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译制厂事件「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65周年声音的艺术不只是怀念」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8更新:2023-02-28 16:09:17

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译制片曾为一代国人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

《苔丝》《罗马假日》《茜茜公主》《斯巴达克斯》《王子复仇记》《简爱》《巴黎圣母院》《功夫熊猫》《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些陪伴了几代电影爱好者的银幕记忆都源于上海电影的“老字号”品牌——上海电影译制厂。

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土壤和专业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上译人用语言的神韵和声音的魅力,留下了无数的经典和永恒,开辟并推动着译制事业不断创造新的高峰和辉煌。上译厂的辉煌历史是上海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电影的光荣。

活动现场

今年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建厂65周年。经过历史的积淀,上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样态,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与过去大多围绕着老艺术家和经典作品展开的怀旧“回忆杀”不同,今年的上译显得青春勃发、踌躇满志。

11月18日下午,“译声言心,守正创新——庆祝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65周年学术论坛”在上海市文联文艺会堂三楼剧场举行。电影前辈与青年学者共聚一堂,回顾上译厂的辉煌成果的同时,推出一系列守正创新的开拓成果,畅谈“上译品牌”未来发展,打开了声音艺术的更多可能性。

从辉煌到没落,又被重新点燃

1950年,在上海万航渡路一间仅有二十平方米的车间里,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开拓者陈叙一带领着十一位“上译人”译制完成了《团的儿子》。这部电影揭开上海译制外国影片的序幕,引起全国轰动,也开启了属于译制片的梦之队的时代。

老一辈上译人在配音。上海电影译制厂资料图片

上世纪80年代,上译厂率先吹响了电影“改革开放”的嘹亮号角。《虎口脱险》《追捕》《黑郁金香》《巴黎圣母院》《冷酷的心》等世界各国的千余部电影在中国银幕上与观众见面,几代中国人的文化回忆从此与它密不可分。

“上影厂的译制影片改变了中国人对世界的想象,改变了对于外国人的认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最早的‘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文化最早与世界的精神对话。”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谈到,“上译厂的译制影片创造了独特的海派外国人腔调,它是唯一的,既不是中国话,也不是外国话,它是上译话,它是迷人的。‘上译话’迷倒了无数中国人,化为几代国人的审美基因和文化的情怀,让人念念不忘。”

“我们曾经有过辉煌,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有其深远意义的。但是,我们也曾经经历过非常艰难的低谷,我自己甚至一度绝望。很多人都问我,还有没有上译厂?译制还有没有存在意义?”曾用声音塑造了无数经典的配音表演老艺术家乔臻在回顾译制事业一路的起伏跌宕时很是感慨。“我如此钟爱的艺术创造,竟然被问了这样的问题!我很伤心,很失落。”

乔臻

2019年,乔臻参加湖南卫视的配音综艺《声临其境》时,一段对配音艺术的深情告白曾令无数人泪目。他说起参加节目的经历,看到全国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热爱译制艺术,看到曾经的上译影响着无数年轻人还毅然投身配音事业,看到不同的领域里配音艺术依然有着鲜活的表现力,“这样一来,又让我增加了无穷的信心,我觉得译制艺术是有希望的,所以当场我说了一句话‘译制艺术是永恒的’。”

尽管今天,外语得到全面的普及,字幕的获取也轻而易举,译制片中所传递经由精雕细琢再创造的语言之美,依然无可取代。“译制片还有一个重要的天职,要把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语言艺术很好的传承下来,弘扬下去。”

有声剧 走出去,老字号在互联网时代重新起飞

回忆虽美,但每每怀念曾经的辉煌,也总让人为译制片的没落唏嘘。如今的上海译制片厂,其实已经大有不同。

“上译厂在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今天互联网时代创造了广阔的声音产业,我们又遇到了时代给予的阔步发展的重大机遇。老字号加上互联网重新起飞,最根本的还是要制作优质的声音内容。”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春萍说。

青年配音演员吴迪介绍说,“可能大部分认为上译厂是译制电影为主,其实我们厂很早以前就不只做译制片了,从去年开始,我们又加入了不同类型的工作,除了电影以外,有游戏、动漫、宣传片,也跟‘迪士尼 ’合作综艺节目,包括有声剧。”

近年来,上译抓住声音经济热潮,推出《红楼梦》等“经典名著有声剧”的制作,在喜马拉雅平台点击已经破亿。如今,上译已经把包括四大名著,以及《红与黑》《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等外国名著进一步全面演绎,即使疫情期间,译制片厂的演员们都没闲着。乔臻、曹雷等上译老艺术家带着厂里的年轻演员一齐重返声音的战场。

活动合影

上海电影译制厂青年演员吴迪对于参与录制有声剧系列感触颇深,过去传说中前辈们的创作方法和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多有耳闻,如今亲身体验到他们如何通过细微分寸变化传达人物内心,更是受益匪浅。“老艺术家带领新的配音演员们,走回原有的创作流程,也令我今年不断反思自己的创作流程,并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剖析作品,反思自己的创作能力。”

老厂长乔臻欣赏现任厂长刘枫的创新之举,“他热爱这个事业,不甘心咱们这个事业就此陨落下去,因此动了很多很多脑筋,他开拓了咱们这个厂创作的路子,包括跟多媒体的、跟网络、跟游戏的。这其中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我也愿意尽我所有的力,帮着一起来重新振兴我们上译厂的辉煌。”

“过去我们能让罗切斯特说中文,今天我们也让王宝强说英语。”除了翻译外国电影,上译厂也在承担电影对外译制工作,传播“中国故事”,缔造具有标志性美学特征的世界语言,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上译厂翻译夏恬介绍,自2015年开始做电影的对外译制起,“作为一个翻译,感受真是如履薄冰。它是一个魂的再塑,不仅仅是角色的魂、配音老师的魂,还要融入文化的魂。”正如当年译制片打开国人的文化窗口,如今的中国电影出海,在翻译上,也是通过每一个人物对话细节传递着文化。

青年学者建言激活声优IP产业活力

为上译厂庆生的当天,一批研究配音艺术的青年学者,也从配音美学、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角度发表学术演讲,为配音艺术建言献策。其中,进一步发掘配音演员的价值,成为多位学者谈及的共识。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青年教师李泽鹏结合日本的声优产业,谈到“偶像声优时代,以一个全方位的产业模式来培养这个职业定位,它不仅实现了配音本身的价值,还带动了相关产业,更有生机,更有活力。”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张大鹏谈到,电影的整体环境面临的是一个资本退潮,受众分化,竞争加剧的新环境、新样态,这为电影生产中下游的译制片带来严峻挑战。他建议未来译制片厂发挥自身强大的先天传统优势,“对配音演员的管理、激励和培育更要与时俱进。他们不再是影视作品生产流水过程中的一个普通作业工人,而是其中最重要的价值要素,他要成为运营和宣发的一部分和具有多元创造力的主体。让我们优秀的配音演员,通过影视剧、短视频、游戏、广播剧等等各种渠道多多地发声,去探索声音创作的更多可能。”

同时,青年学者也提议上译厂应更多主动参与IP原创生产,并在信息时代形成数字资产的积淀。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博士生温凯谈到,在循环演变的生成机制下,配音不仅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丧失动能,反而会因为媒介的发展,输出声音的美学,带来配音职业的进一步认同和另一次大的变革发展。

“美影厂有自己的IP,到现在也非常好。译制片这么多的艺术家,没有自己的IP,今天有声剧,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名著入手,确立我们的行业地位和行业标准,未来我们会开发新的IP,从游戏开始,过渡到有声剧,以后的影视,大电影或者网大、网剧,都会启动。2023年会推出原创的作品,可能十个到三十个。”厂长刘枫对译制片厂未来的发展满怀期待。

“80年代上译厂的辉煌第一个条件就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今天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声音产业,上译厂在今天又遇到了一个时代激励他阔步发展的重大机遇。”徐春萍说。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