于清军锋芒按兵不动,清军轻松收回两地并委任了新的土司首领,入侵清境的罪魁祸首召散逃往缅甸。

图示为云贵总督杨应琚

在平定普洱,消除边界祸患后,杨应琚在乾隆的授意下策划进一步对缅作战。七月,杨应琚奏:“木邦土司呈称,因遭缅酋残刻,情愿归附。”得到了内应的杨应琚奏请皇帝出兵缅甸,将召散抓回。乾隆也产生了开疆拓土的念头,下谕称:“缅夷虽僻处南荒,其在明季尚入隶版图,亦非不可臣服之境。“但久经战事的乾隆亦知一国难以猝然征服,他告诫杨应琚缅地毕竟偏远,不宜动用太多兵力,应当谨慎出兵。18于是,接受了上意的杨应琚采取了逐步收降边境土司的策略。乾隆三十一年九月,杨应琚派遣3000余清军接受了木邦的归附,随后,蛮暮、正卖、景线等部也相继归附清廷,中缅边境线附近的大片疆域被纳入清朝版图。

面对清廷连续降伏边境土司的行为,正在暹罗征战的缅王孟驳怒不可遏,他迅速调回了部分征暹队伍,又集结了大批缅甸境内的军队攻占了木邦,并在新街地区与杨应琚派出的支援部队展开激战。清军力战两天一夜,终因兵力不足而落败,永顺都司刘天佑战死,原本臣服的土司各部大多弃土逃奔云南。

新街的战败给了原本信心满满的杨应琚当头一棒,他当场急火攻心,痰疾发作,在病中加派绿营、土练等士兵前往前线增援。十一月,杨应琚调集14000余名士兵分两路进攻缅甸。一路由永顺镇总兵乌尔登额统帅,进攻木邦;另一路由永北镇总兵朱仑统领,进驻新街,杨应琚又派遣云南总督李时升在其中调度。19十九日,朱仑带领清军与缅军在楞木进行了大规模的枪炮会战,清军激战四天后大破缅军,歼灭4000余人,但仍未能攻克楞木。另一路缅军则在后方攻破铜壁关,清游击将军马成龙阵亡。十二月,缅军攻占后方重镇户撒,使清军腹背受敌,李时升急派3000余人夺回户撒,但在楞木作战的清军因为腹背受敌被迫退入陇川,在缅军援军的进攻下再次被击败退往北部。在清军全面溃败后,李时升为了挽回败局调集重兵收复铜壁关,并三面包围了陇川的缅军。二十五日,缅军向清军提出议和,双方约定各自退兵,木邦、蛮暮归缅甸所有。正在清军退兵之时,缅军趁其不备突然攻占猛卯。正月初三日,李时升派哈国兴支援猛卯,击败了缅军,并将缅军赶出了木邦。20

乾隆时期的八旗军

至此,清缅战争的第二阶段基本结束。看上去清军将入境缅兵尽数驱逐,并占领孟艮等地,收归了大量亲近清朝的土司。但实际上,清军在缅甸的战争中调度失据,损失惨重。据乾隆三十二年五月的不完全统计:在杨应琚统兵期间清军损失将官44名,马步兵超过3500人。与清军的败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是杨应琚屡屡上报的大捷。在杨应琚的上奏中,清军先在楞木“杀死贼匪约共四千有余”;其后在铜壁关“计前后剿杀,已几及万人”;又在最后夺回木邦时“约共杀贼四千有余”。21在战争后期,乾隆帝逐渐产生怀疑,要求杨应琚查明情况据实复奏。三月初一日,乾隆诏令杨应琚回京,派遣伊犁将军明瑞担任云贵总督,查明以往军情。十七日,杨应琚被革去官职,严加查问。八月,杨应琚在避暑山庄被赐令自尽,李时升、朱仑等人亦被斩首。在清朝主将们奔向人生终点的同时,缅军也开始频繁发动骚扰,同年五月,清军被迫放弃木邦,防守阵线进一步龟缩。

缅甸战船

六、猛将悲歌——明瑞之败

在历经两阶段的失败后,乾隆终于下定决心调集重兵彻底征服缅甸。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帝由京城派出八旗3000人,抽调四川军队8000人,贵州军队10000名,再加上原本前线的云南本省军队5000人,共2.2万绿营兵。

值得注意的是,有两个细节可见乾隆征服缅甸的决心和信心。一是将领的选择,与刘藻、杨应琚这样的封疆大吏、文官统领相比,伊犁将军明瑞22在赴任之前即屡立战功,是一位勇猛而不失谋略的悍将。其二,在正式作战之前,乾隆已考虑到了战后的清剿工作。六月十七日,他命令两广总督发文与暹罗国王约定共同进军缅甸,“但恐倒穴倾巢以后,缅酋航海远航,或即潜投暹罗境内,该国务宜悉心侦探,尽力追擒。”由此可见乾隆在开战前的自信。但清朝君臣没想到的是,此时缅甸征服暹罗的战争已经基本结束,缅军得以集中精力对付入侵的清军。

乾隆三十二年九月,清军集结完毕,分两路进攻缅甸。一路由明瑞经由木邦进攻;另一路由参赞大臣额尔景额率兵由老官屯进攻。面对清军的大举进攻,缅王孟驳采取坚壁清野的措施,暂时放弃前线要地诱使清军深入寻找战机。二十六日,清军轻松占领木邦,又取得臼小、锡箔等入缅要地,但始终未与缅军主力交战。十一月,明瑞得知近两万缅军在重镇蛮结集结,遂派兵在城外列阵准备攻城。三十日,缅军主动出击,被清军将领观音保、长青率大队骑兵冲散,溃兵退回蛮结,从此据城坚守不出。十二月初二,清军分三路进攻,明瑞亲自督战。在清军士兵的奋勇攻击下,缅军营寨层层被破,残部四散而逃,蛮结之战以清军获胜告终。在此战中,明瑞不负悍将之名,亲自带兵冲锋陷阵,在“目中枪伤”的情况下坚持在前线督战,被乾隆帝加封为一等诚嘉毅勇公。23

相比较于明瑞部的大胜,额尔景额部则在顺利进驻老官屯后与大股缅军对峙。自十一月十一日起,清军连续攻打缅军营寨,损失惨重却毫无收获。在长时间的对峙后,清军深入敌境的恶果显现,一方面清军水土不服,营内瘟疫横行,主将额尔景额、伊柱,总兵王玉廷等皆染病而亡,继任者额尔登额软弱无能,清军无力再战;另一方面缅军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派遣小股部队袭占新街、猛密等地,清军后路被断,只能撤退到旱塔地区固守。

十二月中旬,明瑞在伤势痊愈后继续深入缅境。缅军大部依托天生桥天险防守,明瑞以大部正面驻扎以迷惑缅军,自己率领小部在雾气的掩护下突袭缅军后方,以极小的代价突破天险,杀伤缅军超过2000人。十六日,清军攻克邦海,十七日,兵至象孔,此处距离缅都阿瓦仅70里。但此时明瑞部也受到缅军坚壁清野政策的影响,军粮供给告急,加之军中瘟疫横行,战力大受影响。二十七日,明瑞因缺粮转攻猛笼,途中缅军尾行追击,又派出大股部队复夺天生桥、蛮结等地,乾隆三十三年正月初八,缅军围困木邦,留守清军苦战十日后全军覆灭。至此,明瑞部退路被全部切断。自十二月十二日起,云南巡抚鄂宁多次命令额尔登额部前往接应明瑞,但额尔登额畏惧缅军,在旱塔地区徘徊一月有余,后收拢沿途清军,坐视木邦等地失陷而始终不敢与缅军交战。

乾隆三十三年二月,走投无路的明瑞部被超过五万缅军团团围住。时清军在缅甸境内作战超过五个月,粮草、火药都已耗尽。十日,明瑞下令突围,并亲自率军断后,无奈缅军势大,明瑞在负伤突围二十余里后自觉归国无望,自缢身亡(一说突围中战死)。部将观音保、总兵李全亦等皆力战而亡,清军除小部辗转回国外其余全军覆没。自此,清缅之战第三阶段以缅军大获全胜告终。

战争初期,乾隆帝获知明瑞部连战连捷,自觉大功指日可成。后急令额尔登额部接应明瑞,并派遣协办大学士阿里衮前往云南总督战局。许久未得消息后,乾隆帝唯恐明瑞有失,又派遣超过万名清军前往接应,但此时明瑞已经全军覆灭。二月二十八日,乾隆获悉明瑞战死,深感痛心,他在下旨赐明瑞谥号“果烈”的同时下令将额尔登额凌迟处死,全族流放新疆。

据统计,明瑞统兵十个月,所带兵三万余,马匹8000余几乎损失殆尽,另一路额尔登额部近万人也损失千余士兵。而缅军也因为明瑞部的悍勇而付出极大代价,多处战略要地失陷,土司叛逃,只能称得上是一场惨胜。

七、对峙与议和——傅恒统兵与《老官屯协议》

明瑞死后,乾隆帝授傅恒24为经略出征云南,以阿里衮、阿桂为副手总理军事,舒赫德为参赞大臣、云南总督鄂宁协助参谋军务。从这次出征的阵容来看,清朝君臣无疑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傅恒本人虽为文官出身,但其曾督师平定大金川,并在准噶尔战争中力排众议做出正确决断,给乾隆留下深刻印象。协助傅恒的阿里衮、阿桂、舒德赫等人也是稔熟军务,素有功绩的官员将领,这一次的官员配置比前三次出征的阵容要豪华很多。但此时的局势并不乐观,经历前三次的败仗,清军士气低落,将领们也认识到一旦深入敌境,补给恐怕难以为继。乾隆三十三年三月,先期到达云南的舒赫德和鄂宁详细考察了先前兵败的原因,上奏言:“滇省山多路远,一切筹办不易,以满汉兵4万名计算,共需马十万匹,米12万石……加之入缅境一二千里之遥,粮不能继。征缅实无胜算。”25乾隆帝闻奏大怒,斥之为“无耻之见”,并将二人革职查办。

傅恒

在清朝积极备战之际,缅王孟驳也面临两难的境地,虽然暹罗已亡,但各地反抗缅甸的起义不断,尤其是郑信(即暹罗吞武里王朝创建者)部屡屡击败缅军,给缅甸的统治以极大威胁。孟驳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于四月放回8名被俘清兵,请求议和。乾隆告知阿里衮,除非缅王束身归命,或者专门派人送上降表,否则不允许开启议和。

在惩处臣子,制止议和之后,经过长时间的调兵遣将和分析敌情,傅恒最终于乾隆三十四年七月二十日领军出征。在与阿里衮、阿桂等人商议后,此次出征共调派各地绿营兵6万余人,且大多为熟悉西南气候的云贵士兵,调用马匹6万余匹,再加上北京、河南、四川等地特制的箭矢火器、铜炮火药等武器和大量造船材料,军力和装备超过了历次出征。军队分两路,傅恒由南大金沙江经猛拱进攻,阿里衮与阿桂出铜壁关进军。

由于缅军延续诱敌深入的政策,傅恒一路轻松取下猛拱等地,前进2000余里未遇一战。阿桂部水军重创缅甸水军,同样进展顺利。但因为缅甸正值雨季,道路泥泞,军粮补给不足,加上清军吸取明瑞的教训,两路军队未敢深入,于十月初一日在新街汇合。十月初十日,傅恒下令全军出击,先后击败缅军水、陆军队,直逼老官屯。迎接清军的,是缅军建立的完备工事。

为了对付远道而来的清军,缅王孟驳早在此处建立了扎实的营寨。缅军在江边建立起三层木栅的立体防御工事,用砖块、粗木和土墙构成三道防线,周边设置二丈深的壕沟。缅军可以在墙后发射箭矢、枪炮而不被攻击,因此,木栅成为了清军的最大障碍。十月二十二日,清军大队猛烈攻击木栅,战至傍晚仍无法前进一步,总兵德福也被缅军火器打死。为了突破木栅,清军采取火攻方式,以十人为一个小组,每人手持厚重盾牌阻挡缅军箭矢火器,掩护其他士兵接近木栅投掷火把,但因为风向原因未能奏效。傅恒又命令士兵挖掘地道,在木栅下埋藏大量炸药试图将其炸毁。可惜缅军建立防御地区的土石非常坚固,木栅在硝烟中依旧挺立。双方激战十天后,虽然清军在水站上占到优势,却始终无法跨越木栅攻下老官屯。十一月初,缅军援军到达,清军再无攻下木栅的希望。

对于清军来说,疾病和瘟疫是比缅军更为可怕的敌人。在老官屯对峙半个月后,清军士兵出现大批因病死亡的情况,就连总兵吴士胜、水师提督叶相德、副将军阿桂等人也因为疾病亡故,主帅傅恒也染上瘴疠。无奈之下,傅恒向乾隆上奏:“因本年瘴疠过甚,交冬未减,原派各营兵三万名,满兵一千名,现计仅存一万三千余名。”26战事到了这种地步,乾隆深知攻占缅甸已无可能,只能下令撤军。十六日,清缅双方在老官屯签订协议,二十六日,清军全部撤入虎踞关内。至此,清缅间的第四次战事宣告结束。此次战事共历经八个月之久,清军阵亡超过半数,六万马匹损失殆尽,清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未能击溃缅军主力。

对于《老官屯协议》,中缅双方记载有着重大差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议和的提出者和语气的差异。例如清军总兵哈国兴的禀稿中称缅甸答应求和,向大清进表称贡,并向清朝释放全部俘虏,允诺不再骚扰归降清朝的土司。但在缅甸《贡榜王朝史》中却认为,清军为了顺利撤退向缅方承诺交出在中国境内避难的所有土司等叛逃分子,双方国王互派使节,互赠礼物。但无论史料记载如何,双方的首脑都对此次谈判的结果非常不满,乾隆皇帝仅批复了三个字“知道了”,而孟驳也在议和达成后怒而进攻曼尼坡,掳掠财物后才回到都城。清缅双方最终陷入冷战状态。

乾隆本欲再度征讨缅甸,但在一年后的乾隆三十五年,傅恒回京后病重身亡,乾隆帝最终打消了再度远征的念头。中缅双方的冷战则一直持续到乾隆五十三年,雍籍牙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孟云归还俘虏,官方往来才得以恢复。

总结

尽管官方史书中盛赞清朝的胜利,乾隆皇帝甚至将清缅之战列入其十全武功之一。但从战争经过来看,清缅之战无疑为清朝的一大败绩。虽然在战略上,清朝阻止了缅甸雍籍牙王朝的战略扩张,维护了边境的和平,甚至诱降了中缅边境的几个土司首领,但清朝损失的士兵、钱粮、武器都远远大于缅甸。据清政府估计,1765-1769年的四年战争共耗费军需银近一千万两,四场战争中的领兵将领或自杀、或被斩、或死于瘟疫,一大批跟随乾隆南征北讨的优秀清军将领死于清缅之战中,清缅边界的九个边镇仍属缅甸管辖,清缅贸易也基本断绝。因此可以说,清朝一方的损失和收获是不成正比的,尽管凭借着盛世的根基和深厚的国力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但清缅之战无疑是一场惨胜,最后的《老官屯协议》,只不过是帝国的遮羞布罢了。

回顾这场旷日持久,深刻影响了南亚局势的清缅之战,我们需要探讨一个问题:清军为何会在战争中频频失利,三易主将而不能取胜?从全局来看,有以下几点原因:

1、自乾隆帝以下的清朝大臣和将领们对缅甸认识不足。无论是战争前期将缅甸正规军错认为“莽匪”,还是在第三次出征时仍旧做着天兵一到,缅军四散奔逃的美梦,乾隆始终未将缅甸视作平等的对手。轻敌,毫无疑问是清军失败的一大根源因素。清军的历任统帅中,刘藻和杨应琚对战场把握不足,在奏报中屡屡失误,甚至将大败上报为大捷,其无论是失误也好,贪功冒赏也罢都反映了清朝军事系统中的文官的腐败和无能。

2、清军绿营兵战斗力较弱。尤其是边境地区的清军,其在战斗中表现出的素质令人咂舌。据云南布政使钱度在乾隆三十二年对战局的考察:“滇省绿营积习更为不堪,将各一心,兵鲜斗志。惟四镇营兵尚敢与贼对仗,其余皆退缩不前。”27明瑞在军中也上奏说:“凡带兵与贼对垒,不识地势,不过督令兵弁施放枪炮,总兵大员身则据后遥观……各营杂凑成伍,毫无纪律,兵将互不相识,故前后伤亡病故以及失伍逃避,漫无稽考。”28而战斗力相对较强的外省部队则习惯于平原作战,对缅甸地区的丛林和山地作战缺乏经验。因此清军除明瑞部和水军之外,凭借优势人数却往往无法取胜。

3、缅甸地区气候恶劣,疾病横行。在清缅边境和缅甸境内,每年一到雨季毒气滋生,瘴疠横行,士兵和马匹很容易染病死亡。据统计,仅傅恒征缅期间,清军亡于疾病的数目竟达到了阵亡数目的1.6倍,马匹损失率高达98%,足以见气候之恶劣。

4、缅军战略战术颇得其法。除了清军自身问题,我们也应看到,缅军制定的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术起到了极佳的作用。四次战役中,缅军极力避免与清军进行大规模的决战,故意放弃兵寨城池,凭借天险一步步消耗清军战力,并派遣小股部队进行偷袭和骚扰,最终集中优势兵力合围的战术。这使得各路清军难以互相掩护,空有强大的军队却无从施展,最终被各个击破。

尽管清缅之战中清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从清朝的边疆政策来看,清军还是基本达成了战略目的。在第一次战役中,清军进行的是一场自卫反击战,尽管后来因为乾隆帝的决策变为意欲征服缅甸的“立威行为”,但其维护边陲稳定的目的最终还是达到了,清朝成功的将缅甸纳入其封贡体系中去。在清缅之战后,中缅之间也再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也可以算作是巨大损失之后的一种安慰吧。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光绪十二年六月(公元1886年),中英签订了《缅甸条款》,清朝政府承认英国对于缅甸的统治。七月,缅甸木邦土司献上书信请求归附清朝,却被光绪帝以害怕激怒英国人为由拒绝。缅甸从此全境被英国人占领。不知九泉之下的乾隆皇帝得知清缅之间争夺的战略要地落得如此下场,会作何感想呢。

注释

1《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一四,乾隆五十七年十月戊辰,第26册,第1018页。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册,第2851页。

3见《琉璃宫史》,李谋等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08-211页。

4(清)张廷玉:《明史》卷三一五《云南土司列传三》,北京:中国书局,1974年版,第27册,第8131页。

5见《清高宗实录》卷三三一,乾隆十三年十二月是月,第13册,第533-534页.

6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华书局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第48-49页。

7见(缅)吴貌貌丁,《贡榜王朝史》第一册,仰光:苏第曼戴因出版社,1967年,第411页。

8见《明清史料》庚编第七本,第605页。

9 《云贵总督刘藻、云南巡抚常均奏报办理剿攻普洱府境内莽匪折》,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6辑,第740-742页。

10(英)戈·埃·哈威著:《缅甸史》,第404-405页。

11 见傅显:《缅甸琐记》,转引自余定邦、黄重言:《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第1160页。

12刘藻(1701-1766年),字素存,山东菏泽人,乾隆元年试一等,授翰林院检讨。二十二年,以湖北布政使擢云南巡抚,兼领贵州巡抚。二十九年,补授云贵总督。

13土练,即清境内各土司手下军队。

14 见《清高宗实录》,卷七五一,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庚申,第18册,第263-264页。

15见张诚孙:《中英滇缅疆界问题》,第81页。

16 见《清高宗实录》,卷七五四,乾隆三十一年二月辛亥,第18册,第305-306页。

17 杨应琚(1696-1767年),字配之,汉军正白旗人,前任广东巡抚之子。乾隆十五年授甘肃巡抚,十九年署两广总督,二十四年补授陕甘总督。三十一年被乾隆帝任命为云贵总督。被乾隆帝评价为“久任封疆,夙称历练,筹办一切事宜,其信自属可信。”

18 见《清高宗实录》,卷七六五,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庚寅,第18册,第403页。

19(清)王昶:《征缅纪闻》,第4页。

20见(清)王昶:《征缅纪闻》,第3-10页。

21 见《乾隆朝上谕档》,第4册,第2622、2722条;第5册,第251条。

22 明瑞(?-1768年),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以副都统衔授领队大臣,立下战功,擢户部侍郎,授参赞大臣。二十四年、二十七年明瑞屡立战功,进加骑都尉世职。

23 见(清)王昶:《征缅纪闻》,第7-8页。

24傅恒(约1720-1770年),字春和,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乾隆七年任内务府总管,八年授户部侍郎,十三年暂管川陕总督印务,经略军务,后授保和殿大学士。

25 见《清高宗实录》,卷八〇九,乾隆三十三年四月丙子,第18册,第930-933页。

26 见《清高宗实录》,卷八四七,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丙申,第19册,第338页。

27见《明清史料》,庚编第七本,第634页。

28见《明清史料》,庚编第七本,第641页。

(芝兰学社)

怎么看待《刀客家族的女人》中

今天重温了,我怀疑导演和编剧在拍小妈文学,余定邦对葛大妮不正常的眼神,恋母,真的好喜欢不是亲娘的娘,还特别讨厌养母喜欢的男人,要亲手杀了他。然后跟葛大妮说的话都听出了一丝不对劲,昏迷的时候说叫你跟我一起过好日子,你偏不什么的,我真的磕到了,希望不是我一个人这么变态,但是真的好好磕,关键余定邦帅啊,演员演技也好,演的好好,真的三观跟着五官跑……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