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之间黑白电影已成小浪潮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30更新:2023-02-23 19:48:03

《冒名之肤》

《贝尔法斯特》

《呼朋引伴》

◎安莹

1939年,电影《绿野仙踪》上映,这部风靡一时的奇幻片不仅捧红了歌舞巨星朱迪·嘉兰,也令特艺彩色技术正式走入主流制作。从桃乐茜一脚踏入黄色大道开启Oz国之旅那一刻起,色彩吹响了攻占银幕的号角,此后经过了十余年的抵抗与溃败,黑白影像退出了影史舞台。

及至今日,观众早已习惯了银幕上的世界如我们的生活一般是彩色的,大多数时候,影像甚至还比生活更鲜艳些。然而就在我们对彩色习以为常的时候,一股黑白影像的小浪潮却以国际电影节平台为城寨回卷而来,从2018年的《罗马》《冷战》的亮眼表现,到2021年《贝尔法斯特》《麦克白的悲剧》《冒名之肤》《呼朋引伴》等片的集中出现,他们之中有三部将竞逐今年奥斯卡的重要奖项,如果再算上《法兰西特派》《里卡多一家》等大段的黑白影像段落的话,就更难以尽数了。

不仅美欧影坛,俄罗斯电影《亲爱的同志》、韩国电影《兹山鱼谱》、娄烨的《兰心大剧院》亦都选择了黑白影像。黑白小浪潮甚至席卷到纪录片领域,仅2021年就至少有《地下丝绒》《火花兄弟》两部黑白纪录片。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黑白电影?从《贝尔法斯特》《冒名之肤》《呼朋引伴》《麦克白的悲剧》这四部在2021年引发关注的作品为例,看看强势归来的黑白影像能够为缤纷的电影世界增添什么,涤除什么。

醒目的历史感

《贝尔法斯特》讲述了一个年代故事。1969年爱尔兰共和军组织举行游行示威,同英政府军展开巷战。从此,北爱内部冲突不断,社会动荡飘摇。本片是主创基于自己的童年亲身经历撰写的回忆录故事。影片开场于当代贝尔法斯特城市景观,这个风光序列是彩色的,但是聚焦到街垒后,时光穿梭、事件陡起、色彩褪去,关于往事的叙事是黑白的。

题材本身的年代属性令《贝尔法斯特》的黑白影像拥有充分的理由,又因为影片系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展开叙述,因此黑白影像更将这种主观的记忆属性明示了出来。小巴迪情窦初开喜欢同班女生,但他单纯的初恋随着这个正直家庭迁离故乡而伤感地结束了,内外故事都直指动荡之恶,是一部质朴的小片。

影片画幅是1.85:1,并未像《麦克白的悲剧》等黑白影片般,追求更加复古的4:3画幅。从俯瞰当代城市天际线的彩色风光到往昔的黑白影像的转换,是通过从城市景观降落到社区街巷之内来完成的,强调黑白影像部分更为个体化的主观属性。与近年其他黑白影像电影通过更为细腻的数字色阶加强灰色空间的清晰度不同,本片的黑白相对古旧,甚至还仿照胶片加强了画质的颗粒感。视听语汇亦与之相配,多采用更加传统的技艺,不追求单个镜头内的信息量,甚至牺牲暗部的细节,而通过画面构图、镜头内调度等相对“古典”的手法扎实地叙事,还原出属于那个时代的慢生活。

黑白即主题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黑白影像,是否有跟风《罗马》之嫌时,《冒名之肤》的主创显得底气十足。因为早在2008年开始小说改编剧本的工作后,黑白影像就最先确定了下来,处女作导演丽贝卡·霍尔甚至为此与奈飞据理力争,并取得胜利。

影片讲述1920年代两位肤色白皙的混血黑人女性的隐秘情感故事,虽然她们均能凭肤色冒充白人,但两人走上了不同的路:艾琳谨守黑人社区的幸福家庭生活,克莱尔则彻底隐藏了种族身份,嫁给了偏激的种族主义白人丈夫。两女相遇相识并最终导致了克莱尔坠亡的悲剧。

黑白影像与黑白肤色的对位直击主题。影片的第一个视觉奇观是著名黑人女演员泰莎·汤普森的出场:她看起来完全是“白色”的。通过光线、曝光等技术处理后,在黑白影像中完全分辨不出人种的色差。在此,种族隔离政策的生硬现实与影像中难辨的真相形成反讽的对比。

黑白之于本片的主题意义不止于此,还有光明与黑暗。片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场戏是艾琳与克莱尔的相遇,在专供白人享受的高档酒店的庭院内,这是一个异常明亮的场景。整个视觉几乎被白色填满,艾琳眼中的克莱尔处于画面的核心,她周围的桌椅等背景细节被明亮的白色虚化掉了。作为艾琳隐秘的同性爱的一见钟情场景,明亮感也是人物的心相,与她位于黑人聚集的哈莱姆区的家中总是昏暗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

影调与灰阶

《呼朋引伴》是个当代故事,讲述丧母之痛未愈的舅舅与小外甥的一段相处时光。在我们的观影经验中,这一类的老少配治愈故事通常是轻松明快的,譬如法国的《蝴蝶》、巴西的《中央车站》、迪士尼的《飞屋环游记》等。与这些影片的爽朗气质相比,《呼朋引伴》的沉郁叫人印象深刻,让人在影片进程中难以预测结局的走向,甚至做好了悲剧结局的心理准备。这与主演杰昆·菲尼克斯自带的沉郁气质一致,后者凭《小丑》一片中的表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而在《呼朋引伴》中将叙事、选角统一起来的正是灰色的影调。

没有《贝尔法斯特》等的历史性注脚,《呼朋引伴》为什么是黑白的?或者与其说是黑白的不如说是灰调的。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镜头、画面中,深灰色调都占据着主体构图空间,对此,我的理解是:灰色的影调为人物提供了情境,虽然是当代故事,但主人公并不生活在有色彩的现实中,他们的世界是灰色的。

与《冒名之肤》饭店庭院场明亮的白色相比,《呼朋引伴》的影像给人灰扑扑的、黏稠不化的整体印象;与《麦克白的悲剧》中那些叫人印象深刻的高对比度黑白场景相比,本片的对比度是极弱的,色调游走在灰度中,少见黑白;《呼朋引伴》也不追求《贝尔法斯特》的胶片式的颗粒感,其画质是细腻清晰的,带有明显的数字纪录感……

平心而论,《呼朋引伴》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好看的电影,从叙事到选角再到影调选择,《呼朋引伴》实现了灰色的统一,这大大折损了商业性,但成就了这部老少配治愈故事的记忆点。

与现实的距离感

在被问及为什么选择黑白影像的时候,美国独立制片代表导演乔尔·科恩曾说有制作成本方面的考虑,因为彩色影像对制景、服装等有更高的资金要求。但我却更倾向于这主要是美学层面的选择:回到1940年代,当电影都是黑白的,没有观众会认为那个迥异于彩色现实的世界不真实,但80年过去了,当影像都与现实一样多彩,那么强行剥离色彩就是在强调电影里的世界并非现实。

《麦克白的悲剧》是一部戏剧电影,是莎士比亚经典悲剧的又一次翻拍。莎士比亚的台词写于400年前,无论是时代语言还是舞台腔都是无法口语化的,但是其中凝练的人性真相仍与今人相通。对此,乔尔·科恩的选择是拼命地做减法,利用极简主义舞台化视觉,将这种抽象的非现实的美学突出出来,用乔尔·科恩自己的话说是“卸下现实的枷锁”。而在其整个拍摄方案中,黑白影像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整部影片的拍摄在一座露天剧场完成,使用的全部是夸张的舞台灯光,如果以彩色影像来呈现会显得太过突兀,但在黑白影像中就自然多了。

在接受访谈时,乔尔·科恩谈到过莎士比亚、德国表现主义、伯格曼,甚至大谈波兰斯基1971年的那部色彩艳丽的《麦克白》,但对奥逊·威尔斯却只字未提。然而在我看来,奥逊·威尔斯1948年版《麦克白》才是乔尔·科恩最想要致敬的,比较两片的景深处理、建筑造型、画面构图,能够看到电影人的隔代遗产得以绵延。

平视与腔调

对比2021年这四部题材各异的黑白电影,他们选择黑白的理由各有不同,处理黑白的手法也大相径庭,都从各自的艺术创作需求出发对黑白影像加以调用。不过,票房不高也是事实,四部片子当中收益最高的《贝尔法斯特》其全球总票房也仅有3000万美元。

目前看来,虽然黑白电影在近年来的国际电影节平台上受到追捧斩奖无数,但他们在大众商业领域却仍处边缘。过分严肃、过分艺术、曲高和寡是黑白影像在普通观众心目中的固有标签。遥记张艺谋的《影》上映前发布黑白人物海报引发误解事件,片方立即出面澄清影片是有颜色的,仅此一例即可见黑白影像在大众消费层面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也并非所有的黑白电影都能赢得艺术交口,《辛普森一家》就曾杜撰桥段对这种矫揉造作大加嘲讽:酒鬼巴尼·甘布尔凭借一部感人的酗酒黑白电影赢得了斯普林菲尔德电影节奖项。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黑白正在重新成为一种更加平常的选择。黑白影像业已回归,在可见的未来,这些电影会继续增多,然后使用黑白的作者还会继续被追问,直到人们习以为常。当黑白不再是一种腔调、文艺滤镜,而沉降为一种寻常元素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黑白是真的回来了。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以奈飞为代表的流媒体平台在面对小众文艺的黑白影像时,展现出了比传统大制片厂们更加开放的姿态,不仅是《罗马》《曼克》《冒名之肤》这些志在桂冠的艺术片,奈飞也可以给《女人四十玩说唱》《马尔科姆与玛丽》等小型黑白制作的机会。这或是流媒体平台基于自身的传播特点和技术优势的战略性投资倾向,当分众个体都只在自家电脑上选择观看电影,而不是前往电影院“欢聚”的话,自然可以随心所欲切换黑白还是彩色。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观看同一部电影但色彩性却是不同的。顺应这种多元选择是聪明的选择,所以最聪明的还是奉俊昊。2020年在《寄生虫》以彩色版本公开发行完成全球上映之后、奥斯卡颁奖之前,他曾推出该片的黑白版本去参加鹿特丹电影节。对此黑白影像版的意图,奉俊昊的回答是直爽的:“我认为这可能是我的虚荣,但当我想到经典时,它们都是黑白的。所以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我把我的电影变成黑白的,那么它们就会成为经典。”

仿佛一夜之间黑白电影已成小浪潮

向阳大道上的十字街口散文

  这里曾经是一片稻田。春播时节,总可以看见满稻田里忙碌的农人。他们弓着腰,身边明晃晃的水面倒映着他们的身影,微风吹起,一圈一圈地荡漾。突然一天,这里就变成了“开发区”,稻田被一一填平。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一栋栋楼房便耸立了起来:加油站、职业中学、宾馆、文体中心、自来水公司、交警大队、中医院、广电大楼、电信公司、菜市场、公共汽车站、音乐广场……在这些楼宇耸立起来之前,一条笔直的大道首先在稻田中间铺陈出来,站在小城边的高山上俯瞰,恍惚觉着是谁冷不丁往稻田身上砍了一刀过后留下的伤口,巨大而醒目,永不会愈合。大道最初没有名字(估计没来得及起也或者没想好吧),两边的楼宇一栋栋耸立起来之后,大道的名字也随即起好了:向阳大道。听起来,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明媚气息,也很容易就让人记住。事实上,所以给大道起这个名字,仅仅是因为它的所在叫向阳村。但在人们的话语里,依然由着自己的惯性,叫这里“开发区”。有一次,我从城里打车回居于大道旁边的家,师傅是个外地人,操着隆重的外地口音问我到哪里,我脱口而出的竟然也是“开发区”,师傅也没再问,径直将我载到了宿舍区门口。

  从我寄居的宿舍区出来,是一个十字路口,“十”字横着的那一笔便是向阳大道。大道这边分别是一家星级宾馆和我供职的中医院,对面则是交警大队和自来水公司。在靠近中医院这边的街角是一座邮亭,亭身后面是医院大门前广阔的草坪,几棵小树错落在绿油油的草间,从栽种下它们的时候起,它们就是现在的样子,四季都擎着碧绿的枝叶,却似乎从来就没有生长拔节过。

  邮亭现在的老板是一对年轻的夫妇。我开始在邮亭订阅杂志的时候,老板是位中年男人,秃顶,光亮可鉴的前额,不高的个头,浑圆的肚皮,他一说话,喉间就发出轰隆轰隆的喘鸣,偏偏他还喜欢笑,笑起来的时候喉间的喘鸣就更加的响亮。我每次去取杂志,他总是笑呵呵的,双眼几乎眯到一块了。我好几次对他说,你该减减肥了。他知道我是个医生,却总是笑着,对我的话不置可否。后来有一天,我按着杂志到来的时间去邮亭,却只见邮亭的卷帘门四下里紧锁着——中年男人死了,就在昨天,快临近十二点的时候,在送杂志上一栋楼的途中。那个订户住在八楼,中年男人爬到七层的时候突然感觉胸口痛,停下来休息,却不见疼痛有任何缓解,于是拨通了妻子的电话,可还没说出一句话,他就倒了下去,再也没有站起来。

  那是在六月。邮亭因此关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订阅的当年余下的杂志也因此断了档。邮亭重开的时候,主人就换成了现在的年轻夫妇。邮亭重开的当天,我特意跑去问过他们我订阅的那些杂志还能拿得到不,他们很惊奇地盯着我,大约是觉着我这个人有些莫名其妙,但却没说出来。片刻之后,他们微笑着不约而同地回答:可以啊,补订吧。我无声地看了夫妇俩一眼,逃也似的离开了邮亭。随后,我就为自己的沉默付出了代价——因为接下来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无新杂志可读,我越来越强烈地觉出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窘境。像身体里隐约存在的痒,挠不着,却又无休无止。终于熬到了这年的十一月,我迫不及待地跑去邮亭,微笑着要年轻夫妇帮忙订阅来年的杂志。付钱之前,我小心翼翼地和他们谈条件说:“等拿到杂志再付钱,拿几本付几本的钱,行不?”却没想,年轻夫妇相互对了一下眼,很爽快就答应了我。让我更没想到的是,此后每当有新杂志来,夫妇俩总是第一时间通知我,有时候还特地送到我的办公室里。一期也没落下过。

  站在十字路口,抬眼就能看到不远处的广电大楼。

  那是县电视台的所在。我每天在电视里观看的本地新闻,就是从那栋大楼里制作并传送出来的。对于新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我一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一次和曾经在广电局工作的朋友聊天的时候无意中说起,朋友几乎是脱口而出:一二三噻,就像你们医生看病一样的,不也有个一二三么?我恍然。朋友的话自然是没错的,世上所有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这个规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已经忘了具体的时间和背景,只一直记着朋友说这话时的表情,很有些顺理成章、不以为然的样子。尽管如此,依然没能彻底消解掉我心底里的好奇,我依然不时想象着,有一天跨进那栋大楼,亲眼看看楼内的.情景。

  广电大楼的楼顶上架着一架巨大的钟。每到整点的时候,就发出咚——咚——咚的钟声,引得四下里发出远远近近的回声,悠扬而绵长。站在向阳大道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钟上滴滴嗒嗒不停滚动的指针。我一直不喜欢戴手表,最初寄居到这里的时候,我还没能力购买手机,家里也没来得及安装挂钟,什么时候我需要知道时间,就推开窗户或者抬起头来,一望便知。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2008年5月12日便戛然而止了。确切地说,是持续到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那场举世皆惊的大地震。大地震的震中在汶川,这个小城是地震波及到的地区之一。那天早上,我照例到单位上班,查房,为我的患者们开具了当天的处方,然后换药。中午十二点,回家为孩子做好了午饭,之后例行午睡。我就是在睡梦中被巨大的震波荡醒的。和往常一样,我睡在客厅的沙发上。一醒来,双耳便充斥着天崩地裂山呼海啸般的声响。是爆裂,是撞击,是破碎。沙发旁的地板上四处散落着玻璃灯罩的碎屑,就连四四方方的电视机也仰面躺在那里。客厅的天花板光秃秃的,只剩下几根残缺的金属线,电视柜上原本就只摆放电视机,因为电视机的突然离场陡然变得单调和空旷……我一下就懵了。朦朦胧胧中,我努力着,试图站起身,想看看是怎么回事,却发现楼房在不住地摇摆,脚底像踩着滚滚涌动的波浪,怎么也站不稳,更不要说挪动步子了。那一刻,我像一个四肢笨拙的溺水者,四周的惊涛骇浪不断向我涌来,我拼着命,想做些什么,却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只好就那么呆坐在沙发里,任由铺天盖地的无助和绝望汹涌着,一点点,把我淹没……记不清过了多久,也已记不清是怎么赶到医院的了,只记得赶到医院以后,病房里早已是空空荡荡的;向阳大道和医院门前的草坪上聚满了人,我的病人们横七竖八地躺在草坪上。到处是惊魂未定的面孔,到处是此起彼伏的呼喊;可怜的是那些青草和那几棵似乎永远长不大的小树,在一双双大脚的踩踏下,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纷纷呈现出一种病恹恹的疲态……时隔三年,那些青草和小树早已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重又变得绿意盎然的了。每次打草坪边经过,我眼前还不时浮现出当时的情形,像一场无声的黑白电影,一次又一次地在脑海中重放。有一丝油然而生的虚幻感,并且略略的失真。

  但我清楚地知道,那一切都是曾经真真切切地发生和存在过的。就像广电大楼上的大钟。那一刻过后,大钟的指针便停止了跳动,永远地停留在了14点28分,它悠扬绵长的钟声,也彻底地从小城上空消失了。据说,有关部门曾经专门请人来修理过,却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没修好。有关部门的领导于是灵机一动,索性让它保持现在的样子,静静地矗立在广电大楼高高的楼顶上。但凡经过向阳大道的人,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了它,小城人对“5·12”的记忆将会保存得更加久远吧。我深信不疑。

  大约是为了方便进出宾馆和中医院的人通行,“开发区”的设计者们特地在十字路口靠近邮亭的一侧辟出了一片开阔地,呈扇形,紧紧攀附着笔直的向阳大道,总让我联想到某个人的肠道上赘生的巨大突起——突起的顶端连着“十”字竖着的一端,我寄居的宿舍就在离交叉点不远的一栋大楼里——从交付使用的那一天起,开阔地上就从没空闲过。出租,人力三轮,贩卖蔬菜、水果和鲜花的临时摊点,横七竖八地拥塞在那里;如果是在清晨,则是一溜的早点摊子。摊主大多是这个小城周边的居民,一张张都是似曾相识的面孔,似曾相识的笑容。

  有时候为了赶时间,我会偶尔光顾那些早点摊子。我几乎吃过那里的所有早点:豆浆油条、锅盔、卤鸡蛋、馒头什么的。每次我一走近,他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便会渐渐高亢起来,隔着越来越近的距离,杂乱无章地窜入耳道。因为事先并不知道自己要吃什么,我走近他们的时候,心里就无端地生出些不知所措来。

  春天的时候,早点摊子新增了一个陌生面孔。十七八岁的样子,两只眼圈总是乌黑阴沉,活像脑外伤过后的“熊猫眼”。他卖的是锅盔。他把锅盔放在一个长方形的玻璃柜子里,玻璃柜子横搁在三轮车上,柜子向外的一面用红油漆刷着六个醒目的大字:“山西帅哥锅盔”。柜子上放着一只小喇叭,扩音器总是朝向中医院和宾馆所在的方向张着。我隔三差五才光顾一次摊点,时间长些之后,我注意到他并不是每天都出现在这里。他出现在摊点的时候,老远就能听到小喇叭里传出的声音:“锅盔,山西,帅哥锅盔——”典型的本地口音,拖着长长的尾音,弯弯绕绕的,一遍又一遍。这样一来,他就无需和其他人一样,张开嘴高声叫卖了,只站在三轮车旁,顾主光临,他就伸手推开带滚珠的玻璃柜子,取出锅盔,收钱。那天我实在想不到要吃什么,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他的玻璃柜子前,他也没问我是否要买,就哗啦一下推开了玻璃柜子。递给我锅盔的时候,他点了一下头,脸上晃过一丝微微的笑意。我看着他,在他找零的当口开始啃食手里的锅盔。刚咬了一口,我就险些被噎住了。大约是出锅时间过长,锅盔早已变冷,硬梆梆的,像嚼冰渣子,我试了几次,都无法顺利吞进肚子里。他递过钱来,看到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又一次无声地笑了。

  后来有一天,我突然在有线电视播出的本地新闻和市报关于他的长篇报道里看到了他。他是报道的主角。电视新闻和报纸上满是他的图片和镜头,尽管图像拍摄的是他的裸体,脸部还被处理成了马赛克,我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看上去,他比我在十字路口看到时更加瘦削,整个一副皮包骨头的样子。裸露的皮肤上,到处都是伤痕,新伤叠着旧伤,老伤未愈又添新伤。他瘦骨嶙峋的身体俨然就是一张画布,上面画下的全是伤疤,一道道,清晰而醒目。

  报道说,他来自山西省运城市绛县,16岁,叫高雷雷。雇用他的是一个本地人。和他一起被雇用的还有一个13岁的少年,他同一个村子的老乡。今年春节后,他们一起“流窜”到这个小城,而后被老板雇用。老板平时给他们的任务就是:他每天日制作并贩卖400个锅盔,他的同伴200个;如果未按时完成工作量,等待他们的便是擀面杖、钢管、螺纹钢……为了完成老板的任务,他们每天很早就起床,骑着三轮车,先到小城周边的村镇,然后回到城里。老板至今未付过分文工资,他们的伙食就是每日卖剩下的锅盔,并被老板严格限量……报道发出的时候,高雷雷已被送进医院,“经检查,全身90%以上软组织挫伤,两处以上骨折,体内出血,肾功能出现衰竭,已于当日下午转往市人民医院进行紧急救治……”怵目惊心,令人发指。这是电视报道里反复用到的八个字。电视新闻所配的背景画面就是高雷雷的裸体图像,和他曾经贩卖过锅盔的地点,出现最多的便是邮亭旁边的十字路口。

  那些时间里,我每次上街总会听到人们的议论声。有惊奇,有叹息,也有愤恨。此时,这个小城已再也见不到高雷雷的身影。但生活总在继续。和往常一样,我还会偶尔光顾一下早点摊子。摊主们见了我,脸上就浮现出似曾相识的笑容,仿佛他们已经认识我很久了。

  转眼就到了冬天。和刚刚过去的若干个冬天一样,没有雪,却依然有着透骨的寒冷。一到中午,向阳大道上就停满了车,清一色的大货车,一辆挨着一辆,首尾相接,像一条长龙摊在向阳大道上,只留下一半的路面,供过路的车辆和行人通行。黄昏来临,长龙依然没见蠕动的迹象,焦急的喇叭声划破夜色,四面八方传送。据说,这和这个冬天长江枯水有关——因为枯水,运载柴油的大型油轮无法通行。没有了燃料,汽车司机们自然也就只能接受柴油紧缺的现实了。

  川西崇山峻岭中的这个小城,竟然和滚滚长江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这是我从没想到过的。我猜,这也是那些司机们没有想到的;要不,他们就不会在夜晚来临时纷纷摁响汽车喇叭,徒劳地宣泄他们心里的焦急。

  傍晚时分,我去向阳大道散步。出门的时候,我走的是与向阳大道并行的滨河路路,走到滨河路末端与向阳大道相交的地方,折身走上向阳大道,最后经过十字路口回家。这是我散步时习惯行走的路线。但今天到十字路口的时候便遇上了麻烦:无所事事的司机们三三两两的站在汽车头尾相接的地方,一边大口大口地抽烟,一边大声抱怨着该死的天气。浓密的烟雾袅娜着,在他们的头顶升起,很快就隐没在越来越深的夜色里。从十字路口这头走到那头,我来回寻视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找到一个空隙,于是飞快地冲了过去。

  冲过去就是邮亭,再往前走一点,就是宿舍区大门了。站在邮亭旁边,我不由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我会回不了家的。

仿佛一夜之间黑白电影已成小浪潮

青春话题作文

  相信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特别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我们该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春的话题作文400字(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春话题作文1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青春,是一段辉煌又亦或者是一段平凡。青春似一场电影,每个人都是这场电影中的主角,主宰者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青春也是母亲含泪的微笑;是试卷上的漂亮的红钩;是叛逆时的狂固不训;是实现美好未来的快乐,是在树阴憧憬小未来的美好时光。

  青春,我们要把握,要珍惜!青春是美好的,挥霍青春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而抓住青春可谓是抓住了自己一大部分的人生!青春就像是首美妙的歌,我们要去用心歌颂;青春像幅画,我们要用心描绘;青春像首诗,我们要用心去品味。

  只要把握好了青春,你的青春将是无悔的.,你就不会在年过半百之后去叹息自己没有去珍惜,去后悔自己的青春如黑白电影,毫无色彩和生机。为了使自己的青春是多姿多彩的,好好的去把握吧。

  不要认为青春会停下脚步去等待你。只能你去不停的追逐它的足迹,只能你与它去赛跑。

  珍惜青春,让我们的青春是无悔的。青春如花似火、灿烂炫丽。是我们人生交响乐的序章。即使有困难、有曲折、有委屈,但对于我们这些青少年来说,都是有益的经历,很好的磨砺,更是难能可贵的经验。

  可能有些人已经在古惑之年,但青春的朝气却仍然犹存。他们宛如夕阳,谱写着他们的另类青春。

  展望青春,你会满怀斗志,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步步走向自己的人生巅峰!

  青春话题作文2

  走入青春的大门,好像是一夜之间的事,然后我们沉浸在青春的喜悦中,而不知岁月的蹉跎。如今,青春正离我们远去,我们已不是当初那懵懂年少。看到那些赞美青春的文章,有对青春的赞美,有对青春的感慨,有希望青春永驻的愿望……

  青春是写不尽的,像是大海的浪潮;青春是唱不完的,像是止不住的音符;青春是咏不完的,像是激情澎湃的诗……心灵深处对青春的渴望一直未曾得到,蓦然回首,发现青春正在渐渐流逝,如流水般抓不牢、握不尽。有时未能马上感觉到,但又突然觉醒,原来青春就在我们身边。

  青春就像春天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春天就像一个旅者,漂泊四方,撒下青春的种子,传播青春的讯息,唤醒冬眠的动物,踏破河床的厚冰。高尔基曾经说过:“要爱惜自己的青春,世界上没有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比青春更珍贵的了。青春就像黄金,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所以说,我们更应该珍惜成长中的青春。

  青春的语言用心灵抒写,青春的激情用行动证明,青春的色彩用活力装饰,青春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青春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充满了梦想、激情和活力。

  朋友们,切莫空悲切,白了少年头,珍惜你正在拥有的青春吧!让我们一起迎接青春的辉煌吧!

  “神马才似青春,快乐的女生没皱纹……”

  青春话题作文3

  那抹清风吹过,带着浓郁的芬芳,拂醉了我们的青春之梦。

  青春,这是一个令人神往又充满魅力的名词,它标着一个人美好人生的开始,它象征着一个人又迈向了个新的台阶,作为一个刚跨入青春之门的我,感到了里面的新奇和不可估量。登上了青春的台阶,我们应该比任何时候更感到时间的滚滚流逝,感到肩上背负的责任更重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回想起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总觉得以前是那样的天真和幼稚,总以为靠自己的天赋,即使种下一粒石子,也能收获一座巍峨的大山。登上了青春的舞台,才知道要实现理想,还需要许许多多现实的土壤。成功的路上,也不总是鲜花铺地,还有恼人的风雨,刺人的荆棘……但我不畏惧,因为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挺直了腰板,世界给你的回馈才会多一点,青春年少,我不能让我的人生如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块沃土,但没有精心的播种和辛勤的劳作,便不会得到金秋累累的硕果。因此,刚刚跨入青春之门的我,更应该牢记:童年已是过去,已存入我人生的档案,不必哀婉“似水年华”一去不复返,也不必感叹“岁月如梭”梭梭催人老,要知道把这些时间用在学习上,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会像一片汪洋大海,人生好似一叶小舟。请架起小舟,加大马力,扬起风帆往前冲吧。刚进入青春大门的我,要在新的起点创造新的辉煌成绩。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