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电影奖项「驴得水凭什么拿到豆瓣2016年度电影榜单华语最高分」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66更新:2023-03-07 20:18:24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前几天,2016年豆瓣电影榜单出炉,令许多人大跌眼镜:去年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是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作品《驴得水》。

有些人认为评分虚高,有些人认为值得更高的分数,有些人还在质疑豆瓣评分的“公信力”。有些人说这部电影不像电影,倒像话剧;有些人说《驴得水》位居榜首说明2016年华语电影整体不行。

然而抛开一切情感偏袒,我想大家都能达成共识的是,《驴得水》确实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在2016年的华语电影中,也的确算得上出色。

之前叔曾多次向大家推荐这部电影,也专门解读过片中最打动叔的人物——张一曼,但还从没有细说过这部电影本身到底好在哪,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愿意给它打高分,正好这两天因为豆瓣年度榜单,《驴得水》又被热议,叔就来跟大家说道说道。

几乎有些过于紧凑的剧情,没有一句废话的台词,演员中气十足的表演,朴实无华的剪辑,加上极具象征意味的角色和桥段设置,都是《驴得水》被诟病太过“话剧感”的原因。

但也正因为舞台剧的背景,《驴得水》的故事早已经过了小剧场演出的千锤百炼,剧本之扎实,在近几年的国产电影中实属罕见。

故事的背景是1942年,几个有理想的教育工作者,为了改变当时中国农村贪愚弱私的现状,来到一个偏远落后的山村,建立了“三民小学”。

不过这个小学似乎有点“猫腻”,明明只有四位老师,教育局的名单上却写着五位:

原来山区缺水,为了解决生活用水问题,校长专门养了一头驴来挑水,教育部却不愿出养驴的钱,于是只好将这头驴虚报为“吕得水”老师,多吃一份公饷。

没想到教育局派出了特派员视察工作,特别要求五位老师必须全部到齐。

黑灯瞎火也找不到别人,只好让来修上课铃的蒙古铜匠冒充老师企图蒙混过关。

之后的事大家就都能猜到了:

为了圆一个谎言,他们不得不编造一个又一个更大的谎言;牵涉的人越来越多,事态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后闹得人仰马翻,不可收拾,原本齐心的四人也都面目全非。

电影开头的驴棚着火事件,不仅引出了了整个故事,也预示了几位主角的命运:

第一个冲过去的周铁男有勇无谋,用苕帚灭火,结果苕帚也着火了;

第二个冲过去的张一曼也很勇敢,直接跳进火坑寻找着火点,被身后的裴魁山铲了一身土;

孙校长看起来是最有把握的人,拎着被子跑来,嚷嚷着“大家听我指挥”,却越帮越忙酿成大祸。

只有校长闺女孙佳一心一意想救火,打回来的水却被挪作他用,气急败坏要举报大家吃空饷,却被校长厉声呵斥,头发烧焦了也于事无补。

人们对《驴得水》的剧情有很多政治解读,以艺术折射历史,以历史讽喻现实,而在叔看来,这部电影通过描绘三民小学几个主要角色的遭遇与心路历程,讲的其实是一个关于“底线”的故事。

“底线”是个很微妙的词,指最低限度或者临界值,冯骥才曾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这个约定俗成的概念:

“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

乍一看,《驴得水》的故事有着果戈理《钦差大臣》一般的讽刺戏谑,但由于主创是斯式体系“真实即美”和心理现实主义演剧方法的坚实拥趸,在角色塑造上却更注重体现每个人物的内心转变。

从一开始,三民小学的几个主要角色就各有各的性格特点,各有各不能逾越的底线,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迫,三民小学的每一个人都在一步一步降低自己的底线,放弃的或许是坚持,或许是良知。

虽然人设是矮胖黑,还贪财势利,但从言谈上不难看出,裴魁山也是有真才实学的,还有一点浪漫之心,他的坚持也许只是在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有一个相爱的人,过滋润的日子。

和张一曼告白的这一幕,是裴魁山性格的分水岭,告白不成之后,就完全把自己降格成了只受利益驱动的小人;

是他怂恿张一曼承认自己和铜匠“搞了破鞋”,也是他第一个出来辱骂张一曼;

对特派员点头哈腰,对同事颐指气使,再不见半点知识分子的风度与气节,只剩下一个小肚鸡肠的空壳。

最冲最沉不住气的周铁男,不畏权威,敢怒敢言,不惧与上级大打出手,但面对喜欢的人却有些羞涩,他的坚持或许也只是与心爱的人做想做的事,保护自己身边关心的人不受欺侮。

可当铜匠要求剪掉张一曼的头发时,铁男上一秒口里说着“剪啊,谁敢剪我弄死谁”,下一秒镜头就切换到,他怒气冲冲地踢着一棵树,他并不敢真的反抗;

一声枪响之后的铁男干脆完全放弃了曾经的自我,臣服于权力,臣服于枪子,他看着张一曼差点被强奸却袖手旁观,阻止孙佳寄举报信并且嘲笑她“幼稚”,因为在死亡面前,尊严和理想实在太过渺小了。

张一曼是叔特别喜爱的一个角色,爱花爱美爱自由,更爱及时行乐,这也正说明,她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思想西化,性观念开放,也正因如此招致了许多是非和风言风语,看似浪荡不羁,她却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她的坚持,只不过是随性而活。

和裴魁山的一夜春宵不过是满足生理需要,一旦发现对方动情,立刻抽身,伤害裴魁山并不是她的本意;

面对铜匠媳妇上门盘问,她不是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也不怕承认,她之所以不承认,是不想出卖铜匠,然而还是在校长的请求下,她放弃了自己的坚持,向铜匠媳妇承认是自己搞了破鞋;

面对铜匠对自己的情意,她也感动,但并不想破坏铜匠的家庭,假意骂他原本只是为了让他对自己断了念想,却给自己招来了大祸,原来春光易得,情债难偿;

裴魁山骂她,她并不反驳;铜匠要求打她,她自赏巴掌;忍辱负重被剪掉头发,整个人变得疯疯癫癫,听到求救声也不敢动弹,只是从婚礼上捡到那把枪开始,她就一步一步放弃了对生的希望。

当校长等人一切烟消云散全身而退,只有她一人不停地在房间里缝校服,当这最后一项任务完成之后,她就选择与这个荒谬的世界诀别——她干脆放弃了活着。

单纯的孙佳是最不愿意说谎的,她并不赞成校长一伙人的所作所为,也只有她没有把驴当作牲口,而是当作朋友。在《驴得水》被删减的片段中,也曾提到,孙佳一心想留在中国,也是为了帮助父亲,靠教育强国。

驴棚被烧她哭闹着扬言要举报他们吃空饷,却被父亲压了下来;

试图寄出揭发信,却被曾经口口声声说要保护自己的铁男拦了下来;

为了保住父亲的命,不得不假扮铜匠的未婚妻,最后一次试图向美国人说出真相,还是被校长拦住了,还被父亲硬怼给美国人,让自己离开中国;

直至被迫与铜匠举行婚礼,她已经完全身不由己。

空有一腔热忱,却缺乏对社会现状的清醒认知,只想抽离于现实存在。最后她看透了这一切的荒谬,却依旧不能理解,只好离开了这个不可理喻的是非地,选择去延安投奔自己的大哥,即便那个象征之地,也许也并不是一切的答案。

以上这些人,都各自放弃了自己的坚持。然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却是表面上胸怀远大理想、不愿轻言放弃的孙校长,只有他,从未放弃自己的坚持,却放弃了人皆应有的良知。

其实三民小学除了校长之外,都是主张向特派员说出真相的,但由于拗不过校长,只好着配合一起演戏。

见的世面多了,校长是最知道社会阴暗官场虚伪的,难得还保有一腔振兴农村教育的热血,遵循着一套“办大事不拘小节”的信条,总以为自己能掌控局面,谎话张口就来,立场随时能改,所有不想听到的答案统统忽略,因为距离理想实现,永远只差那么“一点点”。

他对教育的信仰坚定不移,其他人或多或少都将三民小学当作世外桃源,避风的港湾,是一种乱世的寄托,停泊时很好,却也并不是必不可少。只有他,从头到尾放不下心心念念的学校,拿到美国慈善家的捐款之后首先做的是买教具、修操场,和拿到钱之后就买貂的裴魁山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浸淫虚伪的成人世界太久之后,他对于教育明显更侧重于硬件改善和假大空的面子工程,坚持“人人都应接受教育”,却缺乏相应的教学理念。

也正是他,因为无私的愿望,办了自私的事。

是他拦住了佳佳说真话;

拦住了裴魁山说真话;

拦住了铁男说真话;

是他让大家坠入了谎言的漩涡,也是他在险境面前,一次一次推出了一曼。

铜匠不愿意照相,他默许了一曼“睡服”铜匠;

铜匠媳妇上门刁难,他让一曼“顾全大局”;

铜匠和特派员联合挑事,他让一曼“别急”;

也是他,亲手剪掉了一曼心爱的长发。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住学校,在他心目中,为了那个崇高的理想,他人的尊严、原则都可以踩在脚下。虽然出事也愿意一人背锅,也因信念坚定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殊不知这样道貌岸然的“好人”最危险:一人的错误,所有人都要为他背书。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教出了像铜匠这样全无底线的学生。

片中的铜匠没有名字,指代着千千万万没有文化但内心质朴的普通人,一切凭本能,近似于一头“牲口”。

虽然愚昧粗俗,迷信拍照晦气,

本性却并不坏,和一曼临别时,也会为她唱起家乡的情歌;看到妻子为难喜欢的姑娘,也会挺身而出,

因缘际会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一度是为了能“站”起来,不再被人看不起,不再被人利用,不再被人利用完了之后指着鼻子骂。

但他所受的教育,却不足以让他从“牲口”完全进化成人,虽然获得了“文化人”的身份,铜匠的内心却依然是那个只顾满足自己,不管他人死活的“牲口”。

回来救急,是因为听说自己“很重要”,关心的重点是“十万块我一分都没有见到”;

不辨是非,不明事理,不依不饶,在张一曼身上受到的羞辱,需要加倍奉还;

也变得利欲熏心,为了钱,连装死也不怕晦气了;听到与美国慈善家一同前往美国的邀请时,还能死而复生。

虽然“有教无类”,但“教书”并不等于“育人”,因为知识本身,还不足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好。

在三民小学这个教育乌托邦中发生的事,也是《驴得水》两位编剧兼导演的亲身经历。早年他们也曾经建了一个戏剧乌托邦,遇到了《驴得水》一样的情况:把一个喜剧搞成了一出悲剧,因为没守住底线,最后大家翻脸。

也许正因如此,这个看起来有些荒诞的故事有了现实基础,无论你喜不喜欢这部电影,多少都会有些触动。艺术与现实的两相映照,让坐在电影院的观众仿佛全程啪啪打脸,却禁不住连连叫好,因为电影里的那个小山村,几乎就是我们正身处其中的世界。

像片中的主角们一样,我们也都曾遇到过挑战底线的问题,在个人层面,是考试作弊,生意使诈,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而与不爱的人结婚;上升到社会层面,即是徇私舞弊,贪污枉法,蒙蔽公众,遮掩甚至篡改历史。

大多数时候,也有一些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这样说服他人,也这样安慰自己,即便吃到了苦果,也仍云淡风轻,一切照旧,我们对自己说,就像孙校长在为孙佳送行之前说的那样: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可是错的终究是错的,错误的行为也终究会被时间证伪,“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而这也是叔认为电影《驴得水》最打动人的地方,它在精雕细琢的嬉笑怒骂之间,向人们传递了一个有些刺耳,却非常重要的讯息:

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