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本派克(他让赫本心跳加速,为何转身娶)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99更新:2023-02-11 10:56:42

奥黛丽赫本与派克:他们40年的友情超越了爱情,比爱情更永恒

1929年5月4日,一名美丽的天使降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土地上。父亲为她取名‘“奥黛丽·赫本”,这个名字多年以后变成了优雅的符号,驰名全球。

奥黛丽·赫本很小就展现了极高的艺术天赋,每当母亲在家中播放古典音乐时,小赫本就随着音乐声翩翩起舞。弥漫着浪漫气息的布鲁塞尔,也为她的成长提供了艺术的土壤。

赫本的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荷兰女男爵,家境十分优裕。然而战争结束了赫本幸福的童年生活,父亲追随纳粹离家出走,她随着母亲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饥饿的生活令她营养不良和贫血,造就了她后来令人羡慕的修长纤细的身材。

战争结束后,奥黛丽·赫本到一家芭蕾舞学校学习芭蕾舞,多年的芭蕾舞学习让赫本有了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端庄优雅的高贵气质。

一部旅游风光片相中了奥黛丽·赫本,她饰演了一个角色,开始了与大银幕的第一次接触。后来赫本成为了百老汇舞台剧《吉吉》的女主角,她将少女的妩媚与青春活泼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赞扬。

奥黛丽·赫本此时有了一位名叫詹姆斯·汉森的恋人,她坚信汉森是她感情的归宿,决定《吉吉》公演一结束,就与汉森结婚。

《吉吉》公演如火如荼的时候,奥黛丽·赫本接到了电影《罗马假日》的邀约。导演对赫本试镜的表现十分满意,她成为饰演安妮公主的不二人选。

《罗马假日》开拍前,工作人员在罗马安排了一场招待会。在招待会上,奥黛丽·赫本第一次见到格里高利·派克。

36岁的格里高利·派克已经是大明星了,人们说他是世界上最英俊的男人,举止优雅,气质谦和,是绅士的代名词。赫本见到他时,瞪大了双眼,半天说不出话来,一副小粉丝的样子。

派克并没有明星的架子,十分和蔼可亲,他见到单纯的赫本,心里也预感这个小女孩会成为闪闪发亮的大明星。

1952年6月,《罗马假日》正式在罗马开机拍摄。当时夏日的罗马天气酷热潮湿,演员们脸上的油彩在炎热的天气里融化,感觉几乎要窒息了。

喜欢凑热闹的罗马居民走出家门,观看剧组拍戏。剧组几乎找不到可以安静拍摄的地方,如果男女主角按照剧本中的要求做出亲密的举动,围观的群众就兴奋得大笑。为了不让围观群众闯入镜头,剧组不得不付给他们一些小费。

格里高利·派克后来回忆道:

拍摄过程十分辛苦,炎热的天气让大家没有食欲吃饭,奥黛丽·赫本的饭量本来就很小,只靠一点香槟酒支撑体力。

赫本的表现让派克深深折服,她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表演训练,可是她凭着聪颖的天资和本色出演,演活了一位活泼俏皮的公主。派克评价她“一位讨人喜爱的姑娘,不用太费力气,她一切都做得很好。”

影片开拍不久,派克就打电话给自己在米高梅的代理人,告诉他赫本在演员表的名字应该排在自己前面,代理人试图阻止他这么做,毕竟派克的咖位当时比赫本大得多。可是派克执意要这么做,他认定赫本会成为一名杰出的女演员,他甘愿做她的配角。

导演威廉·惠勒精益求精,总是要求演员一遍又一遍重复表演,甚至拍上几十条才会满意。当拍到记者将公主带到“真理之口”这场戏时,剧情是一个人把手伸进“真理之口”,如果说了假话,他的手就会被咬掉。

派克在拍这场戏之前和导演商量,打算假装把手咬掉吓唬赫本。导演同意保密,这样的设计果然收到了非常逼真的效果。派克回忆道:

当影片中的公主要回到皇宫,赫本要在镜头前流下眼泪,可是那天拍摄到很晚,赫本实在是太累了,她无论如何都哭不出来。

导演冲着她吼叫:“我们不能整晚都呆在这儿,看在上帝的份上,你不会哭吗?”他的态度让赫本一下子流出了眼泪,终于顺利拍摄完成。

导演的严格要求让赫本学到了许多经验,她认为这是她从事电影表演以来,学到的最好的一课。

不仅奥黛丽·赫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格里高利·派克也因为辛苦的工作迅速消瘦下去,他掉了16磅,每天以三明治匆匆果腹,精疲力竭睡不着觉。

风景如画的罗马留下了两人美好的回忆,派克经常辅导赫本的演技,拍摄间隙和她一起打牌,放松精神。赫本在派克的帮助下,表现越来越好。

《罗马假日》在1952年9月拍摄完成,赫本马上回到《吉吉》的公演中去,几乎没有时间与汉森谈恋爱,两人说好的婚期一拖再拖。他们变得越来越陌生,再加上赫本妈妈的反对,终于分手了。

《罗马假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被奥黛丽·赫本的美貌和气质倾倒,一些媒体说“一个新的嘉宝诞生了”,还有人说从来没有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女人,她仿佛不是普通的人类,而是从天堂降落到人间的天使。

赫本在罗马街头的造型在大荧幕上出现的刹那,立刻征服了全球女性的眼球。这部影片公映之后,这身衣服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打扮,街头上到处都是把自己穿成“安妮公主”的女子。

1954年3月25日,对奥黛丽赫本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她凭《罗马假日》的安妮公主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颁奖前赫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当听到得奖者是自己时,她一下子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拿着小金人的她,紧张得不知说什么好,说了几句感谢词后,赫本对着摄像机告诉全世界:“这是派克送给我的礼物!”

奥黛丽·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因为《罗马假日》而相识,赫本一开始将这个大自己13岁的男人视为偶像,看他的眼神如女粉丝一样充满了崇拜与仰慕。而派克对这个小女孩像长辈一般疼爱。

但赫本很清楚,派克早已成为别人的丈夫,并且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她不容许自己成为破坏他人婚姻的第三者。

生命是一场美好的相遇,有些人本应成为心有灵犀的伴侣,却在命运的岔路口擦肩而过,错过了一生。也许就连他们自己也无法说清,两个人之间那朦胧的情感算不算是爱情,这段感情还来不及开始,就匆匆结束。

派克将好友梅尔·费勒介绍给赫本,梅尔·费勒是一名演员和作家,身上散发着浓郁的艺术家气质。赫本与梅尔·费勒合作了话剧《美人鱼》,逐渐被费勒身上散发出来的成熟男人的魅力所吸引。她自幼缺乏父爱,喜欢和年长的男人亲近,从成熟男人身上,她可以体会到安全感。

这样的感情,她从派克身上也能感受到,然而派克有婚姻在身,他和赫本成为知己。派克感受到赫本对费勒的感情,主动鼓励赫本给费勒打电话。

当时的费勒比赫本大十二岁,已经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并且是四个孩子的父亲。然而费勒丰富的情史在赫本眼里让他变得更有魅力,忽略了其他。

赫本与费勒

1954年9月25日,奥黛丽·赫本和梅尔·费勒在美丽的瑞士卢采恩湖畔举行了婚礼。赫本的好友纪梵希亲手为她设计了结婚礼服,让她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新娘。

格里高利·派克作为新郎新娘这段姻缘的牵线人,出席了婚礼。派克将一枚蝴蝶胸针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了赫本,赫本十分喜欢这枚蝴蝶胸针,无论搬家到哪里,一直将它带在身边,一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这枚蝴蝶胸针依然完好地躺在她的首饰盒里。

赫本与费勒的婚礼

当赫本沉浸在甜蜜的婚姻中时,派克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他们的婚姻早就名存实亡,感情到了无法修补的地步。

距离赫本新婚只有几个月,1954年12月29日,派克收到了妻子格里塔的离婚起诉。格里塔的离婚理由是无法忍受派克对自己的冷漠和暴躁,双方达成了离婚协议,分割了夫妻双方共有的财产,派克每个月支付给孩子750美元的抚养费。

派克离婚时三个孩子尚未成年,最大的孩子十岁,最小的孩子五岁,格里塔得到了孩子们的监护权。

那段时间是派克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远在瑞士的赫本也对派克离婚感到遗憾,发来了慰问明信片,希望他早日走出离婚的阴影。派克与赫本的感情超越了友情,带有一些亲情的意味,始终关心着对方。

1955年11月31日,派克与法国女记者维朗妮克结婚,而格里塔没有再婚,一直保持着单身。

维朗妮克一连给派克生下了两个孩子,但赫本做母亲很不顺利,第一次怀孕五个月就早产了,孩子没有保住;第二次怀孕在拍戏骑马时再次流产,给她的精神带来了打击。她向派克诉说自己的无奈,也羡慕他的幸福生活。

直到1960年,赫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肖恩”。赫本将注意力从丈夫转移到来之不易的孩子身上,费勒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再加上他的事业平平,与妻子差距越来越大,费勒的心理越来越不平衡,两人的婚姻逐渐出现了裂痕。

费勒是个大男子主义者,他希望自己的太太不用为了工作到处奔波,只要待在家里就好。但赫本的事业如日中天,别人介绍费勒是“赫本的丈夫”,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赫本夫妇与肖恩

费勒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桃色新闻屡见报端。1968年的秋天,赫本与费勒14年的婚姻画上了句号。心情灰暗的赫本一连好几天吃不下东西,瘦到了42公斤。在她最痛苦的时候,派克给她打来了电话。

派克如兄长般细心安慰她,听她倾诉。赫本泣不成声:

在她幸福时,他在远方送来祝福;在她失意时,他第一个送上慰藉和鼓舞。

赫本告别了第一段婚姻,来到了罗马旅行。在这次罗马假日中,赫本再一次邂逅了爱情,与在一艘游艇上相遇的安德烈·多蒂医生一见钟情。

多蒂医生刚刚三十岁,来自罗马一个富有的家族。多蒂医生身上散发出的年轻男子的活力与梅尔·费勒截然不同,就像一道炽热的阳光,融化了赫本心中的冰山。

他们迅速坠入了爱河,多蒂医生说从十四岁那年,自从看了《罗马假日》,他一下子就迷上 了饰演安妮公主的奥黛丽·赫本,他对自己的妈妈说,长大了就要娶电影中漂亮的女孩子。没人知道多蒂说的是真是假,但是当时沉浸在爱情中的赫本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两人年龄相差9岁,赫本的妈妈反对这段恋情,赫本的朋友们也不赞成。多蒂家族的人也无法理解多蒂为什么不去找年轻漂亮的贵族女孩,而要娶一个离过婚带着孩子的中年女演员。

但赫本强烈地渴望再次拥有一段婚姻,从上一段失败的婚姻中解脱出来。他们扫清了所有的障碍,于1969年1月18日在瑞士结婚,这一天距离她和梅尔离婚只有六个星期。

结婚三个月后赫本又怀孕了,由于她的体质容易流产,为了保胎她回到了瑞士,小心翼翼,不敢出大门一步。

赫本与多蒂的婚礼

然而多蒂医生并不安分,他的眼睛总是盯着其她漂亮女人,就像其他意大利男人一样,即使结了婚在外面也有情妇。几乎每个夜晚,多蒂就在夜总会与不同的女人调情,有人将他和女人调情的照片拍了下来,登在报纸上。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多蒂医生的丑闻,留在瑞士的赫本心如刀割般疼痛,但为了腹中的孩子,她暂时选择了容忍。

肖恩与卢卡

1970年2月8日,赫本与多蒂的孩子卢卡出生,多蒂稍微收敛了一些。赫本为了家庭选择了告别影坛,在家里相夫教子。

但是多蒂又故态复萌,看到丈夫和其她女人的照片出现在头条,赫本忍无可忍了。她发现自己做出的牺牲,并不能将丈夫留在身边,再度复出影坛,主演了《罗宾汉与玛丽安》。

赫本多蒂与儿子

此时派克经历了一生最悲痛的时刻:他的大儿子乔纳森自杀了。

乔纳森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工作压力很大。他有一位女朋友,这位女朋友结过婚还有两个孩子,由于上次婚姻的失败令她丧失了对婚姻的信心,她拒绝了乔纳森的求婚。乔纳森身体状况也不佳,由于疾病的折磨,稍微大一些的运动量也承受不起。

事业、爱情、身体上的三重打击让乔纳森心理上出了问题,派克建议儿子去看心理医生,但乔纳森觉得看医生浪费时间又浪费钱。

派克一家

1975年6月27日,乔纳森用一把左轮手枪击中头部,结束了自己31岁的生命。白发人送黑发人,派克悲痛欲绝,一遍又一遍在心中自责,为什么没有好好陪伴儿子,帮助他走出困境。

乔纳森的痛苦,有一部分是生活在父亲的明星光环下,他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更加努力,可是无论他如何出色,别人在介绍他的时候,称呼他为“派克的儿子”,很少提到他的名字。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他不愿意选择成为一个明星的儿子。

乔纳森自杀后,派克将自己关在房中不愿见人,整日以泪洗面。身在瑞士的赫本亲自赶往美国,为这位老友送上慰问和开导。派克紧闭的房门对赫本敞开了,在亲情和友情的陪伴下,派克渐渐从丧子之痛中走了出来。

出轨成为多蒂医生的习惯,媒体上详细描述了多蒂与其他女人的风流情事以及他凶恶驱赶记者的丑态,赫本在影坛一直被人捧在手心里,可是在丈夫面前,她的魅力似乎比不上外面的女人。

赫本与多蒂分居了,又认识了英俊的男演员罗伯特·沃德斯,赫本与罗伯特死去的妻子十分相像,罗伯特对赫本一见倾心。

罗伯特给赫本的感觉与两位前夫截然不同,罗伯特对她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令她真正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在罗伯特的面前,赫本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个被爱包围的小女人。1981年,罗伯特搬进了赫本在瑞士的家。

赫本与罗伯特

与罗伯特在一起时,赫本与多蒂的离婚手续还没有办好,直到1983年,赫本与多蒂名存实亡的婚姻终于宣告结束。

奥黛丽·赫本经历了两次失败婚姻,一纸婚书并不能成为爱情的保障。所以赫本与罗伯特决定不办理结婚手续,如果爱情真的存在,两个人会一直携手同行,直到白发苍苍的那一天。

赫本的母亲男爵夫人由于年龄增长,疾病缠身。罗伯特承担了照顾赫本母亲的职责,他经常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男爵夫人在小路上散步。亲眼目睹了女儿两次失败婚姻,男爵夫人终于认为女儿这次找对了人。

赫本在晚年终于找到了灵魂伴侣,但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她和罗伯特没办法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孩子。赫本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大使,她和罗伯特来到索马里、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国等地,为贫苦的儿童提供更多帮助,将爱奉献给更多的孩子们。

每天为慈善活动辛苦奔波,让年过花甲的赫本原本就虚弱的身体疲惫不堪,罗伯特每天守在她身边照顾她,寸步不离。

20世纪60年代,在格里高利·派克的努力下,成立了美国电影协会。为了表彰派克为电影事业的贡献,1989年,美国电影协会为派克颁发了终身成就奖。派克在开心之余自嘲说:“我总是看到这种殊荣给予老年人。”

奥黛丽·赫本以好友的身份为派克操办了盛大的庆功宴,她在众人面前回忆了当年拍摄《罗马假日》时的温馨画面,感谢了派克当年给予她的帮助和鼓励。

回首走过的人生,友情往往比爱情更长久,有些人会变成一生的牵挂,最后停留在彼此的生命中。

晚年的赫本与派克

奥黛丽·赫本走进人生的暮冬,在救助儿童期间,她的腹部常常剧烈疼痛,身体越来越虚弱。1992年11月1日,赫本被确诊为癌症。

医生为赫本做手术的时候,发现她体内的癌细胞繁殖得非常快,已经没有继续治疗的必要。赫本在罗伯特和儿子的陪伴下,度过生命中最后一个圣诞节。

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离开了这个世界,飞向了天堂,享年64岁。

奥黛丽·赫本下葬那天,梅尔·费勒、安德烈·多蒂和罗伯特·沃德斯这三个爱过她的男人,与赫本的孩子一同抬着她的棺木,送她最后一程。在送葬队伍中,出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高大身影,人们认出他是格里高利·派克。

77岁的派克晚年很少出门,为了参加赫本的葬礼他与妻子千里迢迢赶来,他说:“能在那个美丽的罗马之夏,作为赫本的第一个荧幕情侣握着她的手翩翩起舞,是我无比的幸运。”

2003年6月12日,格里高利派克去世,享年87岁。

奥黛丽·赫本与格里高利·派克的友情永远凝聚于1952年夏天的罗马城,他们的友情超越了爱情,比爱情更加永恒。

看了赫本与派克的友情,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你的留言转发点赞是对我的鼓励!

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十点八卦君

本文参考了许多文字资料,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永远的罗马恋人:奥黛丽·赫本与格里高利·派克》

你肯定喜欢看:

一代影后的40年婚恋史,8段感情,结婚4次,前夫最爱仍是她

一代歌后的爱情悲剧:四个男人都不靠谱,精神失常,37岁去世

他让赫本心跳加速,为何转身娶

实体经济越萧条,娱乐产业越繁荣,这句话其实源自二十世纪初的美国。

少年派克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多重矛盾的叠加,不仅导致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也间接促成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与此同时,以美国好莱坞为首的影视娱乐产业则迎来了黄金年代,格里高利·派克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从这句话的角度来看,生于1916年的格里高利·派克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恰好在其成年阶段迎来了好莱坞电影的崛起契机。

只不过上帝也是公平的,一方面优待自然在另一处苛待于你,在派克只有8岁的时候父母便离异了,失去双亲关爱的派克便与自己的祖母生活在一起。还不到两年,派克又离开祖母进入洛杉矶圣约翰陆军军官学校学习,之后又进入圣迭戈的公立学校。

按照美国人的传统,孩子成年以后父母便没有义务再供养他上学了,这对于父母早已离异的派克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在他18岁的时候便离开校园,去联合石油公司当起了司机。这个时候从事医药生意的父亲找到了他,并建议派克子承父业去学医,于是乎年轻的派克按照父亲的安排进入了医学院。

医学院的生活枯燥无味,派克很快便发现这并非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相比较严谨的医学,他更喜欢能够展现个性的戏曲和表演,于是在医学院毕业后的1939年,派克毅然决然地来到纽约,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

演员的梦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于美国电影产业来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在此之前,伴随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之王》的成功,好莱坞开始广泛普及有声电影,至于技术则是世界套用百老汇舞台剧的装备。同一时期经济大萧条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人试图通过电影等娱乐产业慰藉彷徨不安的心灵。

派克之所以来到纽约,还与他的继父有关系,正是怀揣这封来自继父的推荐信,他才能够在纽约这个大都市稍稍站稳脚跟,也正是这一时期,派克将他姓氏由阿尔弗雷德改为了我们熟悉的格里高利。

就像所有刚来到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虽然有了敲门砖,但一切还需要自己一点一点积累,为此派克打过很多工,比如穿着夸张的演出服在游乐场里招揽顾客,即使后来派克在话剧舞台谋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也需要时时刻刻为自己日常花销操心,正式在这段在话剧舞台的岁月中,派克第一任妻子格里塔·赖斯相识并结婚(1942年)。

打破派克平静生活的是一位电影经纪人,他在观看话剧表演时相中了派克俊朗的外形以及出色的表演天赋,决定签下他。

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是派克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舞台话剧才是喜爱表演人的向往之地,至于电影依旧还是个新鲜事物,但面对经纪人开出的动人薪水,派克还是妥协了,按照他原本的打算是业余时间接一下电影角色拍拍戏,进而解决生计问题,主要时间还是放在舞台话剧方面。

声名鹊起

自从派克签约后,话剧演出就再也没找过他,原来经纪人为了能够让派克专注于电影,干脆将他的话剧演出报酬提高到天价,这自然挡住了所有的话剧团的脚步。

不过也正是接下来专注于电影的拍摄,让派克紧紧跟上了好莱坞蓬勃发展的快车,他的多个经典荧幕形象就此树立,不得不说派克阳刚俊朗的外表非常符合上世纪的主流审美,这让他在爱情片中如鱼得水,收获了大批女性粉丝,最疯狂的甚至直接写信问他,“一个晚上多少钱”,工作人员对此极为恼火。派克知道后,轻松地说,你告诉她,我已经客满了。

俊朗非凡,又风趣幽默,这样的男人的确很迷人,不过如果仅仅是这些是不足以让派克成为美国黄金年代代表人物的,派克真正令人佩服的是他在引导社会主流思潮方面做出的贡献,我这么说或许大家不太好理解,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主流舆论中依旧有对犹太人的歧视,于是在1947年派克主演了电影《君子协定》,并在其中扮演了一位深入犹太人生活,进而改变对犹太人歧视态度的白人作家。

这部影片以一个原本是反犹太人的视角,通过展现犹太人真实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歧视,不得不说对社会主流观念的进步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当然了,这背后毫无疑问是有犹太人财团支持的,毕竟犹太人除了善于赚钱,便是精通舆论操控了。

言归正传,在50年代初,女权主义逐渐崛起,于是派克在他主演的《罗马假日》宣发时,大胆建议将赫本作为主要卖点做宣传,现如今看来这倒没什么,但在当时来说毫无疑问是需要很大魄力的,因为在此之前的爱情片虽然有男女主角,但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女主角辅助男主角完成剧情,类似《罗马假日》这种男女主人公并不分主次,甚至女性还要略高的电影几乎是凤毛麟角。

说到这里就要顺便说下派克和赫本的故事了,很不幸地告诉大家,之前很多杂志(比如《读者文摘》)中关于二人的故事多为杜撰,真实情况是赫本与派克仅仅是朋友关系。他没送什么蝴蝶胸针,更没有出现在赫本的葬礼上,要说二人最“亲密”的接触,也仅仅是当初派克将自己的好友梅尔费勒介绍给了赫本,后者成为了赫本的第一任丈夫,除此之外,派克便很少出现在赫本的生活中了。

到了上世纪60年代,非洲的独立运动使得黑人走上国际政治舞台,罗伯特·奥本海默的“间谍案”被推翻指控,肯尼迪总统上台更是将费米奖授予奥本海默。种种大事件的发生都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大家横行于19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逐渐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公民权利的平等的新自由主义,这其中自然包括黑人与白人的种族问题。

在这一时期派克又出演了以种族矛盾为题材的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并在其中扮演一位不顾个人安危、为黑人伸张正义的白人律师,派克本人也因此获得了第3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从反犹浪潮、到女权崛起,再到种族矛盾,派克通过自己积极正面的电影形象影响了无数观众。

两次婚姻

在个人感情方面,派克在与第一任妻子格里塔·赖斯度过七年之痒后感情逐渐出现裂痕,至于这是否与派克如日中天的名气有关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当时的八卦新闻还不像现如今这样无孔不入。

到了1953年拍摄《罗马假日》的时候,派克已经与妻子分居很长时间了(至少一年),所以众多赫本迷在传播派克与赫本有情人难成眷属的谣言时,往往都忽略了一个很明显的客观事实,那就是派克当时可是实打实的有妇之夫,而且还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如果谣言是真的,赫本的女神形象可是要大受损害的……

虽然要是假的,但二人在拍摄《罗马假日》时的确很融洽,此时已经是资深演员的派克毫无疑问对赫本是照顾有加的,很多经典桥段也都离不开派克,比如电影真理之口那场戏中,派克将手伸进去,然后在提前未告知赫本的前提下,将手缩进了袖子拔出来,进而假装手断掉了,于是赫本几乎是出于本能反应的演出了荧幕前经典的一刻。

虽然与赫本没有擦出火花,派克却与前来采访他的一位法国记者有了故事,在电影拍摄结束6个月以后,派克再次来到欧洲并途经巴黎,他打电话到报社,冲着电话另一头说道:“我是格里高里·派克,想找维罗妮卡小姐说话。”有意思的是当天巴萨尼正巧预约了哲学家萨特的采访,但在爱情面前,她果断地放了哲学家鸽子……

随后热恋中的派克在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后仅仅几周的时间,便与这位维罗妮卡小姐喜结连理,之后便相伴整整48年。

图注:派克与第二任妻子合影

我们来看下二人的合影,不难发现派克的第二任妻子属于典型的西方审美标准,金发碧眼凹凸有致,因为没有找到派克第一任妻子的照片,所以我们不能擅自推测派克的审美喜好

但还有一件事似乎可以佐证些什么,那就是在派克晚年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印象最深的女演员是谁,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是英格丽·褒曼,并说当时大家还太年轻,所以就没有后续故事。

图注:派克与英格丽褒曼的剧照

英格丽褒曼便是《科萨布兰卡》中的女主,也是典型的金发碧眼凹凸有致,大家发现了吗?黑色头发且身材单薄的赫本并不符合西方当时主流的审美标准,或许荧幕表演大家会点赞,但如果作为伴侣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在另一个角度再次佐证派克和赫本的故事其实就是国内杂志杜撰的谣言,在翻看了很多资料后发现有人留言,当初在《读者文摘》发表《蝴蝶胸针》的作者本人,后来在赫本吧主动承认故事完全是自己杜撰的了,而赫本儿子写的母亲传记,也的确没有提到派克曾出席过赫本的葬礼。

功成名就

好了,之所以关于派克的故事中穿插了不少赫本的故事,主要还是因为派克虽然拍了很多电影,但其中对于中国观众最熟知的便是这部《罗马假日》,其次是《百万英镑》,像派克真正经典的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反而显得有些小众。

个人感情其实外人很难评论,但派克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后,三个尚且年幼的孩子可实打实的进入了单亲家庭生活,谁也无法保证这是否与派克长子后来抑郁自杀有多少关系,毕竟人无完人吧。

但在西方的主流媒体上,已然将派克作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进行宣传,其个人所代表的的早已经不那么纯粹了,所以适当的美化也很好理解。不过单从事业角度再次回顾格里高利派克的一生,的确可以说是无可挑剔。

除了在影视界多次获得各种奖项,派克在1966年还担任了美国癌症协会主席,在1967年担任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 Sciences)主席,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奥斯卡奖主办方,在1968年马丁路德金遇刺后,正是派克力排众议的决定延迟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此外,派克还是美国电影学院第一任主席(1967-1969),国立艺术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rts的发起人,电影电视救济金协会Motion Picture & Television Relief Fund主席(1971年担任)。

我们熟悉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主持风格,最早其实是固定主持人的,正是派克主导下改成了由明星或社会名流轮流主持,此外在评委方面派克也鼓励新人的加入,对奥斯克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积极贡献。

最后再来说说派克与中国之间的故事,早些年派克在成名作《王国的钥匙》中扮演一位来到中国传教的天主教神父。之后他还参演过一个朝鲜战争题材的电影《猪排山》,在之后便是千禧年的时候,贺岁片导演冯小刚在筹备拍摄《大腕》时,心中的第一人选便是格里高利派克,只是……晚年的派克身体状况不佳,所以最后只得婉言谢绝。

在电影《大碗》上映三年后,格里高利·派克在妻子的陪伴下走完了他浪漫多彩且星光璀璨的一生。

2021.5.18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