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春阁生煎包在哪儿「沪上生煎馒头鼻祖突然复活当年的萝春阁去哪了」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53更新:2023-03-07 06:29:07

创立于1930年代的萝春阁是上海最早的生煎馒头品牌,被许多市民和业内人士誉为上海生煎馒头的鼻祖。萝春阁曾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以生煎馒头而名扬上海滩,很多老上海都对它情有独钟。

最近有老读者向我们反映,萝春阁这个消失多年的老品牌近日在南京路步行街旁的贵州路重新出现,这确实让一些老上海感到惊讶。那么,萝春阁的历史渊源是什么?萝春阁茶楼和生煎馒头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对于这家新开的萝春阁,上海市民哪能看呢?记者就此做了一番调查采访。

有市民质疑生煎味道勿正宗

在贵州路新店,记者发现不少阿姨爷叔也纷纷前来打卡品尝,在店内就餐的顾客当中,有不少老年顾客,还有来南京路步行街的外地游客。

对于店里的核心产品生煎,有的顾客表示喜欢,有的顾客认为生煎味道勿正宗。记者在店门口遇到正在等生煎馒头出锅的一位老先生。老先生是和老伴一道来的,他介绍自己就住在南京路附近,以前一直来浙江路的萝春阁老店买,今天慕名而来,但发现味道和以前不一样了,而且店家的招牌与以前老店的大不同,除了设计风格色彩,店招上的“萝”字还采用了繁体字写法。老先生问店员是否有以前的老师傅“传帮带”进行指导,店员对此笑笑而未回答。

老年市民在新店门口(本报拍摄)

店内挂了海派传奇商人、萝春阁茶楼创始人黄楚九的简介,还有“生煎八香”介绍。比较有意思的是,记者发现店里的生煎馒头是采用自动化烘焙方式,并不需要师傅进行人工转锅操作,而一位店员告诉记者,生煎馒头是工厂制作好之后再送到店里来进行热加工的。

店内挂了海派传奇商人、萝春阁茶楼创始人黄楚九的简介

上海市民梁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前几天在市百一店周边众多点心店中寻觅吃食时,与他记忆中的萝春阁邂逅:

兜兜转转,竟然撞到了重新开业的、久违的萝春阁,大约二十五年前,我在宁波路吃过萝春阁,当时的感觉都比某某春要好吃。走过路过不错过,食客多为有一定年龄的上海人,都来怀个旧。

店内店外的广告似乎多了些,毕竟酒香不怕巷子深。一碗鸡鸭血汤加四只生煎的D套餐,27元。讲真,生煎的味道竟然还及不上血汤,皮子是最大的软肋,烘烤的时间与火候也是个问题,内馅肉小汁少,根本吃不出那种想像中的上海味道。除了鲜肉馅,店家竟还搞了藤椒鸡的内馅,直吃得邻座的老太太剧烈咳嗽不止,真不知怎么想的。其实,先认认真真的把传统的鲜肉馅给做实做好,再进行下一步的创新显得更好。百年萝春阁的复兴回旧之路,任重而道远矣。吃好和吃饱,其实就是天上与人间的事情。

店里的生煎馒头是采用自动化烘焙方式

资深媒体人、评论人何振华在萝春阁新店试营业时刚巧经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经去过浙江中路的老店,是靠近宁波路口,门面朝西。我晓得原先那爿萝春阁早就拆了,我当时问了收银员是否是浙江路搬过来个老店,收银员回答不是,说是新开的。”

何振华给这家新店的生煎馒头打了60分(满分100分),给大壶春生煎打75分,他告诉记者:

在上海的点心当中,我最欢喜吃的是生煎和锅贴。传统做法的生煎与锅贴有一些区别,锅贴不发酵,生煎须发酵。我在新店坐的位子前,挂了一幅黄楚九的简介,还有一幅“生煎八香”,一是葱香、二是姜香、三是油香、四是芝麻香、五是麦香、六是酵香、七是肉香、八是酥底香,此“八香”排列我未分先后,我也不用默记。我吃生煎最看重的是它的饱满、汁鲜、酥脆。出锅后的生煎不会马上就瘪塌塌,吃到最后的酥底是酥脆而不会硬绷绷的粘牙。

萝春阁是黄楚九当年开的茶楼,其做生煎馒头的历史,当然比大壸(kun)春更早。“萝春”也好,“壸闱”也好,是一路的。我在为《档案春秋》写的一篇评论就指出过,是大壸春而非大壶春。“百年上海滩,一个萝春阁”话不错,既然要掮出黄楚九的牌子,那生煎馒头就要做做好。我吃的四只酥底,确实达标。牛肉汤不敢恭维,咖喱粉多了,牛肉老了,与我牙齿好勿好不搭界。

店内老年顾客不少

在上海就是要叫“生煎馒头”

据美食家江礼旸介绍,“上海人喜欢把馒头和包子统称为馒头,其他馒头外地许多地方都能寻觅其踪迹,唯生煎馒头只有上海有。但上海生煎馒头并不是上海人发明的。一百多年前,丹阳、武进等地闯荡上海滩的点心师傅看到小笼馒头蛮吃香,为了有别于小笼馒头,于是试着将小馒头煎一煎,味道倒蛮好,稍作一些改良,生煎馒头就此登上历史舞台。上海滩生煎馒头店交交关关,多数人就在附近弄堂口解决。但上海也有几家名店,一家为吴苑饼家,另一家就是黄楚九开的萝春阁茶楼。”

刚刚出锅的生煎馒头和咖喱牛肉汤

故事家严夏最近也去了萝春阁,他对店照写“萝春阁上海生煎包”提出了个人建议:“这店招怎么看怎么别扭。萝春阁是上海的生煎馒头的鼻祖。你既然要用萝春阁的名头,那就不要不伦不类的写上海生煎包。”

而店家对此问题则回应:对于名称问题,我们用“生煎包”这个名称,出发点是推动上海生煎馒头走出上海,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发扬上海美食影响力。

店内海报使用“生煎包”字样

沪语专家胡宝谈小时辰光也吃过萝春阁:

老早上海滩有名的生煎就是两爿店,萝春阁和大壶春。我小辰光都吃过,现在大壶春还在,并且在不少商场里开了新的分店,萝春阁却消失已久。这两爿店也是老底子上海生煎馒头两大流派的代表,大壶春是“清水生煎”,萝春阁是“混水生煎”。“清水派”的肉馅是不放肉皮冻的,没有鲜美浓郁的汤汁,但是吃起来不油腻,口感清爽,而且皮子用的是发面,吃起来有点像是吃馒头,倒是可以开玩笑的讲,因为生煎的全称就是“生煎馒头”,所以“清水派”反而会被阿拉认为是传统的上海生煎。

现在要吃生煎馒头可以通过外卖,外卖平台上的店家虽然是在上海,却并未入乡随俗,基本都是叫生煎包或小笼包。至于实体店嘛,几家老字号是可以用上海话交流的,我会讲“要一客生煎馒头”。碰到只听得懂普通话的点心店,我就会用折衷的办法讲“生煎”,但坚决不讲“生煎包”。方言的纯粹性不单单在发音,还在词汇和语法上。

老年顾客在新店窗口用现金支付

胡宝谈认为:“在上海,面粉经过发酵之后蒸熟了吃的都叫馒头,肉馅的叫肉馒头,菜馅的叫菜馒头,豆沙的叫豆沙馒头,没馅的叫淡馒头。所以生煎就叫生煎馒头,不叫生煎包。生煎馒头顾名思义,就是一口铁锅,放进一只一只小馒头来生煎。在北方,有馅的叫包子,没馅的叫馒头。而在南方吴语区,有馅无馅一律叫馒头。数百年一直如此,要问为什么?阿拉老祖宗就是这么讲的,一代一代这么传下来的,所以在上海就是要叫‘生煎馒头’。最近几年有些餐饮企业起名字也开始回归海派,例如‘上海爷叔’‘浦东爷叔’,还有一家做生煎馒头的叫‘敲三记’,出锅时老师傅都要拿锅铲敲三记,倒是蛮有意思的。”

当年四川北路也有一家萝春阁

记者在调查当中发现,在虹口区的四川北路也有一家萝春阁,不少老上海对此有清晰的回忆和文字记录。上海作家孔明珠在《咬得菜根香》一书当中,曾对小时候自己常去的那家萝春阁做了详细描述,这家萝春阁是在四川北路横浜桥桥堍上:

我娘家四川北路买东西很方便,虬江路65路车站附近有很多点心摊,早晨特别热闹;横浜桥东宝兴路那一带点心店高端一些,日夜营业,好吃的更多。印象最深的是四川北路横浜桥桥堍上的一家点心店,名字叫“萝春阁”。

小时候不知道这么一家破破的小店在老上海竟然是名店。横浜桥桥堍下那家萝春阁不知是哪年哪月开的,估计产业与旧上海商界大亨黄楚九早已无关,有意思的是,生煎馒头的制作质量却神奇般沿袭下来,一如既往得好吃。隔了半个世纪,当我在微信朋友圈一提“萝春阁”三个字,出乎意料的是有很多人知道它,异口同声唱“山歌”:生煎馒头牛肉汤,油豆腐线粉蟹壳黄,大汤团有两种,甜是芝麻咸是肉……

萝春阁好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记得还有油豆腐粉丝汤,大锅清水中翻滚着肥胖带尖尖的肉汤团和浑圆憨厚的猪油黑洋酥汤团。至于蟹壳黄,仿佛是早市卖剩下的,你有钱当然可以带走。

《咬得菜根香》(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孔明珠著)

上海作家董鸣亭是老虹口人,她从小就住在四川北路附近,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在“石库门四部曲”之一的《上海十八样》里,她也写到了四川北路的萝春阁:

我小时候家里靠近四川北路,去永安电影院看电影的路上,父亲经常带我去一家叫萝春阁的生煎馒头店。萝春阁门面不大,什么也不卖就卖生煎馒头,再带些咖喱牛肉汤。店面位于横浜桥边上,坐在店里靠窗的位置,就能看见横浜河缓缓地从窗前流过,偶尔有艘小船从河上划过。那时候的四川路很宁静,行人也少,只有等电影院散场时,马路上才会看到一群群的人,但又很快消失在各条小马路上了。事隔三十年了,四川北路还在,也算是上海的主要商业街了,最可惜的是萝春阁消失了,这个有着非常好听名字的生煎馒头店,有着非常好的地理位置的店没有了。只是那座桥还在,桥边成了一个小花园,花园丛中开了几家服装店,但很多老居民说起萝春阁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可以说凡是住在四川北路上的居民都吃过萝春阁的生煎馒头,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吃过。而我的生活习惯还是和小时候一样,喜欢吃生煎馒头。

《上海十八样》萝春阁生煎店插图( 施振华 绘画)

对于四川北路的这家萝春阁,有业内人士分析,从浙江中路老店迁来一说肯定不对,是两家公司或者是萝春阁分店的可能性比较大。

萝春阁生煎应该创立于1930年

目前,关于萝春阁的历史介绍比较杂乱,但大多数都没有严格的历史资料佐证,有不少文字介绍显示萝春阁茶楼是成立于1920年代,也有人据此推断萝春阁生煎馒头应该诞生于1920年代,而萝春阁新店的店招和海报上打出的是“Shanghai 1920”。那么,萝春阁茶楼究竟是什么时候有的呢?记者就此咨询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三级调研员、《方志上海微故事》丛书主编沈思睿。

萝春阁新店的店招和海报上打出的是“Shanghai 1920”

经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寻找和比对,沈思睿找到了萝春阁茶馆开业的准确信息。特别是1930年代出版的四张老报纸,其中1930年6月19日《时事新报》和1930年6月18日的《申报》都刊发了萝春阁茶馆开业信息(见图片),由此可以确认萝春阁茶馆是1930年6月18日开始对外营业的,而萝春阁最初开始提供生煎馒头等点心品种的时间,应该是在1930年6月18日之后至1931年1月黄楚九去世之前这段时期。

《申报》1930年6月18日刊登的萝春阁开业广告

《时事新报》1930年6月19日刊登的萝春阁开业广告

沈思睿认为:上海的生煎馒头应该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了,但萝春阁卖生煎应该是1930年开业之后才有的,生煎只不过是当时萝春阁茶楼提供的点心品种之一。一些上档次的上海茶楼、茶馆通常在底层会设点心摊,方便客人。例如最近查阅到的《申报》1912年5月26日这则广告信息“吾亦爱吾庐重新茶楼开业”启事,其中就提到“在上海宝善街中市开设有年,中外皆知,兹定造三进高楼六间,座位宽敞……焕然一新……至于楼下茶室饼摊、生煎馒头及零售开水,均合卫生,尤便邻居兹择。”

1912年5月26日的《申报》

沈思睿认为,萝春阁与生煎馒头的关联目前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关于萝春阁的历史,其实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唐妙泉,也就是当年大壸春的创始人,按照老报纸介绍,萝春阁开张请他去主持点心馒饼,唐妙泉还曾在上海馒饼同业公会任职,在业界蛮有影响力。

位于贵州路的萝春阁新店

对于贵州路出现的这家萝春阁新店,有网友认为:“虽然萝春阁生煎是上海生煎馒头的鼻祖,但今天再把它拿出来作为招牌来使用,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首先,营运人与萝春阁创始人没有血缘关系,不是创始人后代,也不是该店老职工;再次,如果商家的生煎品质过关,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起任何店名都没啥关系,照样会有人来光顾。顾客来餐厅是看菜品内容,招牌并不是首要的,用老招牌,没有内容,一样是白搭。”

在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中,四川北路就有萝春阁

有资料显示,浙江路的萝春阁曾用过“萝春阁馒头店”的名字,而1940年代四川北路曾有萝春阁。当年注册在浙江路和四川北路的两家萝春阁点心店,在多年之前已经相继注销和吊销营业执照,2005年,萝春阁在浙江路的老店歇业,原址开设德兴馆山西路店,自此“沪上第一”“百年老店”消失。记者查询发现,位于贵州路的这家新店为一家自然人投资的餐饮企业所经营,该企业成立于2018年,与浙江路和四川北路的萝春阁点心店并无直接股权关系。

那么,当年的两家萝春阁老店后来究竟去哪里了?有没有后续呢?对于萝春阁的故事,也欢迎各位市民与我们一道分享。

各位市民朋友,侬是否欢喜吃生煎馒头?

对于打出萝春阁招牌的这家新店

和这只号称要传承经典的生煎馒头,

侬个人哪能看呢?

欢迎在读者评论当中留言。

来源|新闻晨报·周到APP 记者严山山

图片|陈燕菁拍摄、历史资料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来源: 新闻晨报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