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歌王东方不败(《蒙面歌王》S01 Part)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89更新:2023-02-11 10:55:12

改名后的《蒙面歌王》,为什么变得好看了很多!

“一听就是林宥嘉!”

哪怕戴上了“帮我消消黑眼圈”的面具,观众还是一“耳”认出了他。

林宥嘉有着出了名的高辨识度音色,也就是乐评人所贴上“迷幻唱腔”的标签。那是一种从英伦慢摇乐队(MUSE)学来的慵懒搭腔,华语乐坛中最近涌现的两个迷幻代表,一个是林宥嘉,一个就是华晨宇。不同的是,他们一个写着寂寞,一个唱着挑衅。

乍一想,林宥嘉只可能是电视模仿模仿的常客,怎么能出现在盲选真人秀里呢?新一季的《蒙面歌王》(下称《蒙面唱将猜猜猜》),又陷入第一季“不懂装懂”的套路了吗?

不,这一次,节目组就是想要你一听就猜出来他是林宥嘉!这又是什么招数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还记得去年对《蒙面歌王》的吐槽吗?当时大家集中喷的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中国版的蒙面歌者各个都还有勇气“做自己”,完全不掩饰自己的习惯性动作。比如去年首场出战的羊驼,伸手一收下巴就看出来是我是歌手上退赛的那位。

加上节目组设计的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那种,是一眼就能识破的那种面具,蒙面歌手外貌辨识度也极强。

但是台下的猜评团却弄出一股“哇喔我真的不知道你是谁哎”的样子!

到了节目中后期为了增添猜评趣味,直接让四个好声音导师隔空补录镜头,生切硬拉的搞了个超有违和感的“导师竞猜团”。

(好声音第4季导师对着iPad强行隔空猜评)

总之,第一季《蒙面》,既想做出脱口秀般插科打诨,又想做出《我是歌手》般的音乐竞技节目。最后在“猜”的趣味性和“赛”的严肃性之间搞砸了,最后变成一个不伦不类的“怪胎”。

但!是!这一季《蒙面歌王》改名了,它竟然变好看了!

和《蒙面唱将猜猜猜》一股充满早期台湾综艺风格的节目名形成鲜明对比,脱胎于《蒙面歌王》的改良版,首先就不再是那个“明知道是谁却装作不知道”的侮辱观众智商的噱头演唱会了。

实现这个转变,它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把原来的歌手竞技赛,变成了歌手竞猜游戏。注意,从“比赛”到“游戏”是一个质的变化,通俗的说,它意味着这档节目从《我是歌手》变成了《看见你的声音》——比赛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猜猜猜”!

那么,第二季《蒙面》是怎么实现这个变化的呢?我们来做一个对比。

韩国版《蒙面歌王》的经典赛制是8人4组捉对合唱,然后继续两两PK,输者摘面。

第一季中国版《蒙面》采用的是1V1的PK模式,当期再进行一轮后获得投票最高者可以揭下面具,连续三期未进入第二轮的淘汰,淘汰者可以摘面具,也可以不摘。

注意,这版最突出的赛制特点是,赢者摘面具,输者自愿摘面。

和原版输者摘面的赛制反其道而行之的“中国版赛制”受到很多恶评,当时甚至有评论称:“《蒙面歌王》的赛制暴露了中国综艺节目的全部弊端。”

第二季中国版《蒙面》则用了捉对合唱的方式,但是完全取消了PK赛制,采用的是竞猜赛制,即猜中摘面,猜不中不摘面。

也就是说,第二季《蒙面》的游戏赛制,摘掉面具的节奏更快,单组歌曲演唱后就有50%的几率会摘面。

(蒙面效果明显好于第一季,但精致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节奏的加快也使得单期节目叙事更完整。比如,上一季《蒙面歌王》“东方不败”尚雯婕的悬念延续了好几期才揭晓,完全忽视了现在更多观众的碎片化收看习惯。而第二季《蒙面》则不同,单组歌手的表演都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单元。对明星猜评的难易程度也有了更灵活的操作空间——上一个难,下一个就会简单。

这样,猜评团就不会被架空,而是对节目进程起到绝对作用。他们猜中与否将直接决定这个单元的歌手是否会揭面。

明星用单元式组合难易交替登场,为的就是电视观众和互联网观众的“雅俗共赏”:既要满足电视观众收看的节奏感和随时切入,也要符合互联网观众的碎片收看需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像林宥嘉这样辨识度的声音会登上新一季《蒙面唱将猜猜猜》的舞台!因为用一个容易猜到、兼具话题的唱将打头阵,并且在一个单元内揭面登场,无论是综艺“热场”还是带动节奏、增强收看粘性都有极佳效果。

既然这个容易猜的猜到了,那么难的来了。

听听“尖耳朵的阿凡达妹妹”的歌声,你能听出她是谁吗?

猜到了记得告诉我!

《蒙面歌王》S01 Part

未揭面歌手:

一、东方不败

《Bulletproof》,降 e 小调,音域 bE4 - bG5

《默》f 小调,音域 F3 - F5

《如果你也听说》bB 大调,音域 F3 - F5

惊艳的亮相。

撇开造型和台风,这首《Bulletproof》选歌新潮超前、编曲动感流畅、演唱潇洒率性,堪称真人秀范例式的 Performance。

整曲的精华在于改编。La Roux 的原版《Bulletproof》更接近于 Synth-pop,新潮、科技味有余,律动、感染力不足。尤其是节奏声部,完全由电鼓和加载了自动琶音器的 Lead 音色担纲,不论从频段丰满程度和切分层次上,多少还是有些单薄。东方不败的版本解决了这些问题。一来把节奏声部改回了摇滚底子(鼓、贝斯、节奏吉他、rock organ),同时随着段落进行对律动有所调整;二来在织体、或者在段落间的接口处用了电子味很重的音色作为填充,虽然绝对量不大但都占据了关键位置,从而保证了歌曲整体的「电音」感;三是对歌曲的段落进行了调整,弃用了原曲的简略桥段,转而扩写成一段 rap(还叠加了变音过的人声,系此曲一大亮点),保持了副歌段的情绪,处理得很漂亮。如果单从表演的角度审视,东方不败这的编曲是优于原版《Bulletproof》的。于是我搜索了一下编曲者 @孔潇一 ,这也是微博名字,帐号的背景是 Prince,还有好多 Daftpunk 的内容(这俩都是我非常喜欢的 Artist),果断关注欧液。

有必要再对电子音乐略作展开。电子合成器自六十年代发明起就迅速应用在音乐制作当中,并且在七八十年代形成了世界性的「电子乐浪潮」。现在很多音乐人和媒体所说的「复古」(Vintage)复的其实是三十多年以前的音乐风格。而且这些年随着乐器制造技术和音乐制作理念的提升,电子乐又开始逐渐风靡全球——不单作为独立的音乐门类出现,而且也更大程度地渗透进了其他风格如摇滚、爵士、拉丁中。电子乐器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创造声音」的能力,而这又必然激发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电子音乐一定是音乐发展的重要方向,无论是在流行音乐还是严肃领域内。探讨这个问题,有个很好的类比案例就是电声乐器——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电路信号来制造出新的声音,从而创作出新的音乐,这也是流行音乐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电子乐器可以直接在波形的层面上对声音进行编辑,从「拓展声音制作能力」的角度看,程度是远大于电声乐器对原声乐器的超越的。那拥有了电子乐器的音乐人们能创作出怎样的新的音乐?我不知道,但能肯定的是,远远不止我们目前所见到的。

东方不败这些年一直坚定地走电子路线,定位很成功。当然巫启贤老师批评的「没有脍炙人口的歌」的现象,确实也存在。原因很多,这也不是东方不败一个人的错,不过她唱起口水歌确实没有唱电子有范儿。《默》和《如果你也听说》这种抒情歌,她是唱不过大路歌手的,虽然音色饱满有特点,但从头到尾都有拖拍出现(如果是自行处理的 freestyle 那出现频率也过于高了),听感一般。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她发声技巧有明显进步,几首歌里 D5 以上的高音区质量都很好,身体不适时的 F5 也很漂亮,是下了苦功夫的。这些抒情歌参加节目时划划水就行了,关键时刻还是坚持做自己吧。

二、普罗米修斯

《但是又何奈》,a 小调,音域 A2 - E4

节目中普罗米修斯因为选曲和节目产生了不小的分歧,我特意搜索了一下此曲的背景,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分享给大家。此曲原版为日本八十年代的著名乐队 Monta & Brothers 组建之初首张专辑《Act I》中的作品《ダンシング・オールナイト (Dancing All Night)》 ,在日本销量超过 160 万张,也斩获了「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

在翻唱之风盛行的七八十年代,这首大热单曲自然被迅速引入华语乐坛。据不完全统计,此曲被重新填词翻唱发行的版本包括《舞在今宵》(刘文正)、《今晚想念你》(费翔)、《Dancing All Night》(甄妮、蓝心湄)、《明日各东西》(陈美玲)、《舞在旋律中》(白丽华)等,而其中最著名的版本当属曾被崔苔菁、叶倩文、谢玲玲、巫启贤、文章等人翻唱过的《但是又何奈》,完美切合了原曲英文标题及 Hook 句「Dancing All Night」的发音,实在是精彩且巧妙的空耳译法。

普罗米修斯的《但是又何奈》翻唱自台湾原住民歌手巴奈(柯美黛)的版本,曾作为台湾文艺片《帮帮我爱神》的插曲出现。披着情欲外衣的电影压抑而绝望,而巴奈那木然且苍凉的演唱,和影片气氛格外搭配。普罗米修斯沿用了巴奈的单琴弹唱的编曲,含蓄内敛的音乐中,又包含着语感气息带来的丰富细节,加上浅吟婉转圆润绵长的声音,真的值得细细品味。从整体上看,这个欲言又止、积郁心间的版本,要比直接 copy 自 club 范儿原曲的众大佬翻唱版,更贴切「但是又何奈」的中文歌词意境呢。

但普罗米修斯也有处理失误之处。一来,在编曲上只增加了弦乐织体,歌曲主体还是沿袭了巴奈原版的木琴弹唱,烈度略有不足。可以使用一些准声效的器乐(水琴什么的)或者直接贴音频采样,用以增加声音层次;二来,自由节奏太多。这种极抒情的歌曲可以多用一些渐慢,尤其是段间接口之前的尾句。但普罗米修斯渐慢得太多,一直没有一个速度恒定的完整段落来构建内在速度,没有做到「形散神不散」;三来,如此有来头的作品,其实本可以通过节目组稍微介绍一下歌曲背景,至少会让观看成片的观众们多了解些背景,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几个失误的综合作用之下,场面被搞得非常冷,成绩也不甚理想,颇为遗憾。

而遗憾的又岂只有普罗米修斯。原唱者 Monta & Brothers 在 1980 年火速窜红后,又于 1984 年迅速解散。乐队灵魂人物、主场兼吉他手门田頼命此后的发展也一直不顺,再也没有推出像《Dancing All Night》这样脍炙人口的大热单曲。翻唱者巴奈从小长在破碎家庭,青年时流浪各地,此后也一直作为半地下歌手和主流娱乐圈保持距离。或许是历经太多遗憾,所以才能唱得如此奈何。

贴一下 Monta & Brothers 的原版《Dancing All Night》

Monta & Brothers - Dancing All Night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jcdAb3OqEY/?resourceId=0_06_02_99

巴奈《但是又何奈》MV

《但是又何奈》 演唱:巴奈—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wMTYyMDcy.html?from=s1.8-1-1.2

三、千面娇娃

《I Will Always Love You》,bA 大调转 A 大调,音域 bA3 - #C5

《我要你的爱》,bE 大调,音域 bB3 - bB4

《被遗忘的时光》,G 大调转 bA,音域 D3 - C5

千面娇娃的选歌策略还是有些问题。她本身是中音歌手,并不以音色和音质见长(至少需要走沧桑老炮范儿)。所以选 DIVA 的招牌大歌是不太明智的(观众已经不是没听过欧美金曲的土包子了),更何况在没有改编、音域下移、简化装饰转音的情况下,虽然算不上「人老珠黄」,但至少也落了个「饱经沧桑」,吃亏。

而《我要你的爱》就选得很好。本是一首老上海时期的爵士歌(p.s 那是唯一一个中国流行音乐走在世界前列的时代),往 Blues 和摇滚上靠了一些,简而言之就是猫王那风格。要是千面娇娃在铜管 Solo 时再甩甩膝盖,直接就是猫王模仿秀了。这样的音乐,节奏感强、色彩丰富(Blues 音阶、铜管 Fill)、气氛热烈,实在不需要再用音域来推情绪了(实际上音域只有一个八度),但效果仍然非常的好,想起我常说的那个词了么?「风格碾压」。

至于《被遗忘的时光》,效果好真的是因为千面娇娃和蔡琴的定位太贴切。女中音歌手少,听众耳熟能详的女中音的代表作就更少了。除了蔡琴以外,估计就该唱《打起手鼓唱起歌》了吧。

四、最后的武士

《存在》,E 大调,音域 B2 - C5

《Still Loving You》,g 小调,音域 A3 - bE5

哎,我实在没法假装不知道他是谁,因为在他首次亮相的第八期播出之前,我已经去常州参加了《蒙面歌王》第十期的录像,看到了他的揭面。这名歌手的颤音和外形都非常有特点,知道他的人肯定一眼就认出来,不知道的就没办法了,当然还是能通过发音听出他的外籍身份的。

作品方面,这两首歌虽然都没有改编,但本身都是格局比较大的作品,加上最后的武士潇洒的台风(三台电风扇吹头发,能不帅吗),整体效果还是很棒的。演唱方面,武士应该已经面临了发声技能的衰退,bB4 - C5 掩饰得还好,《Still Loving You》里的两个 bE5 彻底破掉。好在经验丰富,没有出现连环撞车,破完了回到中音区还能继续,也算是老同志经验丰富之处。

最后说说颤音。大颤音可以明显提升歌曲的华丽感,每个人的口味轻重不同,不深入探讨。但武士这种颤动频率较慢的大颤音很容易让人感觉音不准(因为颤音颤的本来就是音高,如果颤得慢了就能听出音高的波动)。与此同时有些歌手确实也会拿大颤音来掩饰音高问题,尤其是差一点点唱不上去的地方,可以颤上去(经验之谈)。

五、漂亮男孩不说谎

《我是一颗秋天的树》,F 大调,音域 D3 - G4

恩,继罗拉之后,又一个符合原版节目本意、用心取了艺名的歌手。

其实漂亮男孩假如不那么早地用「从小有个音乐梦」来亮明自己非歌手身份的话,还是且能迷惑众人一阵的。他的《我是一颗秋天的树》比张雨生的原调降了 4 Key,已经位于常规音区了。 中音区的音质不错,在 F3 的低位还能发出相对丰满的颤音,应该也是经历过系统演唱训练的。F4 站得很稳,有几个 G4 稍微有干瘪,但很快就顺了过去,影响不算太大。

假如漂亮男孩如果在选歌上多些反差,还是能给猜评团和观众们增加点小麻烦的,要义就是「难度低笔格高」。漂亮男孩的节奏感和音准还 OK,来个神经质的后海大鲨鱼,要么就走个郝云的胡同范儿,再不成唱大张伟的《倍儿爽》也行。既然不是歌手,那就根本不唱主流歌手的抒情歌,找个偏门让你们连对比样本都没有,这样节目才好看嘛。

————————

已揭面歌手:

一、追着光影奔跑的罗拉(梁咏琪)

《闷》,#C 大调 / bE 大调互切,音域 #G3 - bB4

《追》,#F 大调,音域 #F3 - B4

《自由》,B 大调,音域 #G3 - D5

其实 Gigi 这些年在音乐上的投入也不小,专辑一直在发。刨去单曲 EP 碟,出道以来梁咏琪的录音室专辑也有二十多张了,平均下来一年一张多,是很可观的量(比很多一线流行歌手都多)。但问题在于:1、国粤双语两线作战很牵扯精力;2、音乐形象没有进一步提炼,专辑大多以抒情俏皮情歌打底偶尔点缀一两首快歌,典型的流水线产品;3、有力度的作品太少,而且是越来越少。其实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公司、团队(可能也包括梁本人)太急于把刚出道后急速积累的人气变现,工作安排得实在太多,多到无法保证质量——从2000年1月到2002年的三年间,梁咏琪发了9张录音室专辑,还有1张单曲、2张现场唱片、3张精选集。别忘了这三年她拍电影电视剧演舞台剧谈恋爱一点没闲着,梁能顶得住这样丧心病狂的工作强度,也真是令人佩服。

具体到在《蒙面歌王》上的演唱,比起前两期的影视情歌,《闷》的另类英式、《自由》的流行摇滚,还有一首粤语的《追》,梁咏琪这两轮的选曲还是增加了些变化的。但梁咏琪自己的演唱还是有问题。她的声音冲击力有限(音域偏低、没有高音,且音色又不如黄小琥那样富于细节和变化),同时在演唱《闷》和《自由》这种偏摇滚的歌时,没有在发声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歌曲意境而言,声音太柔和太圆润,没有酷劲,不像王菲那样想白就白、想颤就颤。梁咏琪可能在骨子里还是没那股疯劲儿吧。

二 、绝代歌姬(李玉刚)

《独上西楼》bB 大调转 B 大调再转 C,音域 C4 - E5

《别亦难》,c 小调,音域 C4 - G5

《红颜》,#f 小调,音域 C3 - #F5

李玉刚老师很适合《蒙面歌王》。假如只唱一首《独上西楼》的话,李老师的演唱还是有些辨认难度的。因为这歌旋律线条长、没有密集节奏,而且在力度上也没有太大的动态变化,可以回避掉假声演唱的一些短板。而到了《别亦难》,「假声难咬字」这个缺点就一下显露出来了,唱得很吃力(其实《别亦难》还算是比较缓的歌了所以李老师还能勉强顺下来,要是换成《闷》估计就该摔头盔了)。所以到了第三首就直接在歌里亮明身份了,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据我所知李玉刚老师的艺术家情结很重,总希望能把自己的这一套唱法,或者说舞台表演艺术,升华到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这我是很钦佩的,人总要有点高尚的精神追求,理想不应当被嘲笑。但我想探讨的是实现途径,这种男性化真声、女声化假声的唱法先天就带有强烈舞台反差感,是项很有难度也很有观赏性的技巧。但沉迷与技巧展示,就容易带出综艺猎奇味。不想变成炫技小王子,就要让内容与形式相匹配,要让歌曲有深度、有内涵,才能经得住这种夸张的技法。

打个比方,这类「反串」唱法中,最著名的当属《One Night in 北京》,信乐团的版本中,苏见信就用了这种真假声切换的唱法(而陈升的原版是女歌手唱女段)。歌曲本就是男女对唱、男歌女戏,所以一名歌手在演唱中使用这种嗓音切换法是有逻辑支撑的,既烘托了歌曲意境还展现了高难的技巧,这样的技炫得合情合理。而李玉刚老师在《红颜》这首独唱歌曲里时男时女,就有点于理不合、为了炫技而炫技了。一定要克制住炫耀技法的冲动,只有在作品有需要的时候才亮绝活,否则永远都摆脱不了星光大道范儿。

此外,第八期的两首歌李老师的拍子拖得有些明显了。既然想在流行音乐里玩跨界,就要遵守音乐最基本的规矩。听戏听的是韵味(伴奏都跟着角儿走),但唱歌要卡拍子(所有人跟着律动走)。正所谓「走音犹可恕,拖拍毁所有」,音乐中节奏永远是第一性的,而旋律是第二性的。供李老师参考。

三、摘星怪(张玮)

《吻得太逼真》,#c 小调,音域 #G2 - #C5

《没离开过》,降 e 小调升 e 小调,音域 bB2 - bB4

张玮这两首抒情歌唱得四平八稳,声音一如既往地干净、有弹性。没有飙超高音,但在 C3 以下的低音部分处理得不错,总体上算是收敛规矩。

可坏就坏在这个规矩上了。俗话说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张玮见到前辈们倒是挺低调谦逊,问题是这事儿做得可有点不够犀利。要知道你可是唱着常石磊的《High 歌》在全国人民面前出道的张玮啊,超高音区炫技、电声底子 民族五声华彩、毫无铺垫直接宣泄的意识流歌词……顶着一头小辫,外形不算帅但至少精干朝气,看起来至少是个有点个性的音乐青年吧。可这两场唱得什么歌?《吻得太逼真》的原曲搁现在显不显土另说,起码算是风靡一时的「华语 R&B」,可张玮这版把电鼓小打一去,真的就是首路人芭乐。而老气横秋的《没离开过》,你唱得再好,想起前面还有一个人人皆知的林志炫的版本横在面前,气势都不免弱了三分。歌选得太有问题了。

其实张玮在那届好声音学员里算人气非常高的。前一两年动作没有吴莫愁、吉克隽逸、金志文等人大,但在出道第三年就登上了《蒙面歌王》这类顶级演唱竞技真人秀(好声音系第一人),说明他不仅有实力,而且也得到了灿星高层的认可,这不容易。但注意,上这种音乐节目,除了常规的曝光圈粉,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自我音乐形象的塑造。换言之,你选的每一首歌、做的每一版编曲,都会和你今后的事业连接起来。大家会揣摩你的选歌意图,更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歌曲影响了对你的看法,对资历尚浅的年轻歌手而言尤其明显。从这个角度上看,张玮并没有充分利用这次机会。那他该唱什么歌?要唱讨好 90 后、00 后的歌,唱潮歌怪歌给力歌,要用音乐告诉年轻人「我跟你们是一拨儿的」。口水抒情歌唱那么一两首亮明「我有按套路唱情歌的能力」就足够了,唱得再好你也不可能两代人通吃。

简而言之,(大家印象里的)你就不是个规矩人,所以也就别唱那些规规矩矩的歌啦。Alternative、Dance-pop、Indie Rock 都可以试试,装什么老实?起来嗨。

四、野草(谭维维)

《映山红》,d 小调,音域 A3 - D5

《站台》,b 小调 / #f 小调,音域 #F3 - D6

谭维维终于揭面了,排队也排到了嘛。演唱没得挑,但这两首歌谭维维的改编还是有些问题的。

《映山红》,很多人以为这是民歌,其实这是傅庚辰先生的作品。很多作曲家创作出来的「民歌」,要比真正的民歌更复杂。像《映山红》,虽然在五声的大框架内,但从小调(羽调)进入后迅速转到了大调(宫调),中间还出现了 IV 级,而后经过一个大调终止式后重新在小调上再进行一个终止式收尾。这样的调式变化对于民歌而言略复杂,但如果放在「民乐交响化」的大环境下,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这就给改编者制造了难度。其中难点之一就是民乐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间的平衡,纯五声空洞、纯七声味道没了,那伴奏怎么写?用管弦乐的最多(拿规模制造结构),或者是用竖琴、吉他、弦乐组拨弦之类的音色走和弦内琶音,绝对不会像谭维维这版那样拿钢琴弹柱式和弦的(还是挂了 II 级的九和弦,直接变 Quiet Storm 了)。另一个难点就是段落,此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 AB 段结构,而是单部曲式,所以无法使用惯常的抽出副歌多反复一遍的推高潮方法。谭维维的做法是另外串了个段落(没听出来是哪首,是不是自己写的?),但感觉和原曲关联不大,而且推进感也不明显,仅仅起了个过渡的作用,效果不理想。其实照我的建议,如果非选这歌就老老实实地唱原版,作曲家留下的改编空间太小了,改不好不如不改。

《站台》的改编好了不少。主歌段用重摇滚打底,但随时与民谣化的抒情段落互切,又提情绪又起范儿。转调后先用抒情段落做呈示,然后乐队各声部逐渐加入(李延亮也上来了),满负荷进入高潮时把律动又从 4/4 扩展成 12/8(还伴随着律动错位),呈现一遍副歌后进入吉他 Solo 加人声炫技的尾奏,整体的递进思路很清晰。但问题在于,编曲材料足够多了,但一直都在展开,缺乏前后呼应和整体的结构感。就像很多网络作品,笔法优美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可一本书里只埋伏笔从不填坑,最后用个华丽的包袱强行收尾,留下一帮读者在屏幕前又感动又凌乱,百爪挠心尖。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