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经常重复看一部作品的人是有病吗为什么「那些经常重复看一部作品的人是有病吗」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45更新:2023-02-28 03:43:18

世界上的人分两种,一种是看过的东西不太愿意再看,另一种会主动把看过的电影和剧反复温习,甚至重要台词都可以熟记于心。

正因如此,在得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官宣内地4K修复版重映后,仅看过一遍的朋友,对着身边大呼“有生之年,要去送钱”的影迷发出这样一句灵魂拷问:“都看过八百遍的电影了,为啥还要看?”

就在今天,继哈利波特第一部尘埃落定后,Deadline 发布,关于《星际穿越》《盗梦空间》和《复仇者联盟》系列的重映也开始进入讨论环节。

这两个人群之间的不理解似乎存在已久,所以类似的质疑也被前者在网络平台上也被屡屡抛出:

甚至有人会问,这种行为是不是“病”或者“性格问题”:

知乎上的相关提问

作为“热衷重看”影迷的一员,深知这种趣味既不是问题,也绝对与性别年龄无关,觉得非常有必要为我们这个“貌似有病”的人群正名一番。

说到剧集和电影,我身边绝大多朋友和我一样,都是喜欢重复,并且会主动重看的⼈。

在慵懒的星期六下午,时常会翻出看过不下五遍的《老友记》,在 Ross 神经质的紧张中,在 Chandler 精巧的冷幽默中,在 Rachel 娇气的坚强中,感受那些快乐或窘迫。

因为重看太多次《特工佳丽》而被 Monica 嘲讽的 Chandler

即便是知道接下来的台词是什么,谁又要和谁分手,也能完全自如地享受其中,在个别时刻甚至还能发现一些之前被忽略的有趣细节。

有位在朴赞郁和北野武熏陶下长大的韩国朋友,曾跟我讲,不论剧集质量有多么上乘,是电视剧则誓不重看,每每心血来潮,倒一定会把《华尔街之狼》重新拿出来赏阅。

我大概明白他为什么喜欢这部片

一位听闻漫威限定剧近来全部停工的女性漫威粉,每天全副武装出门上班前,都会把复联《终局之战》的那场令人心碎的葬礼翻看一遍,侧面印证“主题公园电影”也有它过人的魅力。

因为嫌弃《权力的游戏》和《星球大战》系列结局,也有朋友最近在家开启重温模式,重刷权游前四季,再看星战最初的三部曲,在创作者昔日的荣光里,找回自己那些被辜负的期待。

大家的讨论中催生了神奇的发现:原来在不断创新、制造惊喜的流⾏⽂化面前,即便我们再期待下一部作品,我们都还是上一部好片好剧的上瘾者,即便分别多年也迟迟不愿分离。

一份由雅虎公司(Yahoo)的研究员弗兰克·本特利(Frank Bentley)及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珍妮特·默里(Janet Murray)发表的论文显示,重复观看影视作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他们的调查中,有79% 的调查对象在过去的一周中重看过某种类型的影视内容,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有过这种行为的人达到了92% 。

而在调查对象重复观看的内容类型上,戏剧和喜剧在所有视频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一半,体育和现实类题材所占的比例则要小得多。

虽然样本数比较小,但还是可以给到我们参考

即便不是影迷剧粉,依然有相当比例的人重复听一些音乐、重读一本书。

某些忧郁的英国歌⼿,带着那些听起来像是感冒了的嗓音,把你从自家房间里拽进一个满街都是摇滚青年的60年代街巷,一项研究还表明,“⾳乐引发的怀念情绪可带来身体温暖程度的增加”。

英国作家兼记者凯特琳·莫兰(Caitlin Moran)说:“当人类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就是每隔三五年的时候,可以重读一下《BJ单身日记》。”而我相信,这句话在许多书上恐怕都可以被书迷直接套用。

谁会不喜欢 Colin Firth 扮演的达西先生?

《大西洋月刊》记者德里克·汤普森(Derek Thompson)对自己也发出了质疑:“我花费在电影电视、书籍歌曲上的时间,本可以拿去学⼀项真正的技能,⽐如演奏乐器或者说⼏种语⾔。

相反,我却不可思议地选择了模仿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在电影《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最后⼀段里的法庭独⽩。”

既然如此,那么最核心的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要花那么多时间,在那些已经知道结局的故事上?

我猜有人看到这里会说,人们重看一部电影的原因,是“因为它好看”。

但实际上,这么浅层简单的回答根本不足以解答本题,所以⼏个世纪以来,哲学家、⼈类学家、经济学家和⼼理学家都被这个问题深深吸引。

毕竟优秀的作品千千万,手上可供消遣的时间有限,“再次消费”其实是个有门槛的行为,除了作品独有的吸引力,还得从人类本身的心理诉求当中去找答案。

怀旧

重温过去是人类一种很独特的情结,它不意味着过去就快乐无比,或者光鲜亮丽,人想重温过去,只因为它们是过去,感觉熟悉而已。

如今很多的电影重映,都被视为是“打怀旧牌”或者“贩卖情怀”,成了一种饱受批评的商业模式,但是仅仅在四个世纪前,怀旧其实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怀旧,Nostalgia,是由古希腊词 nostos (返校节) 和 algos (痛苦) 组合⽽来,最初是⽤来描述在国外战⽃的瑞⼠雇佣兵团。

这个理论认为,由于⼠兵们想念⽩雪覆盖的⼭脉,怀念瑞⼠牧场上不断响起的⽜铃声,所以认知能⼒受到影响,变得低沉抑郁。

如今,怀旧已经从⼀种可疑的疾病转变成了大行其道的商业模式。有人介意“炒冷饭”,但也有很多人主动“怀旧”。

美国媒体与文化研究专家和心理学家克莱 · 劳特利奇(Clay Routledge)说,怀旧本身也分两种,一种是历史性的,比如说在听过年轻时代的流⾏歌曲和歌词后,更有可能感觉到“被爱” ,认定“⽣活是值得的”,可以增强积极情绪、自尊心、社会联系感以及对生活意义的认知。

我们喜欢重复流⾏⽂化的经历,因为它们帮助我们记住过去,而记住过去的⾏为感觉很好,可以帮助我们来提取对生活本来面目的喜爱。

而另一种怀旧则是自传性的,看儿时最喜欢的电影,那部电影有关的伤感回忆会如潮水般涌回来,重温时便满怀热情,这种“自传式的怀旧情绪”,会带来平静抚慰的效果,甚至还会自豪自己在10年前就爱上了这么一部优秀的作品。

心理学家丹雅·布朗斯坦女士(Danya Braunstein)说:“怀旧往往与唤起时间和地点感的人际关系或记忆有关。这通常能起到稳定的作用,让我们回忆起我们生活快乐、更简单或与他人联系更多的时光。”

在这个浩大时空里,我们需要一个时空穿梭的快速通道,从之前的生活里,抓住点什么东西,曾经陪你一起看的人也好,当年独有的心情也好,任何东西都好。

所以这种满足感加上怀旧的积极影响,对很多人的大脑来说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组合,因此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浪费时间”的顾虑。

治疗与镇定

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克里斯特尔·罗素(Cristel Russell)和⻄德尼·利维(Sidney Levy),曾经报道过一个研究案例,说化名为纳尔逊的一位男子,在不幸失去了妻儿之后,仔细计划了去意⼤利的佛罗伦萨和锡耶纳的旅⾏,逐个酒店餐馆停留,追溯四⼗年前与妻⼦和两个年幼的孩⼦⼀起度假的经历。

后来纳尔逊回忆说,这是“⼀种朝圣之旅,⼀次感伤之旅,让⾃⼰安⼼地⾯对⼈⽣中的这个时刻”,去反省生活中的失与得。

心理学家帕梅拉 · 拉特利奇(Pamela Rutledg)证实了这一点,她解释说,就像旧地重游一样,多次观看同一部娱乐片重申了世界是有秩序的,它“可以在原始层面上创造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can create a sense of safety and comfort on a primal level)。“

这种行为叫做经验控制(experiential control),它意味着多次观看同一件事情可以给你一种镇静的效果,帮助你达成情绪的调节(emotional regulation)。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结局,却依然看的津津有味,因为你不仅知道结局,你还知道这一切结束时你的感受。

无论是快乐、宽慰、悲伤还是愤怒,这种情感上的回报只有“旧爱”才能保证,它没有随着时间变老,也不会让我们失望,最后还不动声色给到所期待的情感回报(emotional payoff)。

新上的电影和剧集虽然可以带给我们惊险刺激,但搞不好会让我们失望,那才是对时间的浪费。

有时候在这种过程中还有额外福利,身边一位资深影迷曾聊到,比如像莱昂内、黑泽明、库布里克这种信息量极大的电影,一两遍是很难嚼够劲儿的,每一遍看都会有收获,注意到很多以前没重视的细节,自然深感愉悦。

存在的理性

第三个重要原因则更为高级和难以捉摸些,它涉及人类“存在的理性”。

心理学家罗素和利维对此给出的解释是:“通过对⼀个物体的再消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经验之间的动态联系,可以加深对存在主义的理解。”

记者德里克·汤普森(Derek Thompson)曾经这样描绘他的体验:

在芝加哥的⼀个金色秋⽇,我⾛在校园的南边,突然感到⼀种振奋⼈⼼的冲动,想听听杰夫 · 巴克利的歌。此前最著名的是他的《哈利路亚》封⾯,在他溺⽔身亡之前,只录制了⼀张⼤专辑,整个2004年夏天,直到我九⽉份的⼊学前准备,还有我上学的第⼀个⽉,我都在循环播放这张专辑。九年后重放他的⾳乐,就像打开⼀个时间胶囊,看着⾥⾯的宝⻉对新鲜的氧⽓做出反应。歌曲中不仅有我初恋的回忆,我的第⼀次新闻讲座,我第⼀次凌晨5点的辩论,我喜欢的杂志⼯作,以及我的朋友凌晨5点就要结婚的事实。

随后汤普森陷入反思,并为当年所有的焦虑找出了归因——⼀段失败的恋情。这并不是昔日的他可以认识到或者承认的。

“当消费者考虑他们⾃⼰的特殊体会,对他们所做选择的做出理解时,即使只有⼀次重新投⼊到某个⽬标中,也能让他们更好地体验。” 这在心理学的认知里,是⼀种重写的⽂化,下面是一段旧的记忆,上面覆盖着新的视⻆。

身边的影迷朋友也交流过类似的体验,对于《牯岭街》《童年往事》那类对他产生过影响的作品,日后往往会抱着好奇重访,很想知道过了多年之后,想法会不会有变化。

有趣的是,一些年轻时沉浸其中,对每个细节都有敏锐感觉的作品,大抵是因为成长中的心境变化,有了全新的体会,反而多了份跳出来的心态。这和汤普森记者的心路历程不无相似。

除了上述三点,还有一个比较趣味的原因解释,在心理学界被认同,那就是重看影视作品的“社交意义”。

意思是说,重看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种“准社交互动”,这是观众与名人或⻆色之间的一种单向关系。

心理学家布劳恩斯坦说:“(我们)希望经常与那个人物或媒体人物接触,这通常涉及观众自己对⻆色或人物的某种个人认同,观众也可以通过间接体验⻆色或人物的人生课程,来更好地了解自己。”

这个概念类似于英文中说的 character crush,大概意思说,你对某个来自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的角色产生了迷恋,想要与这个角色产生更多的互动和联结。

比如说大表哥

当然,也会有人质疑,重温旧作是人们在面对有挑战的生活时,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

媒体与文化研究专家西沃恩·里昂博士(Siobhan Lyons)说:“你利用流行文化逃避到另一个时代,更早些的时候,事情是不同的,也许不那么具有威胁性,或者比现在简单得多。”

但是对无法逃避时代的渺小个体而言,从熟悉的作品中重寻原有生活的秩序,正是“逃避”背后的一种积极。

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kegaard)早就对“重复看”这件事给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解释:

“虽说重复的事物已经发⽣了,就不可能再重复了,是旧的东西,但事实是,在重看的过程中,重复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东⻄。”

希望不论是找回失落的感觉,还是欣赏时间的流逝,我们永远都能在重复中,找到全新的意义。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