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风云邓世昌的扮演者「甲午风云李默然演活了邓世昌为何影片和李默然都没获奖」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26更新:2023-03-22 06:26:56

1963年,《甲午风云》在全国上映。宏大的战争场面,众多艺术家的精彩演绎,对当时来说是一部战争大片,对观众来说是一场视听盛宴。

剧中人物个个经典,王秋颖饰演的李鸿章、庞学勤饰演的王国成、浦克饰演的丁汝昌、只有一场戏的慈禧太后,饰演者是《寂静的山林》中饰演暗藏特务的演员白玫。

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是李默然老师饰演的邓世昌,看过《甲午风云》的观众无不觉得李默然演活了邓世昌,李默然演出了邓世昌的浓烈炽热,沉着深切,李默然以其刚毅深沉而又富于激情的表演,使这位爱国志士的形象成为银幕经典。那句“开足马力,撞沉吉野”的台词气动山河,喊出了一个民族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意志。

奇怪的是这部优秀的爱国主义影片却没有获过奖,这是为什么呢?是当时国内没有电影奖项吗?不是。

广有口碑的中国电影百花奖就始于1962年。第一届、第二届以完全由观众投票的方式评选出《红色娘子军》《李双双》两部年度优秀电影。

电影《甲午风云》时间档适逢电影百花奖第三届评选,但此时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63年12月,文艺界整风。过往的文艺作品被重新检查,第一届、第二届电影百花奖的获奖作品和人员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更严格的审视,1964年的第三届中国电影百花奖评选在这样极其不利的政治氛围中开始的。

前两届的百花奖是观众根据刊登在《大众电影》上的选票票选出来的,这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中国影协决定,第三届电影百花奖不再由《大众电影》主办,提升至中国影协、文化部、总政电影处、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等共同主办,奖项不再冠以“最佳”头衔,每个奖项评出前三名,统称“百花奖”。

评奖过程也由过去的坐在家里收票、计票,改为深入矿山、农村、部队、学校组织工农兵和学生参与评奖。

1964年6月,轰轰烈烈的评奖活动告一段落,得到选票近90万张,远高于前两届,这届完全由工农兵和学生评出来的百花奖获奖名单是怎样的呢?

未能公布的第三届中国电影百花奖获奖名单如下:

故事片奖:《南海潮》《甲午风云》《停战以后》

导演奖:《南海潮》导演蔡楚生、王为一;《小兵张嘎》导演崔嵬;《甲午风云》导演林农

男演员奖:《甲午风云》李默然、《停战以后》张平、《小兵张嘎》安吉斯

女演员奖:《野火春风斗古城》王晓棠、《南海潮》吴文华、《桃花扇》王丹凤

其他还有音乐、美工等其他奖项,大帅哥王心刚在配角奖中名列第二,第三是田华。

虽取消了“最佳”的称呼,但获奖作品和人员按得票多少排序。如果以常规的评奖结果,电影《甲午风云》只斩获最佳男演员奖。那一届的黑马《南海潮》,将囊获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奖,成为大赢家。但奇怪的是今天的老观众们似乎对《南海潮》大多无印象,不知当年她如何赢得工农兵的心,老耿杂谈将寻找这部影片,一探究竟。

结果出来了,可组委会却迟迟不敢公布,因为出事了。

获得音乐奖的《怒潮》被定性为为彭德怀翻案,组委会只好将结果雪藏,就这样藏着掖着将时间拖到1964年底,近90万人参加的投票活动怎么能悄无声息结束呢?组委会最后只能站出来自黑,说评选发生了方向性错误,已经提请上级取消这次评选。不过这个说法很难服众,工农兵主导的评奖活动怎么能有错呢?

再后来百花奖的创办者《大众电影》也被撤销,复刊时已是1979 年,停办很多年的中国电影百花奖也在观众的呼声中于1980年恢复。

《甲午风云》和李默然老师就这样与大奖失之交臂了。

甲午风云邓世昌的扮演者「甲午风云李默然演活了邓世昌为何影片和李默然都没获奖」

1962年的这部战争片:李默然演活邓世昌,获得百花奖却被撤销

在很多人眼里,战争题材是国产片的“软肋”,最近十多年里,只有《集结号》、《八佰》等寥寥几部能获得市场和口碑的认可。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提倡和大力支持下,许多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相继问世,像《南征北战》、《红日》、《上甘岭》等,早已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

1962年,由林农导演的《甲午风云》首次将甲午战争搬上大银幕,片中宏大的海战场面以及演或锋员的表演,至今回顾仍让人觉得震撼。

01、60年代的“古装大片”

21世纪初,古装题材成为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首选,从张艺谋的《英雄》,到吴宇森《赤壁》,新世纪的最初十年刮起一股“古装大片”的热潮。

以这个标准看,《甲午风云》算得上是那个年代的“古装大片”,尤其是气势恢宏烂团裂的海战场面,对于当时的电影观众来说绝对是一场“视听盛宴”。

1959年,上海电影厂制作的《林则徐》上映,长春电影厂紧随其后,准备将编剧叶楠的《甲午风云》搬上银幕,意图打造一部不次于《林则徐》的 历史 题材经典。

为了真实还原海战的场景,摄制组不惜成本,向解放军东海舰队借来军舰进行拍摄,片中军舰上的镜头基本都是实拍完成,确保了战争场面在视觉上更有冲击力,更加震撼。

硝烟弥漫,炮声隆隆,昔日平静的海面上演着一次次生与死的较量,当致远号拼尽全力要撞沉日本的吉野号,最后被日军的鱼雷击毁的那一刻,观众的内心也受到极其强烈的撞击。

通过对各色人物的刻画,晚清内外交困的局面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为影片赋予了一层悲剧气质的”史诗感“。

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有邓世昌这样忠贞为国的大将,也难以挽救这个内里早已腐朽不堪的帝国,这场战争的失败其实早已注定。

02、获得百花奖却被撤销

60年代初, 历史 题材的电影创作一直步履艰难,《甲午风云》也不例外,在拍摄过程中同样遭遇了诸多“波折”。

比如片中有一场慈禧太后上朝的戏,原本上面提出影片中不要有慈禧太后出场,但林农导演力排众议,仍拍下这场戏并保存在片中,使得影片在 历史 表达上更为完整,据说这也是慈禧太后的形象第一次在影视作品中出现。

此外,还有人提出将邓世昌塑造成“资产阶级革命家”,并未脱离封建阶级的控制,但也遭到林农的反对,经过多次申辩后才得以保留自己的创作理念。

诸如此类的风波,无疑为影片的正常拍摄带来不小的阻碍;同时艰苦的拍摄环境也让摄制组苦不堪言。

在军舰上拍戏的时候,很多人不适应海上颠簸的环境,头晕呕吐都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演员化妆,都得躺在甲板上完成。

让人遗憾的是,影片原本在第三届百花奖上获得了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等多个大奖,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一届百花奖在颁奖前夕临时撤销,到手的大奖就这么打了水漂。

03、邓世昌弹《十面埋伏》成为经典一幕

50年代末,中国电影向外学习的道路基本阻断,于是开始了具有民族化风格的 探索 和尝试。

比如在电影《林则徐》中,林则徐送别友人的场景,影片以景寄情,传达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长江天际流”的诗情画意。

《甲午风云》同样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最经典的莫过“将士们院中听曲”的那场戏,导演借助中国传统音乐,微妙传达出无法用台词表明的复杂 情感 。

屋外将士们侧耳倾听,屋内邓世昌弹奏着《十面埋伏》,激昂急促的琵琶弦音里,分明是邓世昌无法向外人说的愤懑与痛苦。

04、实力派演员全员飙戏

演员的选择,也是影片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影片聚集了众多实力派演员,比如一贯以反派形象出现的王秋颖饥闭,因为《古刹钟声》成名的庞学勤饰演爱国水兵王国成,即便是只有一场戏份的慈禧太后,也找来老戏骨白玫饰演。

片中最耐人寻味的角色,是浦克饰演的丁汝昌,影片没有进行非黑即白的描写,而是难得的保留了这一角色的复杂和无奈。

一方面,他对国家忠心耿耿,十分爱惜人才,甚至愿意为了保住邓世昌,以头上的乌纱帽做担保。

另一方面,身处漩涡中心的他也受到多方势力的牵制,很多事情他有意去做,但迫于压力不得不委曲求全,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整部电影的”灵魂“角色,无疑是李默然饰演的邓世昌,至几乎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觉得,李默然演活了邓世昌。

其实导演最早为李默然安排的角色是李鸿章,但在听完李默然朗诵的《满江红》后,立马拍板定下他出演邓世昌。

事实证明导演的选择是正确的,李默然身上大义凛然的正气和角色一脉相承,有着多年表演经验的他,花费大量时间揣摩这个角色,并通过一些眼神和动作来精准传达角色的情绪。

尤其是结尾,邓世昌牺牲前,双眼怒视前方,毫无惧意,那句气势十足的“开足马力,撞沉吉野”,至今仍在观众心中回荡。

05、史诗之作的遗憾

《甲午风云》为人们在大银幕上留下了不朽的时代记忆,但如今再看这部作品,我们也会发现影片其实存在着诸多遗憾。

碍于制作水准的落后,以及对史实考据不足,影片在某些细节处存在疏漏;此外,为了传达符合时代精神的主题,影片不得不作出改动,因此与史实有一定出入。

比如刘步蟾,片中将其塑造成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对邓世昌暗中诋毁处处作对,心中只考虑自己的官位前途,遇到敌人就抱头鼠窜。

但 历史 上的刘步蟾却是一个十足的英雄,在黄海海战中他指挥定远号和日本舰队进行了英勇抵抗,多次打退敌人进攻,最终在威海卫战役中自杀殉国。

在时代的种种桎梏下,耗时两年完成的《甲午风云》以史诗般的气魄得到一代代观众认可,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抗争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撰文:皮皮虾)

甲午风云邓世昌的扮演者「甲午风云李默然演活了邓世昌为何影片和李默然都没获奖」

李默然的演艺经历

一部电影《甲午风云》让李默然蜚声全国,他把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风骨鲜明生动地呈现上了银幕并永远地留在了观众的心中,成为中国银幕上别具一格的“硬汉”标本。
少年时期的江河破碎的凝重感以及自身对侵略者狰狞面目的仇视使得李默然演起民族英雄顺手拈来,爱国主义情怀、民族主义情怀自然流露其间。“我年幼的时候,日本警察对我的凌辱和欺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边埋下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决定我演邓世昌的时候,我觉得我靠近他非常容易,切入到这个人物里边好像我用不着到处寻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应该怎么表现,他的内心是什么样子的,好像我跟这个人物很通。”
其实,最初进入《甲午风云》剧组是服从组织的安排,革命红砖一块,哪里需要哪里搬。什么都没问连演什么角色都不知道就进了剧组,开始导演有意让李默然演李鸿章,最后改为邓世昌,李默然都有点匪夷所思,他戏称“邓世昌是我捡来的”,一个满脸疙瘩的人怎么能演民族英雄,导演说的一句话很经典“脸上没有疙瘩的人才不是英雄”。
第一次拍逗凳电影一点也不紧张,李默然说:“我完全被这个人物的乐趣感情和行为震慑了,用咱们北京人艺的演技学派来讲,一个演员塑造一个人物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经形成了,这个人物应该是什么样的,对待某些人是什么样的,我这个脑子里头就像指好演电影似的一幕一幕的都有了,所以我塑造的邓世昌这个形象,我一直是这么认为,如果说我没努力,但是它所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有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民族气节在邓世昌身上有集中的表现,跟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吻合。”
《甲午风云》的成功带给李默然雪片般飞来的信件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当年的电影百花奖,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当年的奖被取消。 从艺逾60年,李默然共演出60多部话剧以及多部电影、电视连续剧;在1990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李默然担任节目演出裁判,还客串了当中的多个节目,令观众印象深刻。
“我是一个戏剧人。”李默然说:“在我的从艺生涯中我只拍了几部电影,很少数的电视剧,我主要是从事舞台话剧艺术。我经常跟大家讲,我在电影上是一个业余演员,我说的是真话,不是谦虚,当然我在话剧上也不是什么专家,这两者比较起来,我的精力更多在话剧舞台上。”
1995年携一台激情如火的小剧场话剧《夕照》参加全国小剧场话剧调演,并获最高奖“终生荣誉奖”后,李默然宣布“封箱”,正式告别了话剧舞台。
但这些年他依然心系情牵着话剧。“话剧特质之一是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群众,反映现实生活相对比较敏捷、迅速,这是这个外来剧种能够在神州大地生存、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话剧的几个发展高潮也证明了这点,如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话剧佳作迭出,影响甚至超过了影视。”李默然说,中国话剧百年征途艰辛,有三点尤为重要的经验值得继承:与民族同心、与时代同步和与观众共同创作。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广告主研究所副所长杨懿直言“广告界也该向李默然老先生致敬”。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默然为了帮助低谷中的中国戏剧,为国家戏剧节募款,为“三九胃泰”做广告,并且只向厂家提出两个条件:一是资助戏剧家协会20万元钱办国家戏剧节,二是必须加上一句台词——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应该遭到全社会的谴责。
李默然因为这一则广告备受非议,被推到风口浪尖,大家对李默然已经不是谴责而是上升到斥责的高度了。就这样,李默然成为了内地第一个做广告的影视界名人,也是第一个发誓不再做广告的人。
把最尴尬的事放到节目中来澄清,是李默然很不愿意的事情,但是老人认为回避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他说,为货真价实的商品作广告不应该受到责难,而且当年的广告是为了戏剧家协会的戏剧节拉山逗旅赞助,自己说是一分钱没要,其实也是有所得,一个价值700元的随身听。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已经是一个公众人物,“在广大观众心目当中形成了一个形象,这个形象他们不愿意破坏,这个广告伤了他们的心,我就悟到了一个道理,我什么权利都有,我就是没有权利伤害广大观众群众。我就从那下定决心,今后广告一次不谈。”
之后,再有人找老人作广告,老人一概拒绝,天津有一个服装商场,来找说穿上我的西装,拍一个大照片,允许我们挂在门窗上,100万。老人说,“实在对不起,就是1000万,这件事情李默然这一生再也不谈了。”
对于做不做广告,老伴和孙女意见不一,老伴是一辈子的老革命,一味地责怪老头子不听劝告造成了惨重的后果,孙女是时尚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相应的经济收入她认为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没什么可耻。
不知道老人现在是什么想法,时代在变,观念在变,现在的我们对于明星演员作广告已经习以为常,没有反对而言。现场大家举手一致通过愿意李默然老师再做广告,所以我们可以告诉老人不管做不做,心里都不要再那么自责。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