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部电影的视听语言「电影总结了视听享受情感共鸣和精神升华三层需求满足观众需求」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95更新:2023-02-26 22:19:29

电影中的交互理念在将电影角色与电影观众的视角融合,使电影观众对电影角色进行身份认同后,接下来更深层次的交互是要满足电影观众的心理需求。

在对电影观众心理需求的研究中,也由浅及深的总结了三层需求,分别为视听享受、情感共鸣和精神升华。

视听享受

梦幻心理成为明星、一夜暴富、飞天遁地、拯救世界,什么样的梦想都可以在电影中实现。

例如在影片《芝加哥》中你可以从籍籍无名一跃成为当红明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可满足观众一夜暴富的梦想,DC、漫威中无数类型的世界英雄都成为了可能。

在本片中林兮摄影梦想的实现也是同理。电影把观众带入了梦境,观众只能通过电影语言的符号抽象地认识和理解影片中的现实世界,并在其中迷失。

欲望心理观众不管抱着寻求快乐、放松身心还是发泄情绪的目的来观看电影,其根本都来源于观众的欲望。娱乐可称为人类本能的欲望,观众把电影作为娱乐的工具,释放本能的欲望,也是对当今日益文明意识形态下的社会对人类无意识的情感欲望限制的抗争。

观众在观看《夏洛特烦恼》《三傻大闹宝莱坞》《我不是药神》等这类喜剧电影都能达到基本的娱乐功能。从娱乐欲望再向上延伸,人的七情六欲同样也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拥有的强烈的情感欲望,在电影中,潜伏在观众内心深层的种种情感欲望都会随之被满足和宣泄。

娱乐欲望和情感欲望都能被专业的称为感官愉悦,欲望在电影中表现出情欲、暴欲、爱欲、杀欲等等,不管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哪种欲望产生、被满足,必须经历这些才能达到精神愉悦。

生理条件被满足才能形成审美,离开了感官愉悦,审美愉悦就成了没有源头的枯水、没有根基的朽木。简要的对人的原始欲望——窥视欲来进行分析。

人活在世一直处于看与被看之中,大家看到的事物都是相同的,如果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便会得到不一样的快感,所以人会下意识的去做一个窥视者,去窥视别人看不到的事物,窥视其他的被窥视者,但窥视者同样也会被其它窥视者窥视,成为被窥视者。

在电影中,最核心特征是被窥视者的不在场,在戏剧和其它目的的窥视活动中,被窥视者都是在场的,并具有暴露欲的属性,因为拍摄与观影的不同步,所以电影打破了窥视欲与暴露欲之间建立起来的短暂欲望被满足的完美幻觉。

电影的窥视行为也不会被暴露欲(演员)授权,正是因为没有授权,电影的窥视行为更称得上是“窥视”。在很多影片中都有窥视情节,如《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菊豆》。

在影片《菊豆》中偷窥者杨天青多次透过门缝、墙洞窥视菊豆,菊豆以拿去墙洞前的杂草来默许杨天青的窥视,当摄影机拍摄墙洞时,主观镜头的出现便是在诱导观众,使得窥视者和被窥视者都成为了观众投射自我欲望的对象,窥视行为也成了投射自我欲望的载体。

一部影片会呈现出多种欲望,本片中林兮就抱着让母亲留在自己身边的生存欲,以及父亲对林兮无奈的亲情欲望等,再如李沧东导演执导的《燃烧》。

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处在底层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欲,渴望的金钱欲,丧失的人性的良知欲,爆发的杀欲,有些观众只带着本能的窥探欲来观看影片。

欣赏少女美好的肉体和激情的床戏,如果就此延伸,引发观众对社会、人性的思考,那便达到了欣赏的第二层面——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是处于中间层次的观众心理需求,是在基础的感官愉悦的满足下,还需要一些理性元素的支撑,才能拥有的审美愉悦。

真爱心理人的生理欲望一旦被满足,便会要求爱与被爱,爱可以很单纯,就像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如本片中父辈与子辈相互的亲情的爱。

爱也可以很宏大,像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爱。稍有文化积累的电影观众都可从观影的感官愉悦上升到审美愉悦。

观众更愿意在电影中寻找真爱,至仁至爱、真爱无疆、怜悯苦难都是中国人的传统心理,都是受其中国传统文化——仁爱的影响,所以当观众看到银幕上生活苦难、命运多舛的人物时,多会对银幕中的苦难人物进行认同投射,引发观众怜惜的同时勾起观众的自怜心理。

爱美心理是真爱心理的一种浅层表达,因为审美理解的不同,所以不管在现实生活中有爱无爱,有美无美的观众都可以从电影中找到不同的爱与美。

如《东邪西毒》中的荒漠、客栈是孤独美,《丹麦女孩》中的艾纳是人性美,画面亦是意境美。

进步心理拥有理性支撑的电影观众观看电影不仅是为了满足消遣、放松等感官愉悦,更是为了从一部好电影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得到进步。

小的方面来说,电影中会出现你未曾接触、了解的内容,如《万物理论》中患有ALS的霍金所写的物理巨作《时间简史》;

如用梵高画作来展现梵高艺术人生的《至爱梵高》,因为不够了解,所以我们会在观影前或观影后查阅其相关资料,补充空缺的知识,再帮助我们更好的观看、理解此类影片,这便是知识获取的一个良性循环。

大的方面来说,影片中的知识和营养并非课本中教条化的规则,而是生命长河中的人生百态,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更教会我们生命的态度。

寻根心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电影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而风格的产生必然是要有根,只有寻其本根,才不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己,丢掉本心。

在寻根方面台湾电影就非常有代表性,台湾导演多接受中西结合的教育模式,在跟上国际视野的同时,还能将近乡情结融入其中。

李安导演通过探讨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女权观和家庭伦理创作了家庭三部曲《喜宴》《推手》和《饮食男女》;

又通过表现中国独有的武侠精神创作了《卧虎藏龙》。包括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杨德昌导演的《一一》等作品,都对新一代台湾人的寻根意识有启示意义。

如果电影观众能在影片中发觉根的情结,也就说明电影观众离最高的精神升华层面不远了。

精神升华

观众会从影片中收获到影片之外的审美感悟,让感悟化身为行动,帮助观众在生活、学习等活动中更有动力,在一次次观影收获的感悟中,使观众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对自然、社会、国家、人生等认识达到新的境界。

精神升华是电影观众心理需求的最高层次,理性思维是最重要的主动力,满足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也需要电影观众有较高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进入忘我的状态后,电影观众开始对影片的故事情节和导演意图进行解析,在观众能理解到导演的意图,又猜不到接下来故事情节的发展时,观众的兴趣会被快速地调动起来,并引发新的联想和感悟。

拥有较高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观众会对影片中的角色进行充分的认同,并对故事情节进行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原有事物进行新的认识,纠正错误的认识。

如想对反战和环保有所了解的电影观众可以看《阿凡达》;想对亲情有新的感悟可以看《奇迹男孩》;看过《阿甘正传》《楚门的世界》,可能会对人生有更深刻的体验。本片《叹息桥》中关于“抉择”“家庭”的主题是想让观众对人生有新的思考和启迪。

精神升华阶段,包括电影观众对影片的重读与回顾;在观影的过程中通过释放情绪来维持精神平衡,通过参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填补物质上的缺失、弥补精神上的遗憾;

还包括观众从影片中收获影片之外的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体验,通过对影片的感悟,获得人生的领悟、对社会规则的遵守、对家庭的责任、对国家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宇宙未知的探索,从而达到精神的升华。

这是电影观众心理需求中很重要的一个效应。这三层的观众心理需求是共存的,并不是绝对分裂的,根据观影群众的年龄阶段、文化层次、社会结构等因素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比例。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