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又丧又致郁90分的超脱为什么被很多人追捧」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21更新:2023-03-20 03:50:19

致郁类电影有很多,《秋日奏鸣曲》《海边的曼彻斯特》等。

心灵鸡汤类电影也有很多,《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等。

《超脱》属于这两种类型,却又是反类型的,很致郁但也给出了解决办法,反心灵鸡汤,但又在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就是《超脱》的格调,看起来有些神经质。

意识流叙事,多数特写与近景镜头,给人一种直面人生的压迫感,摇晃的手持摄影,突显迷茫。

还有那些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出现的让人眩晕的推拉与晃动镜头,所造成的观感叫人很不舒服。

但这并不是无聊的炫技,而是导演的刻意为之,让观众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堪,理解何为存在主义。

为了增强真实感,导演还用了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在影片中间穿插了不少访谈的片段,弱化艺术性。

那些让人目眩头晕的阴暗面,那些隐藏在角落中不被人重视的不理解。

那些总是被人忽略的不开心,那些压抑在心底难以启齿的痛苦,都需要被治愈、被引导、被倾听。

而不是被晕眩迷住,认为世界不会再好了,自甘堕落,自暴自弃,看到生活的真相后继续生活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生活。

正如亨利在街边解救的那个雏妓一样,她从不认为生活是好的,她的周遭都是性与暴力,所以她对生活的态度是绝望。

但亨利的出现让她不必再昼伏夜出,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享受被阳光沐浴的快乐,正确的引导让她的生活天翻地覆,走向正途。

类似的视听语言还有多处。

如片中学校办家长会,却没有一位家长来,空荡荡的教室和走廊,只有四目相对和迷惑不解的老师们。

这时画面由彩色变成了黑白,几分钟后画面重回彩色,镜头在走廊间快速推进,定格校长面前,镜头中是她迷茫和不甘心的脸。

这种色彩的变化是教育缺失了一部分的表现,教育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与家长一起打造的成人礼。

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老师在学校教授孩子知识与人生经验,回到家中,若是家长以为万事大吉,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若是少了爱,尤其是父母的爱缺席,那他的世界就少了光亮,黑白便会占据他的心底,用一生也不一定会治愈童年的创伤。

就像那个胖胖的女生,她拍得照片没有一张是彩色的,照片中所有人的眼睛或被遮住,或被撕掉,亨利尝试开导她,但力不能及。

她的父亲对她的爱充满了责备与失望,这让她选择到另一个世界寻找缤纷多彩的人生,用眼睛看到不再是黑白的世界。

快速定格镜头则表示压力和无助席卷而来,校长曾尝试带着孩子们脱离苦海,让孩子们走向正道。

可独木难支,一笔写不出一个“好”字,学校不能让周边产业升值,使她的坚持终究成了一句“你被解雇了”,甚至她的告别都只有一句“对不起”。

这种崩溃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片尾,亨利坐在废墟前念诗,以为自己能改变什么,其实什么都改变不了,学校还是被遗弃。

一个人的努力会失败,但他不再漠不关心的觉醒叫醒了几个人,也许失败会慢慢被淡化,中间再有一些人加入,失败转化为成功也不是没有可能。

毕竟谁都不能超凡脱俗,跳出这值或不值得的人间。

我们都是无法脱离低级趣味的俗人,所以别与生活脱节,生活多美好,你不是没有人爱,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你只是选择了自我放纵和自我封闭。

《超脱》一直在传达这样的存在主义式的主题。

每个处在边缘的问题少年都有其意义,不该被轻易放弃,他们本身的存在或许没有意义,但是可以通过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让人生变得又意义。

如片中有威胁老师的女学生,有只想混社会的男学生,也有不懂的洁身自好的有色人种,对老师出言不逊的黑人男孩。

但是每一位老师都没有任由他们放纵,而是通过自己的方法去引导,去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生活的美好,直到不得已时才会破口大骂。

可是这种单向的教育永远不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亨利是老师,还有能跟学生进行某种情感交流的天赋,但他长大后的他却是封闭的,自我的。

为了不与他人产生联系,他的工作都是临时性的代课,在每个学校待很短的时间,然后就离开。

但与雏鸡的相处,以及爷爷的离世,让他慢慢打开心扉,变得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发现自己不再孤独。

亨利是老师,还具有特殊天赋,连他都因童年时父母都缺席,需要外人的帮助来治愈童年,更何况那些没有这种天赋的普通孩子。

他们的心理状况,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光靠老师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亨利才会说:“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让所有人都失望了。”

什么是教育?不是教会孩子在体制下如何安于被控制,而是发掘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但许多父母对于教育问题,从不从自身出发,总从他处找原因,让其他当背锅侠,自己忙着推卸责任。

这么做只能掩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失败,因为从来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教育是老师、父母、孩子三方协作和因材施教的结果,如果一味的置之不理,激化矛盾,结果必然是失败。

《超脱》是电影,电影是未来时,看过后成了过去时,学会后就是现在时。

而实际生活只有现在时,趁矛盾还未激化让未解决的问题成为过去时,别等到未来时里后悔。

《超脱》「又丧又致郁90分的超脱为什么被很多人追捧」

为什么很多人推荐凯耶执导并于2011年上映的《超脱》?

这是一部基调很丧的电影,它所带来的割裂感和漂浮感,是一种超脱。但它并没有一味追求丧,它在揭露人性真相的同时,又安排了一些暖心温柔的设置,从而完成一场艰难的救赎。

1)影片讲述主,人公亨利.巴赫特是一个有着与学生进行某种情感交流天赋的老师,但是他却选择了埋藏这种天赋。为了避免和学生或者是自己的同事产生什么"情感交流",他选择了做一个代课老师,在每个学校都只呆很短的时间,然后就离开。不久之后,来了一份新的工作,把他委派到了一间落魄、没有管理者的公立学校任教。这里的学生目中无人,教学工作极难开展。亨利的才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他很快就成为了这所学校的模范教师,轮搜棚并且成为了处在反叛期的青少年的偶像。在和自己的同事、学生以及他从街上救回来的少年之间产生情感连接之后,他腊则发现自己在这个漏拆世界,上并不孤独。而且亨利还在这个看上去冷酷无情的世界中看到了美丽的生活和人性。

2)"我从未如此深刻的感受到,与灵魂相距甚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超脱》便是这样,好的电影如同其它伟大的艺术一样,总是可以洗涤心灵,有时候你只需要让情绪安静着跟着光影流动,看着那一段段画面或者声音牵动着你起起伏伏,然后在结束的时候把升腾到思绪深处的点滴收拢,再慢慢沉淀下来,饱满你的人格。

3)在试图成为父母之前,人们应该先确定自己达到了那个标准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只不过有些人在思考,极力想找到一个出口以抵抗绝望,可以是写作,画画甚至是自杀。而有些人随波逐流,无所谓活着,抑是死亡。各人有各人的选择,我只能说,生而为人,我尽量不感到遗憾吧。救赎是超脱,死亡也是,离开也是,放弃也是。如果第一种可能还存在,希望我们都能看尽世间丑陋,依然心怀仁慈。

《超脱》「又丧又致郁90分的超脱为什么被很多人追捧」

电影推荐—《超脱》致郁系电影的魅力

做了一个梦。

醒来的时候能听见淅淅沥沥的雨滴拍打在窗外的声音,火车的轰鸣声则在深夜城市的上空飘荡,消散。

猫咪听见动静在呜咽低吟,梁兄我来到阳台安慰着它。对面亮着灯的,还有一户人家。

没有来头地想起一部电影,想见一个人。

我清晰地明白,曲会终,天会亮。在下一个醒来的时刻,我会将这一刻的感受忘记的干干净净。

高开低走,是我注定的人生。

——致《超脱》
如果您是一名轻度电影爱好者。

我建议您抽出一点时间。关上手机,泡上一杯热茶,找到一个舒服的沙发去打开《超脱》。

在我看来,《超脱》更适合一个人放空自己去观看。

更多时候,这部电影小众的题材与平行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和更多抽象的镜头表达注定难以被大多数观众所接受。

而导演则通过《超脱》开篇的镜头告诉大家:“能否请无关人员远离这里,谢谢。”

这部致郁系的电影,用一场乍看莫名其妙的开头,奠定了这部电影自始至终的基调。

孤独。
好了,我们现在把门关上。
“我从未这般深切地感觉到,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依赖于这个世界。”

——阿尔伯特·加缪(法国哲学家及作家)
亨利是一名职业的代课老师,他在不同的围墙中驻足,离去。

用他的话讲:像一张钞票。被一股看不见的洪流卷动流通。

而这张钞票,漂落在众多围墙中的“垃圾收容所”内。

于是它带着我们见到了曾经意气风发如今却被质疑教育观念落后的女校长。

在课堂上声嘶力竭维护课堂秩序的中年教师。

企图维系学校与家长脆弱关系的女医生

和需要每天吃药来维持心态的老查理。

他们在导演表达心理活动的黑板报中被砍掉头颅,被窒息,被孩子们像狗一样牵着任意打骂。

这些人,似乎都是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但他们却又在知难而退的人群中坚守着岗位。

他们和电影中另一条雏妓故事线一样,表达着电影其中的一个主题:救赎。

却又通过他们在电影里渲染着孤独与无力感。

家庭的矛盾,外界的压力,自我的挣扎。

还有无有人到访的家长会。

影片随着这条故事线一步步在深究一切的根源。

到底,那些肆意妄为的学生做错了什么,还是他们的家长忘记了什么。

而这条故事线自始至终都没有色彩,且越来越暗。
在另一条故事线中。
雏妓,在《超脱》中则被赋予了另一种含义:和亨利彼此的救赎。

公交车上满面泪水的亨利和正在“交易中”的雏妓。

在两人相遇的那一刻,导演就给其相当大的反差。

每每看到这一幕,在我脑海里呈现的鲁迅的那段: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是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不论在哪个国家,人的本质总是那般相似。

雏妓追问亨利为何不在她被扇了一巴掌后出手相助,蹩脚的搭讪方式和目的性极强的交易欲望;似乎每一个片段都在暗示着雏妓的无药可救。

“滚吧,死基佬!”失败后的雏妓气急败坏。

“祝您生活愉快。”亨利说。

亨利总是竭力避免与所有人的情感交流,永远保持理性,时刻准备抽身。

在又一次从养老院看望外公回来的路上,亨利与雏妓再一次地相遇。

在与整部电影风格,格格不入的鲜亮红墙下。亨利似乎发生了一些改变。

亨利,为她提供了食宿。甚至为被强暴的雏妓在浴室内敷上了药。带着她去医院检查艾滋。

镜头下即将关上灯的那一刻,雏妓的神情平静又带着些迷茫。

亨利对待这些孩子或者还有学生,有着洞悉心灵的敏锐直觉。他知道这个年纪最需要的是什么,而这种天赋的由来被导肆斗演埋藏在电影中一个个闪回的镜头中......

电影在此时逐渐有了欢快的配乐。

亨利木讷的脸上也终于有了笑容。

一切仿佛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随即,节奏又直转而下。

与亨利渐生情愫的女教师,在偶然中撞见了正向亨利稚嫩地袒露内心的女学生后,产生了误会并大声地指责了亨利。

而这,恰恰戳中了亨利多年以来深埋内心的痛点。自始保持理性的亨利表现出的愤怒让之前埋下的看似突兀的伏笔得到了宣泄。

他人的橡雹袭误解,童年的阴影,外公的逝去。

《超脱》到了这里,节奏忽然变得顺畅起来。

雏妓在亨利内心的恐慌下被送往收容所。

镜头下的雏妓孤独且绝望。

而羞耻于口的告白被撞见后的女学生,在经历了同学的嘲弄,父亲的偏见,男主的婉拒后。

在毕业典礼上,吃下那枚黑色的蛋糕自杀了。

而身边散落的,是她的那些不被常人所接受的摄影艺术。那些照片,在她的绝望下被涂上了厚重的染料。

其中一张,是紧握住铁丝网,眼神迷惘的中年教师。

女学生在众多随波逐流的学生中有着自己的坚持与理解。她和亨利一样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与天赋。

在某个方面,女学生和男主的经历惊人的相似。

在人群的主流中漂流,守护着内心的净土。

对世俗观念的不认同,却同样在各自家庭中有着不可修复的伤疤。

不同的是女学生在经历了认可后,又跌落到了谷底。

“我知道你处境艰难,但不会总这样下去。”

亨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了这个女孩最后的善意忠告。

而女孩在一语双关的再见之后,带着微笑也倒在了这个即将成为过去式的校园里。

《超脱》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救赎则贯穿了整部电影。
复杂的故事线被导演巧妙的利用男主的自白和独立的镜头交织穿插。每一个莫名其妙的镜头在剪辑下逐渐生动。简单的平叙结构被赋予了导演所有想表达出的情感。最直接的孤独感和男主超脱的理性给观众带来的也绝不仅仅是无病呻吟。严格来说,《超脱》更像是一部教育片引人沉思。

亨利的每一句独白,都值得被人推敲反思。正如他那句,在每个人打算做父母前都应该被培训。

记录下来文字很简单,你需要一根笔。拍一部电影也并不难,你需要一部手持DV。但用电影给观众讲故事最能考验导演的功底。

导演托尼·凯耶的百度百科简介下,有着这样一段话:托尼·凯耶,导演,擅长纪录片,记录人们少有关注的灰色带。

《超脱》豆瓣评分8.8,位居在豆瓣top250席位中。更有趣的是,《超脱》的台版译名为《人间师格》。这让你联想到什么?没错,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影片的最后,亨利坐在讲台上。环境逐渐破败萧瑟,这个学校也终于不复存在。他随着镜头引经据典,那出自于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厄舍府的倒塌》。

此时的他,更像是他口中的那位孤独的骑士。
陌生人,我是王二与酒。

如果你喜欢我的电影推荐,请点赞评论。

我们一起讨论光影交错中的故事。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