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绝杀在线观看「绝杀慕尼黑在电影院看篮球赛」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13更新:2023-02-26 15:24:50

浅评2017年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

《绝杀慕尼黑》是由俄罗斯导演安东·梅格尔季切夫执导,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安德烈·斯莫利亚科夫、伊万·科列斯尼科夫等主演的剧情片。影片于2017年12月在俄罗斯首映,截至目前是俄罗斯票房最高的本土电影(在俄罗斯总票房排名第三,次于美国大片《阿凡达》(2009)和《加勒比海盗4:惊涛骇浪》(2011))。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戏剧化改编,主要讲述加兰任教练带领苏联篮球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用最后3秒反超美国队,打破了美国36年不败的神话,也为冷战中苏联的体育事业增光。

影片热映中,以下剧透,慎入!!

一个爱国爱家且野心勃勃的教练,一群身手不凡且努力上进的队员,还有什么能阻挡他们胜利?面对强大的对手,赢了就成为民族英雄一般的存在,输了,除了全国上下的唏嘘和嘲讽不自量力,什么都没有。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选择逆流而上。队员病了,教练自掏腰包给他治;参加婚礼时说完祝词,就地开始训练;好不容易搞到离开俄罗斯的“通行证”(上世纪70年代,美苏冷战时期局势比较复杂),半路上放弃,决定回去和队友们并肩作战。哪怕在赛场上被对手故意伤害,裁判吹黑哨,哪怕只有3秒的机会,所有人也都奋不顾身,尽全力坚持到底。这就是他们绝杀慕尼黑的光辉事迹。

如果说《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去电影院听皇后乐队的演唱会,那《绝杀慕尼黑》就是去看1972年美苏那场惊天逆转的篮球赛了。影片上映后不久,俄罗斯观众就发挥了他们的“战斗属性”,整体分化为“死忠粉”和“历史派”,一边终场鼓掌起立,热泪盈眶,举家老小二三刷;另一边抱着键盘狠命喷,捶胸顿足,恨不得冲到导演编剧家去,看看这伙人脑子里到底装的什么。

让观众不爽的一来是电影对史实的过度改编。虽然传记片都会为了影视化需要对原素材进行加工,就好比皇后乐队的主唱患艾滋病是在Live aid演唱会之后查出的,比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晚了好几年,不过这并未大幅渲染。但《绝杀慕尼黑》中的改写似乎已经到了“改头换面”的程度,更换的内容甚至对电影剧情起决定性作用。例如:

亚历山大·别洛夫在1972年的时候还没有得绝症,电影中他的病是重头戏;

莫德斯塔斯·保拉斯卡斯从没打算离开苏联,电影中他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但在最后一刻选择留下;

谢尔盖·别洛夫的膝盖没有受伤,电影中与疼痛的斗争为他增添了许多英雄色彩;

阿尔让是不带隐形眼镜的,电影中他备受近视困扰,教练偷偷塞给他一副当时苏联闻所未闻的“隐形眼镜”;

省略更多…

(演职人员请按豆瓣对号入座,信息来源俄罗斯权威影视资讯网КиноПоиск)

二来是对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动机的质疑,尤其是教练加兰任,认为全片基本上是写他如何大义凛然,为了球队队员能重返赛场,甚至拿出给重病儿子治病的钱,但他对家庭,对亲人的感情和态度几乎未着笔墨。明明当初是为了让儿子出国治病才争取篮球队教练一职的,就算是为了集体而放弃,观众好像并没有看到教练内心的挣扎,一切似乎都太顺理成章。

喜欢的观众当然不是从真实事件的角度来反驳,认为《绝杀慕尼黑》活用好莱坞大片的结构和套路,冲突开场直奔主题,在伟大的爱国主义基调之上,还有友情、爱情、个人的奉献与牺牲。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电影的多机位拍摄和抠像处理都十分优秀,在众多俄罗斯电影中实属骄傲之作。6台机器拍摄篮球赛,这在俄罗斯电影工业中尚属首例,特别是最后一幕的美苏争冠,视觉效果堪比NBA总决赛,让人血脉喷张。票房是观众对电影最有力的评价,《绝杀慕尼黑》创下的记录足以证明,本国观众对自家电影的认可。回到我们总说的那句话,用心创作的电影一定会有好的反馈,无论是市场,还是各种奖项。

作者:栗子木

换个角度看电影,欢迎关注“栗子木的小剧场”!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