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为什么一直开演唱会「五月天的演唱会电影为什么连续亏损还在拍」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43更新:2023-03-16 21:14:47

文|音乐先声,作者|二三三

5月24日,五月天的第三部演唱会电影《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上映,前三天排片分别为13.7%、12.3%和10.9%,分账票房分别为14.2%、8.3%和7.5%,均呈递下降趋势。

不过值得一说的是,这部电影在上映首日票房便突破了1000万,截至目前票房已经超过3338万。除此之外,在社交声量上,微博话题#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截至目前已经拥有超21亿的阅读,豆瓣评分也高达8.9分。

这已经是五月天的第三部演唱会电影。五月天的第一部演唱会电影《追梦3DNA》于2011年上映,豆瓣评分7.2。根据媒体报道,该片的成本近5000万,台湾首映预售达到约300万人民币,内地最终票房回收2326万。第二部音乐纪录片《诺亚方舟》于2013年上映,豆瓣评分8.3,票房收入2084万,投入在3000万左右。

也许网友会纳闷,为什么每一部都是亏损的还要继续做下去?原因就在于,除了可以从院线通过票房回收成本,加上广告赞助和音视频的版权分销,收回成本应该不是问题。但可想而知,背后的风险系数并不小。作为一门商业和艺术的跨界产品,演唱会电影到底价值几何?我们细细来看。

一门历史悠久的舶来品艺术

其实,音乐纪录片的模式在海外已有70多年的历史。

根据维基百科显示,第一部音乐会纪录片出现在1948年,名为《Concert Magic》。该纪录片由由Charlie Chaplin工作室拍摄,记录了小提琴家Yehudi Menuhin与多位艺术家共同演奏贝多芬、巴赫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

1958年,美国一位导演拍摄了一部名为《Jazz on a summer's day》的爵士音乐会纪录片,该记录片在1959年8月于威尼斯电影节首映,也是第一部爵士音乐会纪录片。1964年12月,美国国际影业公司发行了纪录片《TAMI show》,该演出于1964年10月底在Santa Monica的市政礼堂举行。这场演出中包括了The Beach Boys、James Brown、Marvin Gaye和滚石乐队。

而提到最具开创性的音乐纪录片,则要提到著名的摇滚乐队Pink Floyd。1971年10月,Pink Floyd在没有观众的剧场里拍摄了四天的演唱会纪录片,该纪录片最早在1972年发行,后又增添了采访内容于1974年发行。之后,这部名为《Live at Pompeii》的纪录片又多次被重新发行。

据《Rolling Stone》杂志在2012年的民意调查显示,有史以来(截止2012年)最好的音乐会电影top10包括The Band的《The Last Waltz》、Led Zeppelin的《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 》、Talking Heads的《Stop Making Sense》、记录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Woodstock》、U2的《Rattle and Hum》、the Rolling Stones的《 Gimme Shelter》、Pink Floyd的《Live at Pompeii》、the Rolling Stones的《Shine a Light》、Prince的《Sign O’ the Times》和Green Day的《Bullet in a Bible》。

在内地,演唱会电影进入院线始于2009年,为了纪念迈克尔·杰克逊的纪录片《就是这样》上映,在当年内地获得了4830万元的票房。而后,在2011年,五月天的《追梦3DNA》成为了中国第一部3D演唱会电影,成为了中国演唱会电影的一个新开始。

与以往传统的音乐纪录片相比不同的是,五月天的音乐纪录片是有故事剧情的,这也因此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吐槽。在豆瓣短评中,有粉丝虽然打了五分,但也表示了对于剧情加入的不满,如“剧本是用脚写的”“为什么要加入几段像MV一样的东西”。

此外,还有不同的是,国内的演唱会电影从诞生之初就与商业结合紧密。从豆瓣评分中,就能看出绝大多数参与打分的都是五月天的歌迷,这也让作品本身更像是一个粉丝经济的产物。而在粉丝经济蒸蒸日上的行业背景下,演唱会电影真的是一门人人都能分一杯羹的好生意吗?

顶级大牌的专属游戏?

在欧美娱乐圈,演唱会电影能赚钱已成为共识。虽然演唱会电影的票房普遍不会过亿,但是由于成本相较于普通电影低很多,所以投资回报率极高。

如2011年,贾斯汀·比伯的演唱会电影《永不言败》的北美票房为7302万美元,可这部电影的成本却仅为1300万美元,净利润高达2000万美元。英国偶像组合单向乐队的《单向乐队:这就是我们》上映第一周,就以17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问鼎北美票房冠军。

在中国,五月天演唱会纪录片取得了还不错的商业成绩后,也有其他歌手开始纷纷效仿,但票房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比如2017年邓紫棋的《一路逆风》,票房为327万,豆瓣评分仅4.9分,有不少粉丝也只给出了2-3星;王力宏的《火力全开》豆瓣评分虽然有7.9,但票房仅为240万。

如果说前两者的扑街是因为作品本身不及格,而摇滚歌手崔健的音乐纪录片(其实也属于演唱会电影)《超越那一天》的惨败,则是音乐受众与电影受众的错位。该纪录片于2011年完成,2013年上映,有资料显示其国内总票房24万,上映前三天的排片占比在0.1%左右。

根据媒体报道,该片曾经找过小马奔腾谈过发行合作,但是却被拒绝,理由很简单:崔健的粉丝大多人到中年,不是现在电影的主要消费群体。

在百度百科中,“演唱会电影”这一词条被定义为不折不扣的“粉丝电影”。这的确没错,演唱会电影主要服务于粉丝,所以票房收入也就极大依赖于歌手本身的人气、影响力和粉丝购买力。如果艺人本身的号召力不够,票房惨淡也是意料之中。

不少资深电影发行人坦言:“演唱会电影市场很有限,很难吸引粉丝之外的受众买单,短时间内很难摆脱在粉丝圈圈钱的现状。”更多时候,此类的演唱会电影被认为是演唱会的一种外延产品。

就以往的案例报道来看,虽然五月天的歌迷会自主发起包场活动,然而,粉丝的热度却难以持久。当票房在电影上映几天后会开始下滑,影院就会逐步减少排片量,这在开头的数据中也得到印证。因此多数电影发行人因为演唱会电影“是一锤子买卖”、“时效性极强的快消品”,对演唱会电影在国内的未来并不看好。

成本角度来说,演唱会电影的制作成本也并没有想象中的低廉。根据媒体对相信音乐负责人的采访,拍摄电影无形中增添了演唱会成本,而邀请其他明星演员出现角色,有的也支付了相应的报酬。如果单纯靠票房,回收成本是很难的。

从演唱会电影的投入产出来看,无论是做院线发行还是品牌赞助、版权分销,这都十分考验粉丝的粘合度和粉丝技术。这在无形中早期也制约了演唱会电影的发展。

除了院线,演唱会电影还有哪些可能?

​虽然院线成本颇高,但是在线视频平台却是发布演唱会电影的理想地。

据尼尔森公布的数据显示,Beyoncé的演唱会电影《Homecoming》在Netflix的首映当日就吸引了110万的美国观众,在接下来的三四天里,平均每分钟的观看达到了80万人次左右。而此数据仅仅涵盖了美国接入互联网的电视端,而非总体数据。加上更符合年轻人使用习惯的PC端和移动端,总体流量要远远大于尼尔森的统计。

另外,演唱会电影对艺人来说也是一种宣传手段。而五月天的经纪人谢芝芬在采访中表达:“《DNA》巡演开了44场,观众人次有100多万,《诺亚方舟》开了71场,统计的观众数据是248万。正是因为有之前那部电影做推广,吸引了更多之前没看过他们演唱会的人,所以五月天的《诺亚方舟》巡演才能做到71场。这就是演唱会电影的价值。”

另外,抛开“赚钱”二字不谈,演唱会电影也满足了粉丝回顾现场的需求。有观众就评论道,“带给你演唱会第一排的体验!”在SFC上海影城的粉丝包场活动中,粉丝们人手一根带场控的荧光棒,氛围与演唱会现场无异。而对于之前未能去到演唱会现场的歌迷,演唱会电影也是一种不错的补偿。

不管是谢芝芬还是五月天的歌迷,对于此种形式的电影也都心知肚明“就是给粉丝看的。”但是,也有电影圈相关人士认为“一部音乐纪录片能够吸引除了粉丝之外的人来看,才算是成功的。”

尽管演唱会、电影、演唱会电影都不能算是一种“新兴产物”,在粉丝文化勃兴的趋势下,其商业逻辑也能够成立。但当钱的问题不那么重要,粉丝买单更应该成为演唱会电影品质提升的底气和动力,商业和艺术上的平衡或许是接下来努力的方向。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请联系微信:vision_2753。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